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中,导读课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的新课程类型,综合了模块教学、主题教学、小组教学等优势,打破了单篇教学的局限,让学生既能初步掌握基础、个性知识,更能让其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积累语文常识。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设计导入语,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做主题汇报,展现个人风采,拓宽学习领域;同时,针对重点篇目、段落做好品读,提高阅读能力。
一、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导读课视为“入门课”,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打开语文殿堂的大门。本着“导读、导趣、导学”的基本理念,教师开展激趣谈话,结合精彩的故事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味,引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了解单元教学的基本内容,品味不同文本的语言,并就此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激活阅读,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文本的精彩世界。
在《三顾茅庐》《祁黃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课的导读中,教师巧妙利用语言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是谁蛰伏山野却心系天下,是谁手摇羽扇、运筹帷幄,是谁忠心报主、殚精竭虑,他是谁?下面就请王相伟来给我们讲一讲《三顾茅庐》的故事。王相伟站到前面,慢声道来:这天,诸葛亮正在睡午觉,门外,刘备三兄弟已经等候多时,眼看他翻身要醒来,却没想又睡着了。张飞很是气恼,这都是第三次来拜访了。关羽也在轻轻摇头,唯有刘备还是一脸恭敬……诸葛亮终于醒来了,“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一面摇着羽扇,一面走出草屋。他与刘备见面后,拿出地图,提出三分天下的大计。
二、主题汇报,精彩纷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要求小学生坚持阅读,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读书提供支持。基于此,好的导读课不会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分享阅读感受、一起交流阅读体验的共享平台。学生们分小组进行主题汇报,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进行解读,在开放、和谐的氛围中,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多元解读文本的思路、语言等,深入感受主题的意蕴和内涵,为精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打开大自然的宝库”导读课中,学生们课前亲自体验,动手查阅资料,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汇报。绿色小分队行动结束后,他们的代言人说道: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我们荡舟湖中,我们漫步林间,我们畅游花丛,享受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尽情放飞童心。你们看……大屏幕上他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图片,更带来了欢乐和期待。科学小组汇报道:我们一起阅读了法布尔《昆虫记》绘本,有蟋蟀、蜻蜓、苍蝇、蚊子、瓢虫、蝉、屎壳郎……每一个生物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就拿蜻蜓来说吧,小时候它叫水虿……
三、多元品读,小试身手
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课前的准备,有了适当的方法,学生自然愿意去试一试。小学语文教师选择精彩的文本段落,让学生小试身手。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探究氛围,或者诵读,或者批注,或者质疑,学生们从不同层面对该段落进行了解读,拿着“手中的一盏明灯”,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立马横刀,驰骋文海。
在“逆境成才”单元导读教学中,学生对《小草与大树》一课做了多元品读。他们采用了批注的方式,与文本深入对话。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的批注十分精彩。有的写道:写诗之路走不通,就改为写小说。夏洛蒂姐妹没有被打倒,她们不要做“智慧低头叹息”的弱者。有的写道:从小草到大树,这全部得益于三姐妹钢铁般的意志、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女性的辉煌。有的写道:这篇文章题目富有深意,值得我们借鉴。
学以致用是导读课的终极目标。学生不再是无头的苍蝇,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沉浸在文本中,得法有效,吞吐千钧,收获满满,自信满满。
总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这一教学思路非常的完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整体出发,做好单元导读、焦点探究,整体推进语文教学的进行,从而让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掌握并夯实阅读方法,巧妙链接课内、课外,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让他们先睹为快,在语文的芳园中折得一枝香在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226002)
一、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导读课视为“入门课”,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打开语文殿堂的大门。本着“导读、导趣、导学”的基本理念,教师开展激趣谈话,结合精彩的故事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味,引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了解单元教学的基本内容,品味不同文本的语言,并就此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激活阅读,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文本的精彩世界。
在《三顾茅庐》《祁黃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课的导读中,教师巧妙利用语言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是谁蛰伏山野却心系天下,是谁手摇羽扇、运筹帷幄,是谁忠心报主、殚精竭虑,他是谁?下面就请王相伟来给我们讲一讲《三顾茅庐》的故事。王相伟站到前面,慢声道来:这天,诸葛亮正在睡午觉,门外,刘备三兄弟已经等候多时,眼看他翻身要醒来,却没想又睡着了。张飞很是气恼,这都是第三次来拜访了。关羽也在轻轻摇头,唯有刘备还是一脸恭敬……诸葛亮终于醒来了,“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一面摇着羽扇,一面走出草屋。他与刘备见面后,拿出地图,提出三分天下的大计。
二、主题汇报,精彩纷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要求小学生坚持阅读,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读书提供支持。基于此,好的导读课不会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分享阅读感受、一起交流阅读体验的共享平台。学生们分小组进行主题汇报,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进行解读,在开放、和谐的氛围中,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多元解读文本的思路、语言等,深入感受主题的意蕴和内涵,为精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打开大自然的宝库”导读课中,学生们课前亲自体验,动手查阅资料,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汇报。绿色小分队行动结束后,他们的代言人说道: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我们荡舟湖中,我们漫步林间,我们畅游花丛,享受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尽情放飞童心。你们看……大屏幕上他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图片,更带来了欢乐和期待。科学小组汇报道:我们一起阅读了法布尔《昆虫记》绘本,有蟋蟀、蜻蜓、苍蝇、蚊子、瓢虫、蝉、屎壳郎……每一个生物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就拿蜻蜓来说吧,小时候它叫水虿……
三、多元品读,小试身手
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课前的准备,有了适当的方法,学生自然愿意去试一试。小学语文教师选择精彩的文本段落,让学生小试身手。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探究氛围,或者诵读,或者批注,或者质疑,学生们从不同层面对该段落进行了解读,拿着“手中的一盏明灯”,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立马横刀,驰骋文海。
在“逆境成才”单元导读教学中,学生对《小草与大树》一课做了多元品读。他们采用了批注的方式,与文本深入对话。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的批注十分精彩。有的写道:写诗之路走不通,就改为写小说。夏洛蒂姐妹没有被打倒,她们不要做“智慧低头叹息”的弱者。有的写道:从小草到大树,这全部得益于三姐妹钢铁般的意志、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女性的辉煌。有的写道:这篇文章题目富有深意,值得我们借鉴。
学以致用是导读课的终极目标。学生不再是无头的苍蝇,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沉浸在文本中,得法有效,吞吐千钧,收获满满,自信满满。
总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这一教学思路非常的完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整体出发,做好单元导读、焦点探究,整体推进语文教学的进行,从而让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掌握并夯实阅读方法,巧妙链接课内、课外,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让他们先睹为快,在语文的芳园中折得一枝香在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2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