小农生产方式形态演变及改造理论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G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建国后它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集体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分别获得了不同的经济形态。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形态特点,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合作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理论,共同演绎出了中国特色的小农生产方式改造之路。
  【关键词】小农生产方式 形态演变 改造理论
  
  小农生产方式是传统农业基本生产方式,它以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要经营形式;使用简单而落后的生产工具,主要运用世代相传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方法,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很少或者没有;生产力水平低,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基本处于自给和半自给状态。土地改革完成,这种小农生产方式在我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集体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分别获得了不同的经济形态。针对不同时期小农生产方式的经济形态特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农生产方式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农民个体经济与“合作化”
  新民主主义农民个体经济(有时也说个体农民经济)在这里特指我国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农业领域中的个体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它最终取得了典型的形式。由于处于新民主主义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决定了它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农业经济。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毛泽东对这种经济的特征作了经典的描述,分析了它的两个主要特征:
  其一,它区别于古代——消灭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新民主主义下的农民个体经济与封建统治下的农民个体经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不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变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民不仅拥有土地所有权,而且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封建社会条件下,土地所有权集中基础上的使用权的分散,严重地束缚了农业小生产功能的发挥,自然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新民主主义条件下的土地分散,是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分散转移于农民,废除了土地的封建半封建性剥削。如此分散后的小农经营生产,首先表现为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和自由,不受地主剥削。农民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和社会的需要,因而,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可以得到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技术可以得到尽可能地改进,合作生产与集体劳动,可以依照意愿无阻地进行。同时,个体农民生产经营以新民主主义政权为前提,受到人民政权的保障,农业生产的方式问题就可以按照整个经济发展的情形和国家的需要来解决,独立生产的个体农民经济转化为新民主主义方式的合作农业和社会主义方式的集体农业新方式,有了政治上根据和保证。①
  其二,它与古代没有多大的差别——落后、分散的个体经济。新中国继承的是旧中国日趋凋敝的农业遗产,农业生产力水平并未随着革命的胜利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占农村85%~90%以上的个体农业经济,仍然是落后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②在经营方式上,土地改革只是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个人所有制,而并没有改变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民经营方式。绝大多数农民零碎的小块土地上(由于实行平分制,土地被分割成零碎的小块,分配给农民,当时每户所占耕地平均不超过1公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独立自主的农业生产经营。全国这种似乎清一色的小农家庭经营,与千百年来农民生产经营在形式上没有多大差别。在生产力水平上,土地改革后农民总体上仍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水平,运用传统农业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
  总之,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民个体经济基本上是与古代没有多大差别的小农经济。由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统一于个体农户,小农生产方式因此获得了典型形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作为其五种经济成份之一的个体经济也必然地显示出这种过渡性社会形态特征来。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农业经济与“市场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亿万农民个体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民分散的个体劳动改造成集体劳动。后来经过升级换代和不断调试,最终确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结构,直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前的20年中,它成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济体制和生产生活的组织模式。
  其一,“政社合一”的组织体制。“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③即人民公社不仅是农村经济组织,而且也是农村基层的政权组织,是“政社合一”的混合体。同时,它又集工、农、商、学、兵五位于一体,是我国社会在农村的基本组成单元。因此,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管理组织,而成了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农村基层组织。
  其二,“一大二公”的组织规模。“大”是指规模大,规定以一乡为一社,全国平均一社有农户4797户,部分达六七千户,甚至达万户或两万户以上。“公”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以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资料公社所有制,即单一的公社所有制。除社员一些简单的家具外,生产资料全部公有,并废除一切私有财产。
  其三,封闭集中的经营管理制度,过度平均化的分配制度。农民除了几亩自留地之外,其他一切均由领导自上而下地安排,从生产到消费都纳入国家计划。生产上,国家指令性计划由上到下层层落实到生产队,各地方种什么、种多少、何时种,都要由上级指示决定,直接组织生产的生产队没有选择的权力。在分配上,名义上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实际上评价“多劳”的工分并不能担当起真正的标尺作用,工分只与出工时间相关,与劳动的量与质无多大联系,与劳动成果基本不存关联。“吃大锅饭”在这种体制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事实表明,这种通过集体化小农所建立起来的生产模式只不过是小农生产方式捆绑式的集合,它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耕作技术和方法,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仍就缺失,自给和半自给状态仍然是各个集体公社经济生存状态,是农民个体经济的“袋装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个体经济与“产业化”
  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恢复和重建起来的农户个体经济,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自身特点。
  第一,在性质上,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一种新型的个体经济形式。首先,在所有制上,作为农业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及其他的水利设施、大型农具、输电线路等仍归集体所有,坚持了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户承包经营是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之一。其次,农户通过与集体订立承包合同,规定在生产过程中的责、权、利,进行分散经营,在生产中集体为农户提供必要的服务,农户承担规定的义务。从集体与农户共同完成整个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来说,农户经营是整个农业合作经营的一个层次,与完全分散、相互隔离的个体农民经济的个体经营也有根本性的区别。再次,在产品分配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劳动者和其所产的产品联系紧密起来,找到了进行经济核算的最好途径,更较准确地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原则。
