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如何才能让小学科学课更有趣、更有效呢?
  一、兴趣激发,让课堂导入更有效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实验课开始前,创设一些巧妙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高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实验课程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小魔术。把课堂要学习的知识结合到小魔术中,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一个小魔术“瓶子吹气球”:在一个空的瓶子里装小半瓶白醋,在气球里装一些小苏打,把气球套在瓶口上,随着老师的口令“开始吹”,老师提起气球,里面的小苏打倒入瓶中,与白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迅速把气球吹起来。学生是一片的惊呼,感觉到不可思议,这时老师适时问:“想知道这个魔术的奥秘吗,学完这节课,就能找到答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为后面的实验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小实验。通过趣味性、启发性的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为后面学生的实验操作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先观察实验,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如在教《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先准备好电池、导线、铁钉、回形针等实验材料。教师先制作一个电磁铁,记下导线绕在铁钉上的圈数,然后将一节电池连入电磁铁电路中,记下它最多能吸住回形针的个数。接着将二节、三节电池分别连入同一电磁铁电路中,记下它最多能吸住回形针的个数。此时教师提问“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的节数有无关联?”“怎样让电磁铁的磁力更大?”这样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入新课。
  根据不同的实验课,选择不同的课堂导人,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实验课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开始。
  二、要求明确。让实验过程更有效
  科学实验课经常是以小组合作实验的形式来完成的,要怎样让小组的实验更有效,而不是停留在热闹的“玩”,一个实验花很长的时间,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的甚至不能完成实验导致实验失败。
  首先,對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明确,落实个人责任。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当然,角色可以经常轮换。其次,对实验的步骤,实验的要求要明确。每一个实验,从实验的步骤,到实验的具体要求,可以“用温馨提示”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清楚知道,知道实验中每一个人的分工,知道在实验中要做什么。开始实验时,每个学生就能各就各位,这才能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第三,实验仪器的使用,教师可先进行演示。如天平、滴管、酒精灯等的使用,教师先演示说明清楚。
  三、引发质疑,让探究过程更有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实验课作为小学阶段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主阵地,培养创新质疑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上想问、敢问、会问,并通过交流,合作,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学生做过实验知道了淀粉加碘酒会产生蓝紫色的新物质。学生产生疑问: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呢?这时教师出示花菜、面包等各种食物的图片,让学生来猜测哪些食物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学生意见不统一。在学生争论时,教师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学生一致认为可以用碘酒来检验。学生逐个用碘酒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又如在教《铁生锈了》一课,学生对铁生锈这一现象已经很熟悉,但是学生说不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又有什么样的科学本质。这时引导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就会提出:铁为什么会生锈?铁锈是什么?怎样让铁不生锈?教师又问:这些问题需要怎样解决?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讲授。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质疑一实验研究一得出结论的过程,既了解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又经历实验探究的乐趣,得出科学实验结论。
  四、拓展延伸,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小学科学实验课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提升、完善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科学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仅凭实验课的时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科学实验课中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把课堂实验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课堂实验的知识再运用,再研究,再实践,也让课堂的实验观察和课后的实验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
  如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堂的实验研究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产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蓝紫色的物质;也知道可以用碘酒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课后延伸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封神秘的信件。先让学生说一说制作的过程:1.先把淀粉(生粉或地瓜粉)溶解在水中。2.用毛笔蘸溶液在白纸上写字。3.等纸晾干后字就看不见了。4.在白纸上涂上碘酒字就会显现出来。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变化的原因,也有很大的兴趣想自己动手来做实验,让学生在课后再次实验探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成果。
  总之,要让科学实验课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教师要让学生感悟有效探究的乐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彰显探究的魅力,焕发课堂应有的活力。让科学探究活动更加有效,使我们的科学实验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教师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适时评价、组织和引领学生展开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措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也更凸显出其重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的语言如旭
思想品德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资源的拓展也受到更多关注,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个体、教材以及多媒体、课本等多个方面的教学资源整合与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思考以及多维度的学习,成为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创新就是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实现学生、学校、家庭各方资源的整合,以此丰富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设疑激趣,使学生愿意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
随着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的日渐重要,人人都在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在教学中颇受广大教师的推崇。本文主要阐述了情境教学的有关内涵和相关理论依据,并针对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所谓情境,从词义上理解,是指情景、境地的意思。研究表明,适宜的情境可以克服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以促进理解和记忆的保持,有利于学习的强化和迁移。  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课例研究,对自主式探究学习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的问题有效设计,认识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对学生自主建构的权力要予以有效尊重;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自主式探究学习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自主式探究学习的认识不够,缺乏研究,因此新鲜的理念与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操作还
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更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总结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概况为简单、容易、糊涂、明白、难。  一、简单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必须精心设计,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科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科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