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取舍·技巧——习作讲评方法探析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后讲评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遵循序列,按“欣赏—挑刺—训练”的“套路”走,扎实有效地达到习作方法一课一得的目标;学会取舍,每节讲评课的讲评点一两个即可,涉及篇目也不宜贪多,每次讲评都该有侧重点;善用技巧,激活学生内在语言机能,让学生有热情去听,有兴趣去学,乐于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让习作讲评课充满生趣。
  关键词:作文讲评序列取舍技巧
  语文教师都知道,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高地”,而作后讲评则是这“高地”中的“高地”,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跟着管建刚老师办作文周报(我们的班报)近一年,实践了一年多的习作讲评,我所带的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已有人能写500字及以上的作文,写300字以上的占了大半,得分率也在全年级遥遥领先。针对习作讲评,我总结出三条方法。
  一、遵循序列
  管建刚老师认为,习作讲评课可以遵循一定的序列,按“欣赏—挑刺—训练”的“套路”走。欣赏,就是将学生习作中的好题目、好开头、好结尾、好构思、精彩词句等亮点放大,甚至有点夸张,直到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写;挑刺,就是挑习作中字词句的“刺”,比如“今天”病、“我想”病、“然后”病,等等;训练,就是根据挑出来的“刺”,安排有序列的、有针对性的说话训练、心理活动训练等等。
  如在一次写人的习作中出现了很多鲜活生动的语言和好的构思,但也多了这类句子:“我想,爸爸肯定又在偷偷玩手机游戏了!”“我想,这家伙太可恶了,把我的新书给弄坏了,还不承认”……很明显,句子中都有多余的词“我想”。针对以上情况,我先抽取大多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进行了针对性评价,给予了学生鼓励和肯定,然后又说:“这次习作中,很多同学都存在一个毛病,老师给这个毛病起了个名字叫‘我想’病。”一听这样的“病名”,学生都觉得很有趣。待我念了两句以后,他们恍然大悟。接下来,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寻找类似的“病”。他们个个都像尽职的小医生,很快就找到了“下个月就是我的生日了,我想,如果爸爸妈妈带我去吃一次大餐就好了”“我想,这真是一张有意义的照片啊”等句,并建议改成“下个月就是我的生日了,如果爸爸妈妈带我去吃一次大餐就好了”“这真是一张有意义的照片啊”等。等学生熟悉了这种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型后,我又进行了拓展性训练,让学生加深印象,能活学活用。
  又如在讲评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先出示了“读《三只兄弟鼠》有感”“读《老人与海》有感”“读《哈利·波特》有感”等七八个题目,又出示了另一组题目:含着泪的幸福——读《青铜葵花》有感、学会勇敢面对困难——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让学生在对比中欣赏。学生品读良久,纷纷指出:“《读××书有感》太平淡无味了,如果能把自己读书后最想表达的语句凝练成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为读后感加个主标题,感觉就与众不同了。”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主动为自己的习作改标题,如将“读《草房子》有感”改成“令人落泪的真情——读《草房子》有感”,将“读《哈利·波特》有感”改成“我也被施魔法了——读《哈利·波特》有感”,将“读《老人与海》有感”改为“好汉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读《老人与海》有感”……原本雷同的题目,都被“镀上”了个性的色彩,显得别有风味。这般有序、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扎实有效地达到习作方法一课一得的目标,日积月累,必能稳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学会取舍
  每次读学生习作,总会发现各类习作之病,不是一两个,而是七八个,有时甚至更多。在讲评课中,总觉得不能穷尽,担心漏挑了哪根“刺”。在某次讲评课研讨活动中,我认真统计了三位教师三节习作讲评课涉及的习作教学知识点:外貌特写、写人类文章的结尾、对称的语言、围绕主题的裁剪、提示语的描写、学会用动词写事、连词的运用,等等,不下十来处。且不说学生可以当堂掌握多少,就我们听课教师而言,都觉得容量过大,听得云里雾里。
  不可否认,教师总希望让课堂丰富一点,多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学弱化了重点,有“满堂灌”之嫌,无法调动学生足够的热情和兴趣。如果试图通过一节40分钟的课一下讲评40多篇习作,还想篇篇俱到、点点俱谈,那是不可能的。“贪多反而嚼不烂”,走马观花式的讲评,效用甚微。
  一年多的实践下来,我以为,每节习作讲评课的讲评点一两个即可;涉及篇目也不宜贪多,精简几篇对讲评知识点有助益的即可;每次讲评都该有侧重点,这样的点来自学生的习作状况,或来自学生的习作知识储备。
  比如“我的同桌”的讲评可以围绕“语言、动作、表情等组合特写”展开;“一次游记”的讲评可以围绕“选材”或“裁剪”展开;“写一次家务活动”的讲评则可以从“捕捉动作”“准确有序地表达”展开。这样的讲评点更精准。如果每次讲评都能为学生解决一个习作知识点难题,循序渐进,一段时间下来,效果也是很可观的。
