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着重关注了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良现状和模式弊端,并且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一种英语教学的实用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模式弊端 实用模式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和政策倾斜,高职高专院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其在“外延”即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可谓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最近两年以来,随着国家“十一五”计划中对高职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化到内涵建设上来”的新要求,怎样更好的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内涵,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成了当下我们最应思索的问题。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并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更新教学观念,探索一套更为高效更为实用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模式弊端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对英语教学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但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及其他条件的制约,很多院校在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现状和模式的弊端,下面是对于其中几个突出状况作出的分析。
1. 扩招带来的学生素质下降问题
伴随着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脚步,各大高等院校近年来纷纷扩大招生规模,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而这无疑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冲击更甚。反映在英语学习上情况就是,绝大部分学生入学伊始根本不具备最起码的听、说、读、写能力,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英文字母都认不全。面临这样的情况,怨天尤人,把所有的教学困难都归咎于学生素质问题显然是很消极的一种教学态度;而如果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依然照抄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那后果只能是沦为一块本科英语教学模式的“压缩饼干”,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但结果却往往是事倍功半。
2. 大班教学引起的课堂效率问题
同样受到扩招的影响,各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普遍存在师资紧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班人数一般都偏多,大多都在接近60甚至60人以上。这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且不提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就算是教师有心给学生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时间的拖延和浪费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师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里面想要和大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一对一互动也似乎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教学模式粗放导致的课堂效率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除了英语专业以外其他各专业大都只开设一门“大学英语”课,所以“大学英语”老师要在课堂上同时兼顾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授课效率,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教师在某一个特定的教学领域内取得更深层次的提高和进步。
4. 实用专业英语素质的培养问题
很多的文科类高职高专院校大都开设有类似酒店管理、旅游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到英语,有些甚至需要以英语为工作语言。所以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很重要,但并非重要在要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来和本科院校的学生抗衡。对于他们来说,掌握浅显但却实用的专业英语,特别是交际用途的专业英语,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能够认识到英语教学中“重认知,轻素质”的教学模式弊端,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实用专业英语素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尚都处于探索阶段。
二、我院英语教学的实用模式探索
由于认识到了前文所述的英语教学中某些客观因素限制的不可改变性(如学生素质下降及大班教学等),我院近年来积极从改变现有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入手,进行了大胆的英语教学改革。下面仅从作者所任教的国际贸易专业来谈一谈我们对一套完整、实用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 大一英语课程体系: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补充基础商务英语
大一是学生英语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英语学习的主要阶段,所以大一阶段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创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并培养起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我院国贸专业自2003年开始,尝试对大一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新的探索,除了开设大学英语以外开始加开基础商务英语课,这门课贯穿大一的两个学期,开设的用意在于尽早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在商务环境中进行交际的意识。在开设的第一年里,初次尝试改革的我们只是简单地采用了一套初级的《剑桥商务英语教程》来进行授课,结果教师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听、说、读、写面面兼顾的被动局面,而教学效果也并未取得想象中的提高。这样的结果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入学伊始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商务英语专业同样进行了一年的学习之后,水平要明显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呢?不能否认,英语专业教学时间充足,教学强度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与英语专业听、说、读、写分门别类、细化的教学模式也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细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某一个特定的教学领域内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换句话说,这促进了教师资源的的合理和优化使用。
