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于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应用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放性,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整合误区 整合要点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既是20世纪科技发展的结晶,又将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既是重要的社会通讯工具,又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与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关于课程整合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它们之间显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彰显信息技术工具的强大生命力。
从浅层次看,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整合,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或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从而既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通过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使之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从深层次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授递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这正是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
二、和谐教学结构的构建
1.整合误区分析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以下问题: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什么是整合和如何进行整合,如把信息技术的使用认为一种时尚或上级号召,或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甚至扩大化地不管学科与教学内容的实际,言必“多媒体”、“网络高科技”,或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其他学科进行有效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在应用过程中,由于一味产生依赖性与使用过度化(CAI的泛滥),甚至出现了机器代替人这种新的专制化问题。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点
(1)教学结构整合: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要密切关注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通过其教学功能的积极发挥,做出有利于教与学的有机组合与调整。还要注重单双向型“媒体—学生”、单双向型“教师—媒体—学生”等教学模式的单独使用或多种并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2)教学资源整合:要重视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这是整合的前提条件。可以搜集和整理包括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还可以自行开发适合的资源。要提倡研究性、课题性、合作性学习,加强智力、人力资源之整合。
(3)教学模式整合: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从最高层次考虑,大致有探究性模式、专题研究性模式和创新思维模式。要遵守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基本原则:媒体选择与最优化原则、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随堂指导与及时反馈原则等。
如此一系列动作,恰是“整合,整合,惊起一场变革”。
3.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新的尝试,是先进的技术和固有的教学结构的对撞,是信息技术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从容结缘改革。随着在观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一系列实施条件的转变和落实,特别是硬件落实后,我们将可喜地看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放性,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整合始终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而设计,为点燃学生头脑这束“火把”,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教师这个神奇的“魔术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教育是事业、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其意义在于献身、其价值在于求真、其生命在于创新”之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只要坚持信息技术有课程整合,坚持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整合,就必将起到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整合误区 整合要点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既是20世纪科技发展的结晶,又将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既是重要的社会通讯工具,又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与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关于课程整合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它们之间显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彰显信息技术工具的强大生命力。
从浅层次看,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整合,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或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从而既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通过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使之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从深层次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授递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这正是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
二、和谐教学结构的构建
1.整合误区分析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以下问题: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什么是整合和如何进行整合,如把信息技术的使用认为一种时尚或上级号召,或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甚至扩大化地不管学科与教学内容的实际,言必“多媒体”、“网络高科技”,或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其他学科进行有效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在应用过程中,由于一味产生依赖性与使用过度化(CAI的泛滥),甚至出现了机器代替人这种新的专制化问题。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点
(1)教学结构整合: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要密切关注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通过其教学功能的积极发挥,做出有利于教与学的有机组合与调整。还要注重单双向型“媒体—学生”、单双向型“教师—媒体—学生”等教学模式的单独使用或多种并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2)教学资源整合:要重视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这是整合的前提条件。可以搜集和整理包括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还可以自行开发适合的资源。要提倡研究性、课题性、合作性学习,加强智力、人力资源之整合。
(3)教学模式整合: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从最高层次考虑,大致有探究性模式、专题研究性模式和创新思维模式。要遵守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基本原则:媒体选择与最优化原则、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随堂指导与及时反馈原则等。
如此一系列动作,恰是“整合,整合,惊起一场变革”。
3.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新的尝试,是先进的技术和固有的教学结构的对撞,是信息技术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从容结缘改革。随着在观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一系列实施条件的转变和落实,特别是硬件落实后,我们将可喜地看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放性,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整合始终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而设计,为点燃学生头脑这束“火把”,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教师这个神奇的“魔术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教育是事业、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其意义在于献身、其价值在于求真、其生命在于创新”之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只要坚持信息技术有课程整合,坚持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整合,就必将起到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