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彰显教师语文教学个性化教学艺术与魅力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shao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彰显教师语文教学个性化教学艺术与魅力
  
  语文教学个性化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语文教师追求教学艺术个性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学意识个性化是实现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前提。不断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应该是有明确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的共同而鲜明的特征。
  一、多才多艺是语文教师追求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基础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特殊。一个教师能否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除了应具备较好的师德外,主要取决于他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及履行职责的效果;履行好职责的关键又在于他的业务能力,而决定业务能力高低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学识水平。特别是语文教师,从事的是母语教学工作,学生到了中学,他们的母语知识、母语运用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学识就不会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1、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要“博”
  博,就是知识面要宽广,除了通晓本专业教学所应具备的系统知识外,还要有较广博的横向知识。举凡天文、地理、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无所不学,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应该是“杂家”,是“通才”。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对肩负传播人类文明使命的教师的知识积累、知识更新的要求也越来越急迫;同时,由于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和社会化影响的日益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愈来愈开阔,求知欲也愈来愈强烈。这样的形势势必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任务,就必须有更雄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底蕴和更高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东坡《稼说》),惟其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凭借所掌握的丰富而鲜活的知识,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多方取譬,举一反三,信手拈来,顾后瞻前,既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要求,又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欣悦,使学生折服。
  2、专业学科知识要“渊”
  渊,就是知识应当专深,在对多方面知识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应当对自己所教学科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其它一两个学科有较深入的研究,或者,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某一领域有较为精深的研究。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应该起码精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中的二三项;即使只是“文”(文学)方面的知识,从文体角度说,要么精通散文或小说,要么精通戏剧或诗歌;即使仅是散文,从文学史角度讲,所精通的或是先秦的或是两汉的或是唐宋的或是“桐城派”的或是“五四”的;再退一步讲,即使只是“五四”散文,从研究对象上讲,要么精通鲁迅,要么精通朱自清或林语堂或徐志摩或梁遇春或郁达夫……对其人其事其作品有专家学者式的独到研究。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高屋建瓴、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才能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真知灼见,充分挖掘知识本身所蕴涵的审美价值,从而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真地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求知是一种享受,能这样深入地、透辟地、精彩地讲课的老师,真真是最让人敬佩的。
  3、教育科学知识要“全”
  全,就是全面系统。要真正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语文教师,还必须深谙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学识水平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是教师智能结构中的必备素质。语文是人文学科,最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而讲究教学艺术性的基础是对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的把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形成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前提
  1、特性:语文教学应是教育性教学
   “教育性教学”是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个教学上的首要原则,其基本内涵是指在特定情境和教育结果中既完成系统知识的传递任务(教书),又成功地通过知识促进学生内在心灵的建构和人格提升(育人)的教学,以区别于那些只重视知识传递而忽视学生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教学。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科学的教育不仅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和使人获得智慧、获得发展,并且可以培养人的高尚情感。
  2、语文教学要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语言文字表达出色的学生,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对语文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外,课外也定然是酷爱读书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语文”教学之路。
  三、科学化与艺术化的融合是形成语文教学个性化的保证
  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师应该既是精明的科学家,又是高超的艺术家。”吕先生的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1、求实、让课堂容量大起来
   “大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一课一得”的模式,有意增加课堂信息量,扩大和增加知识传输面与传输渠道,让学生时时刻刻有被知识包围、被知识冲击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森林和信息的海洋,在“森林”中徜徉、浏览,在“海洋”中游弋、搏击。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历史故事、时事热点、人生感悟、警句名言,信手拈来以为佐证。讲一首诗,常常抻出一串诗与之比较;讲一篇文,常常举出数篇作它的陪衬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意志,陶冶情感。
  2、求活、让课堂情趣浓起来
  作为人文学科之首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则是学生的不幸和教师的悲哀。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最主要的一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教学行为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教与学。
  艺术性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师难当,难就难在语文教师教学中时时离不开对于“美”的鉴赏、表现与传播,有时该鉴赏的“美”鉴赏不好,该表现出的“美”表现不好,该挖掘出的“美”挖掘不出,甚至有时把美的事物丑化了。
其他文献
程序化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程序化学习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仅仅限于程序化的教学,要强调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探索和实践,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教学思维活动淹没在程序化的海洋里。课堂教学的发展表明:全盘程序化是创新教育的死敌,思维活动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思维养成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1、什么是课堂:学生学习的场所既是课堂。  主体性:课堂既
由于城乡经济的差异性相对较大,城乡教育资源也有着较大的差距.教育专家关注到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对等性,以及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现象.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创造性的重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地理空间观念,真正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通过几年的地理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
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成功的先兆。教师的教学能否获得丰硕成果,教学效果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乃至丧失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何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个不发言了,你在那里急得要命,他呆在那里就是不动。不是若无其事,就是寒蝉若惊。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走进一年级的语文课堂,我们会被孩子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所感染,站起身子,伸长手臂:“我说!我说!” 大家举手发言积
高中美术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使高中美术课程得到有效的实施,同时也将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积极的变化。好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的意识,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有乐趣的行为而不是一种负担。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美术老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从而导致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反的现状。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过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