所以,从第二年开始我们借鉴了商务英语专业的这种细化的教学模式,将基础商务英语又分成了听力、口语以及阅读与写作三个部分,分别由三个教师进行授课。而在教材的选择及内容的进度编排上,我们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前面谈到过我们的基础商务英语课开设在大一的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考虑到学生入学时英语底子薄、水平差,所以第一学期听、说、读、写各门课主要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入手,在教材选择上主要以《实用交际英语入门》、《初级听力入门》、《初级阅读写作辅导》等比较浅显的教材为主,再辅以一些灵活的讲义资料,如,一些简单商务场合的小对话,小便条的写法以及一些充满趣味的课堂小游戏等等。总而言之,第一个学期的授课目的就是要逐渐地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并让其自觉地产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意识。而实现这个看似简单的目的,也往往需要教师准备好十足的耐心。第二学期,则开始要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我们的最终目的——“商务”上来,即开始着重培养学生在简单的商务环境中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一种侧重实用的英语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的必要性,所以在这个学期的课程安排上我们独辟蹊径,以BEC(P)(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初级,注重考察考生运用英语在简单的商务环境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听、说、读、写各部分的能力要求为主线,采用了一种类似“培训”式的授课模式,并且对各个考试点的要求进行了充分的扩展和延伸,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培养了学生对初级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又兼顾到了学生的“考证”要求。而针对大班教学对特别是口语课堂效率影响的问题,我们放弃了教师与学生一对一问答的低效互动模式,正好按照BEC(P)考试口语部分的要求采用了学生分组对话和讨论,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提示和纠错的更为高效的互动模式。
经过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英语课程的编排和授课模式也提高了其他英语证书的通过率(如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实用英语能力考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中间培养起了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为其自觉地提高英语水平创造了基础。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由于同时开设大学英语和三个模块的基础商务英语,整个英语课程体系就变得非常庞大,这对于其他科目的课程安排必然会造成“挤兑”,不利于各科目的平衡发展。所以,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在课程设置上取消大学英语这门粗放教学模式的“综合英语课”,而原先大学英语所涉及到的发音、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可以分别归属到三门基础商务英语课中进行。
2. 大二英语课程体系:进一步向外贸专业英语(外贸专业口语)过渡
在大一开设基础商务英语的基础上,大二的英语课程设置开始过渡到范围较小的、与国贸专业息息相关的外贸专业英语上来。在课程设置上,两个学期开设外贸专业英语、外贸专业口语及外贸函电三门课。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还是以浅显实用为原则,在保证学生掌握如经贸短文阅读、商务信函写作、合同填制、审证改证等必备的书面外贸英语能力的同时,更特别注重对学生外贸专业口语能力的培养。而学生这种实用的专业英语素质的提高,也能够对他们这一阶段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外销员资格证)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 大三英语课程体系:面向就业的英语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大三即开始面临就业的问题。而虽然经过了以上两个学年的系统英语学习,很多学生还是对于面试英语、英语求职信及简历等就业必备的英语缺乏头绪,借助网络上的所谓“电子模版”写出来的求职信和简历又往往生搬硬套,更有甚者,贻笑大方。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一门“就业英语”课,目的在于帮助一些到大三为止水平依然较差的学生树立就业的信心,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多方面的面试技巧,增加就业的筹码。
虽然以上只是我院国贸专业近年来英语教学模式探索的一个概括,似乎并不能够用来推及其他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所有专业,但是,不可否认,对于侧重英语能力要求的专业来讲,以上这种教学模式,或者因专业不同而教学内容稍有差异的类似教学模式,都将是一种值得尝试和实践的实用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模式弊端 实用模式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和政策倾斜,高职高专院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其在“外延”即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可谓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最近两年以来,随着国家“十一五”计划中对高职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化到内涵建设上来”的新要求,怎样更好的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内涵,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成了当下我们最应思索的问题。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并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更新教学观念,探索一套更为高效更为实用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模式弊端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对英语教学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但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及其他条件的制约,很多院校在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现状和模式的弊端,下面是对于其中几个突出状况作出的分析。
1. 扩招带来的学生素质下降问题
伴随着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脚步,各大高等院校近年来纷纷扩大招生规模,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而这无疑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冲击更甚。反映在英语学习上情况就是,绝大部分学生入学伊始根本不具备最起码的听、说、读、写能力,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英文字母都认不全。面临这样的情况,怨天尤人,把所有的教学困难都归咎于学生素质问题显然是很消极的一种教学态度;而如果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依然照抄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那后果只能是沦为一块本科英语教学模式的“压缩饼干”,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但结果却往往是事倍功半。
2. 大班教学引起的课堂效率问题
同样受到扩招的影响,各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普遍存在师资紧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班人数一般都偏多,大多都在接近60甚至60人以上。这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且不提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就算是教师有心给学生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时间的拖延和浪费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师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里面想要和大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一对一互动也似乎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教学模式粗放导致的课堂效率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除了英语专业以外其他各专业大都只开设一门“大学英语”课,所以“大学英语”老师要在课堂上同时兼顾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授课效率,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教师在某一个特定的教学领域内取得更深层次的提高和进步。