  一次“写好游记”的习作讲评课中,针对很多学生写了很长的篇幅却偏离了主题的情况,我将以往有效选材、把握习作顺序、观照游览视角、适当剪裁、适时抒发情感、有效阐发观点等训练点进行了取舍,最终选取了引导学生学会“裁剪”的知识点。教学时,我先提问:“这次游记,有些同学写的是一日游,有些同学写的是几日游。游玩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看到了很多景。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都写下来呢?”看到学生都陷入沉思,我又在大屏幕上出示两张照片,一张呈现的景象是:讲台上放了一盆花,讲台边上放了扫把、拖把和簸箕;另一张呈现的是:讲台上放了一盆花。我让学生边思考边比较这两张照片,看看哪张更能突出花。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第二张。此时,我顺势告诉他们:“这其实是同一張照片,只不过老师用图片处理软件把第一张照片上多余的东西‘裁剪’掉了,只留下我想要表现的主体。这样,照片就能既突出重点,又美观清爽。我们写作文也是如此,要写好一篇游记,也要学会裁剪。”说完板书“学会裁剪”,让学生学着“裁剪”自己的作文,删除非重点的文字,留下能够凸显主题的。经过裁剪后,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做到了主题明确,清新自然。   三、善用技巧
  传统的习作讲评课总体上会呈现出“闷”的现象,且课堂常态是:教师问学生习作优劣点,学生不想回答,即使答了,又答不到点子上;教师让学生读好文佳句,读得多了,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其实,有时在讲评课上略施一些小技巧,就能让整个课堂充满生趣。
  以讲评命题习作“给老师的一封信”为例,学生习作中频频出现赞美教师的辞藻华丽、带有浓浓抒情意味的排比句。讲评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这些句子,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学生齐声回答:“喜欢!”一连问了几次,都有学生说喜欢,甚至还有学生说“非常喜欢”。面对如此肯定的回答,我停顿了一下,轻轻冒出一句:“我不喜欢!”此时,全班学生向我投来惊讶的目光,那眼神告诉我:这么美丽的句子,我们都喜欢,老师竟然说不喜欢!三秒钟的课堂留白后,我补充道:“因为这些句子不是你们自己的句子,所以,老师喜欢不起来。”之后,我又在屏幕上以“赞美老师的话”为主题,现场搜索结果,并意味深长地说:“如今的信息时代,打开百度轻松一搜,就能找到千万句赞美老师的句子,但发自大家内心、真心想对老师说的句子却不多。而这些代表了你们真实内心、反映你们真情实感的句子,才更吸引人。”见学生听得投入,我继续实施我的小技巧:“试着写写自己的事,用点滴小事烘托自己和老师之间的真情,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经过我的提示,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要看看还有什么句子能胜过他们的美言佳句。用心修改后,学生习作中出现了更多朴素、动人的语言,如:“吃午饭时,章老师亲切地问我:‘身体好些了吗?如果还是不舒服,要记得第一时间告诉我。来,多吃些鸡肉,好好补补。’我害羞地说:‘我病得不是很重,谢谢章老师。’吃完饭后,章老师又把我叫到办公室,还给我倒了杯热水,说:‘喝点儿热水,对身体有好处。’”再如:“她有一头漆黑靓丽的柔顺长发和白嫩细腻的皮肤,这让她显得年轻美丽。她喜欢穿长裙,瞧,这件蓝黑长裙让她看起来格外优雅得体。即使穿着纯白的细高跟鞋,她依然走得自然大方。我走上前,对着她恭敬地喊:‘老师好!’她冲我微微一笑:‘你好!’她的声音温婉可人,清甜好听,就像女播音员那样。”第一句中,小作者在写老师关爱自己的小事时,再现了老师当时的动作和语言,生动具体;第二句中,小作者清楚地记得“三年前的匆匆一面”中老师什么样的头发、什么样的皮肤,穿着哪条裙子、哪双鞋,连老师自己可能都忽略了的细节,竟然被学生如此深切地记忆和再现,怎能不让人感动。
  辞藻华丽、句式整齐的句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充满了吸引力。因为他们自己无法写出这样的句子,但又觉得把这样的句子收入自己的文章中能讓自己的文章“高大上”起来。上述讲评课中,教师在学生沾沾自喜的时候稍加点拨,用一句“我不喜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通过“因为这些句子不是你们自己的句子,所以,老师喜欢不起来”进行强调,让学生对“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句子”翘首以盼。当教师建议他们“试着写写自己的事,用点滴小事烘托自己和老师之间的真情,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时,他们的修改热情和习作动力就被激发了,而且用实践证明了真情实感的“威力”。
  将有效的小技巧适时融入习作讲评课,能够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机能,让学生有热情去听,有兴趣去学,乐于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让习作讲评课充满生趣。当然,这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生活中的相关图片、小视频、小实验等,灵活使用小技巧,引导学生领会习作方法,比如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可以配山水图;比如讲“选材”,可用“番茄炒蛋”“青椒土豆丝”等的图片告诉学生:炒菜讲搭配,文章选材也该如此;比如用女生妆前妆后对比图告诉学生:好文章是需要加工美化的;比如讲“让作文含蓄起来”这样一个不可捉摸的主题,可以通过“盐溶于水”这样的类比活动,让学生茅塞顿开:“‘事情’好比是‘水’,‘中心’好比是‘盐’,盐要溶解在水里,中心要溶解在事情里”……这样形象的小技巧使用,能让抽象枯燥的习作话题一下子鲜活有趣起来,往往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管建刚曾说:“以‘讲评’为中心的习作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到美好的表达方式,表扬学生,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分享;发现学生的表达出了点问题,或没把握好火候,过了头,摔了跟头,教师见了,喊停,包扎调整一下。”