  第二,在经营形式上,它用农户家庭经营替代集体经营,克服了人民公社集体化体制弊端,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双层经营模式的一个经营层次。在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上,它通过“承包经营”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从而打破了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和集体经营模式,创造了一种集体与个体共有的、新型的所有制形式和一种统一经营与家庭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以家庭组织(农户)替代生产队作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决策单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对产品的自由处置权,不仅大大节约了劳动监督成本,还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分配方式上,通过大包干,实行“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余是自己的”的承包合约形式,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正确地处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找到了农业生产中按劳分配的最好形式。
  第三,在发展水平上,它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家庭农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是一种较为落后的农业经济形式。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户个体经济虽然在形式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农业非常相似,但在发展水平上却存在着巨大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家庭农场一般具有科学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高、经营规模大、社会化服务程度高、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等特点,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现代化发达的农业经济形式之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的个体家庭经营,由于采取 “均田承包”,经营规模很小,且土地分割得十分细碎,基本上还是手工搞饭吃,生产率不高。
  纵观60余年来我国小农生产方式改造历史,“合作化”→ “市场化” → “产业化”,展现了我国小农生产方式改造实践及思想的特色演变轨迹,三者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共同演绎出了中国特色的小农生产方式改造之路。(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注释
  ①孟南:《中国土地改革问题》,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8年,第63~6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0页。
  ③《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年,第474页。
其他文献
【摘要】生活社会化是标榜大学生成长的独特视野,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活结构伴随着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影响到了大学生社会化的方向和路径。挖掘并重视这些因素,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甚至引发对当前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反思,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生活社会化 隐性因素    社会化与大学生的社会化  社会化,简单的讲,就是获得社会性的过程,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和成长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和谐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和谐社会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由主体、内容和载体等内容所构成的活动过程。因此,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根源和提出的对策需要从主体、内容和载体三个方面展开。要从加强主体间沟通机制的建设、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实践载体体系和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来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凸显,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又成为社
【摘要】良好的媒介素质是信息时代合格人才的内在要求。尽管大学生是我国国民中整体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但是其在媒介素养上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尽快帮助大学生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媒介素质 信息时代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培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尤其在当前社会矛盾渐显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的形势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高校管理者亟待攻坚的课题。加强时效性,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时效性    当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积累的各种矛盾,如产业结构、供需矛盾、经济泡沫等问题逐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彰显着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社会道义底线的模糊,重提其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担当,无论是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声誉,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近代两百年来,社会历经列强凌辱、军阀混战、反抗外敌入侵、建立新中国、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巨变无不与知识分子的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世人注目。然而,由于新兴阶层的迅速崛起,凸显了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社会财富急速向少数人集中。为了改变国富民不强的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成既体现制度精神又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强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    骄人的成就与焦人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曾经积弱积贫的形象被彻底改变,一个正在崛起、日益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
【摘要】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所承载的电视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生活、习惯等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电视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审美影响主要是负面的。要从家庭途径、学校途径、社会途径这三个方面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美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客观、全面、科学认识电视文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电视文化 青年学生 审美 影响 途径    上世纪80年代起,电视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电视台从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