4. 实用专业英语素质的培养问题
很多的文科类高职高专院校大都开设有类似酒店管理、旅游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到英语,有些甚至需要以英语为工作语言。所以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很重要,但并非重要在要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来和本科院校的学生抗衡。对于他们来说,掌握浅显但却实用的专业英语,特别是交际用途的专业英语,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能够认识到英语教学中“重认知,轻素质”的教学模式弊端,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实用专业英语素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尚都处于探索阶段。
二、我院英语教学的实用模式探索
由于认识到了前文所述的英语教学中某些客观因素限制的不可改变性(如学生素质下降及大班教学等),我院近年来积极从改变现有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入手,进行了大胆的英语教学改革。下面仅从作者所任教的国际贸易专业来谈一谈我们对一套完整、实用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 大一英语课程体系: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补充基础商务英语
大一是学生英语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英语学习的主要阶段,所以大一阶段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创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并培养起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我院国贸专业自2003年开始,尝试对大一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新的探索,除了开设大学英语以外开始加开基础商务英语课,这门课贯穿大一的两个学期,开设的用意在于尽早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在商务环境中进行交际的意识。在开设的第一年里,初次尝试改革的我们只是简单地采用了一套初级的《剑桥商务英语教程》来进行授课,结果教师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听、说、读、写面面兼顾的被动局面,而教学效果也并未取得想象中的提高。这样的结果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入学伊始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商务英语专业同样进行了一年的学习之后,水平要明显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呢?不能否认,英语专业教学时间充足,教学强度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与英语专业听、说、读、写分门别类、细化的教学模式也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细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某一个特定的教学领域内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换句话说,这促进了教师资源的的合理和优化使用。
所以,从第二年开始我们借鉴了商务英语专业的这种细化的教学模式,将基础商务英语又分成了听力、口语以及阅读与写作三个部分,分别由三个教师进行授课。而在教材的选择及内容的进度编排上,我们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前面谈到过我们的基础商务英语课开设在大一的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考虑到学生入学时英语底子薄、水平差,所以第一学期听、说、读、写各门课主要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入手,在教材选择上主要以《实用交际英语入门》、《初级听力入门》、《初级阅读写作辅导》等比较浅显的教材为主,再辅以一些灵活的讲义资料,如,一些简单商务场合的小对话,小便条的写法以及一些充满趣味的课堂小游戏等等。总而言之,第一个学期的授课目的就是要逐渐地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并让其自觉地产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意识。而实现这个看似简单的目的,也往往需要教师准备好十足的耐心。第二学期,则开始要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我们的最终目的——“商务”上来,即开始着重培养学生在简单的商务环境中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一种侧重实用的英语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的必要性,所以在这个学期的课程安排上我们独辟蹊径,以BEC(P)(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初级,注重考察考生运用英语在简单的商务环境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听、说、读、写各部分的能力要求为主线,采用了一种类似“培训”式的授课模式,并且对各个考试点的要求进行了充分的扩展和延伸,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培养了学生对初级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又兼顾到了学生的“考证”要求。而针对大班教学对特别是口语课堂效率影响的问题,我们放弃了教师与学生一对一问答的低效互动模式,正好按照BEC(P)考试口语部分的要求采用了学生分组对话和讨论,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提示和纠错的更为高效的互动模式。
经过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英语课程的编排和授课模式也提高了其他英语证书的通过率(如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实用英语能力考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中间培养起了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为其自觉地提高英语水平创造了基础。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由于同时开设大学英语和三个模块的基础商务英语,整个英语课程体系就变得非常庞大,这对于其他科目的课程安排必然会造成“挤兑”,不利于各科目的平衡发展。所以,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在课程设置上取消大学英语这门粗放教学模式的“综合英语课”,而原先大学英语所涉及到的发音、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可以分别归属到三门基础商务英语课中进行。
2. 大二英语课程体系:进一步向外贸专业英语(外贸专业口语)过渡
在大一开设基础商务英语的基础上,大二的英语课程设置开始过渡到范围较小的、与国贸专业息息相关的外贸专业英语上来。在课程设置上,两个学期开设外贸专业英语、外贸专业口语及外贸函电三门课。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还是以浅显实用为原则,在保证学生掌握如经贸短文阅读、商务信函写作、合同填制、审证改证等必备的书面外贸英语能力的同时,更特别注重对学生外贸专业口语能力的培养。而学生这种实用的专业英语素质的提高,也能够对他们这一阶段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外销员资格证)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 大三英语课程体系:面向就业的英语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大三即开始面临就业的问题。而虽然经过了以上两个学年的系统英语学习,很多学生还是对于面试英语、英语求职信及简历等就业必备的英语缺乏头绪,借助网络上的所谓“电子模版”写出来的求职信和简历又往往生搬硬套,更有甚者,贻笑大方。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一门“就业英语”课,目的在于帮助一些到大三为止水平依然较差的学生树立就业的信心,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多方面的面试技巧,增加就业的筹码。
虽然以上只是我院国贸专业近年来英语教学模式探索的一个概括,似乎并不能够用来推及其他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所有专业,但是,不可否认,对于侧重英语能力要求的专业来讲,以上这种教学模式,或者因专业不同而教学内容稍有差异的类似教学模式,都将是一种值得尝试和实践的实用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