思考着的实践者才是真正的智者。习作讲评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习作内容三者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教师讲评内容应从学生习作实际中来,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真正让习作讲评焕发出勃勃生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   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是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很多肿瘤中都高表达,且和预后呈负相关,但是在鼻咽癌中研究甚少,仅有一篇来自台湾Fang的报道。台湾地区的结果不一定适用
目的:探讨GSK-3β基因第5内含子区多态性rs6438552与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之间的关联,以期进一步了解抑郁障碍的发病机理。   方法:严格按照入组标准筛选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学去行政化的目标,等于否定了行政化主导的现行大学制度。这个强烈的信号,给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人以无限的期待。在全国“两会”前,微博上这方面的议论就开始升温。大学去行政化的“烽烟”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姜耀东的两句话被点燃起来:“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我们都是分院。”“不去行政化,大学就没办法办下去了。”3月3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部长通道”回应
<正>伴随着房地产开发和城镇化的高歌猛进,"空城"、"鬼城"不断出现,大量空置的住房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为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埋下祸根。西南财经大学甘犁教授于201
“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而这一点,在全国政协委员孟学农看来,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动用公共财政占用高教资源,为自己的前途谋利,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他甚至认为其恶劣程度“比贪污受贿有过之而无不及”,并由此提交提案,建议整治这一现象,清理官员读博,维护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及公平公正。这一提案获得了教育界别许多委员的认同。但他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在于教
3月5日,在中国国际教育展发布会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孙建明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去年留学的各项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35.6万人来华留学,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来华留学人员最多的五大生源国分别为韩国、美国、泰国、日本和俄罗斯。2013年,来华留学生总数、中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数等三
基础数据  北京语言大学创办于1962年,1964年定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北语大是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又是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北京语言大学已成为我国中外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和培养涉外高级人才的摇篮。  据了解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以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外周血流分布异常为特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
基础数据  北京师范大学是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  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该校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6
基础数据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医学部等5个学部,共53个直属院系,120个学士专业,242个硕士专业,212个博士专业。全校专任教师6441人,其中教授1701人,副教授203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3人,工程院院士8人。学校每年邀请大批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目前,北京大学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6个省部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