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后讲评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遵循序列,按“欣赏—挑刺—训练”的“套路”走,扎实有效地达到习作方法一课一得的目标;学会取舍,每节讲评课的讲评点一两个即可,涉及篇目也不宜贪多,每次讲评都该有侧重点;善用技巧,激活学生内在语言机能,让学生有热情去听,有兴趣去学,乐于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让习作讲评课充满生趣。
关键词:作文讲评序列取舍技巧
语文教师都知道,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高地”,而作后讲评则是这“高地”中的“高地”,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跟着管建刚老师办作文周报(我们的班报)近一年,实践了一年多的习作讲评,我所带的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已有人能写500字及以上的作文,写300字以上的占了大半,得分率也在全年级遥遥领先。针对习作讲评,我总结出三条方法。
一、遵循序列
管建刚老师认为,习作讲评课可以遵循一定的序列,按“欣赏—挑刺—训练”的“套路”走。欣赏,就是将学生习作中的好题目、好开头、好结尾、好构思、精彩词句等亮点放大,甚至有点夸张,直到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写;挑刺,就是挑习作中字词句的“刺”,比如“今天”病、“我想”病、“然后”病,等等;训练,就是根据挑出来的“刺”,安排有序列的、有针对性的说话训练、心理活动训练等等。
如在一次写人的习作中出现了很多鲜活生动的语言和好的构思,但也多了这类句子:“我想,爸爸肯定又在偷偷玩手机游戏了!”“我想,这家伙太可恶了,把我的新书给弄坏了,还不承认”……很明显,句子中都有多余的词“我想”。针对以上情况,我先抽取大多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进行了针对性评价,给予了学生鼓励和肯定,然后又说:“这次习作中,很多同学都存在一个毛病,老师给这个毛病起了个名字叫‘我想’病。”一听这样的“病名”,学生都觉得很有趣。待我念了两句以后,他们恍然大悟。接下来,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寻找类似的“病”。他们个个都像尽职的小医生,很快就找到了“下个月就是我的生日了,我想,如果爸爸妈妈带我去吃一次大餐就好了”“我想,这真是一张有意义的照片啊”等句,并建议改成“下个月就是我的生日了,如果爸爸妈妈带我去吃一次大餐就好了”“这真是一张有意义的照片啊”等。等学生熟悉了这种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型后,我又进行了拓展性训练,让学生加深印象,能活学活用。
又如在讲评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先出示了“读《三只兄弟鼠》有感”“读《老人与海》有感”“读《哈利·波特》有感”等七八个题目,又出示了另一组题目:含着泪的幸福——读《青铜葵花》有感、学会勇敢面对困难——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让学生在对比中欣赏。学生品读良久,纷纷指出:“《读××书有感》太平淡无味了,如果能把自己读书后最想表达的语句凝练成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为读后感加个主标题,感觉就与众不同了。”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主动为自己的习作改标题,如将“读《草房子》有感”改成“令人落泪的真情——读《草房子》有感”,将“读《哈利·波特》有感”改成“我也被施魔法了——读《哈利·波特》有感”,将“读《老人与海》有感”改为“好汉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读《老人与海》有感”……原本雷同的题目,都被“镀上”了个性的色彩,显得别有风味。这般有序、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扎实有效地达到习作方法一课一得的目标,日积月累,必能稳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学会取舍
每次读学生习作,总会发现各类习作之病,不是一两个,而是七八个,有时甚至更多。在讲评课中,总觉得不能穷尽,担心漏挑了哪根“刺”。在某次讲评课研讨活动中,我认真统计了三位教师三节习作讲评课涉及的习作教学知识点:外貌特写、写人类文章的结尾、对称的语言、围绕主题的裁剪、提示语的描写、学会用动词写事、连词的运用,等等,不下十来处。且不说学生可以当堂掌握多少,就我们听课教师而言,都觉得容量过大,听得云里雾里。
不可否认,教师总希望让课堂丰富一点,多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学弱化了重点,有“满堂灌”之嫌,无法调动学生足够的热情和兴趣。如果试图通过一节40分钟的课一下讲评40多篇习作,还想篇篇俱到、点点俱谈,那是不可能的。“贪多反而嚼不烂”,走马观花式的讲评,效用甚微。
一年多的实践下来,我以为,每节习作讲评课的讲评点一两个即可;涉及篇目也不宜贪多,精简几篇对讲评知识点有助益的即可;每次讲评都该有侧重点,这样的点来自学生的习作状况,或来自学生的习作知识储备。
比如“我的同桌”的讲评可以围绕“语言、动作、表情等组合特写”展开;“一次游记”的讲评可以围绕“选材”或“裁剪”展开;“写一次家务活动”的讲评则可以从“捕捉动作”“准确有序地表达”展开。这样的讲评点更精准。如果每次讲评都能为学生解决一个习作知识点难题,循序渐进,一段时间下来,效果也是很可观的。
一次“写好游记”的习作讲评课中,针对很多学生写了很长的篇幅却偏离了主题的情况,我将以往有效选材、把握习作顺序、观照游览视角、适当剪裁、适时抒发情感、有效阐发观点等训练点进行了取舍,最终选取了引导学生学会“裁剪”的知识点。教学时,我先提问:“这次游记,有些同学写的是一日游,有些同学写的是几日游。游玩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看到了很多景。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都写下来呢?”看到学生都陷入沉思,我又在大屏幕上出示两张照片,一张呈现的景象是:讲台上放了一盆花,讲台边上放了扫把、拖把和簸箕;另一张呈现的是:讲台上放了一盆花。我让学生边思考边比较这两张照片,看看哪张更能突出花。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第二张。此时,我顺势告诉他们:“这其实是同一張照片,只不过老师用图片处理软件把第一张照片上多余的东西‘裁剪’掉了,只留下我想要表现的主体。这样,照片就能既突出重点,又美观清爽。我们写作文也是如此,要写好一篇游记,也要学会裁剪。”说完板书“学会裁剪”,让学生学着“裁剪”自己的作文,删除非重点的文字,留下能够凸显主题的。经过裁剪后,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做到了主题明确,清新自然。 三、善用技巧
传统的习作讲评课总体上会呈现出“闷”的现象,且课堂常态是:教师问学生习作优劣点,学生不想回答,即使答了,又答不到点子上;教师让学生读好文佳句,读得多了,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其实,有时在讲评课上略施一些小技巧,就能让整个课堂充满生趣。
以讲评命题习作“给老师的一封信”为例,学生习作中频频出现赞美教师的辞藻华丽、带有浓浓抒情意味的排比句。讲评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这些句子,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学生齐声回答:“喜欢!”一连问了几次,都有学生说喜欢,甚至还有学生说“非常喜欢”。面对如此肯定的回答,我停顿了一下,轻轻冒出一句:“我不喜欢!”此时,全班学生向我投来惊讶的目光,那眼神告诉我:这么美丽的句子,我们都喜欢,老师竟然说不喜欢!三秒钟的课堂留白后,我补充道:“因为这些句子不是你们自己的句子,所以,老师喜欢不起来。”之后,我又在屏幕上以“赞美老师的话”为主题,现场搜索结果,并意味深长地说:“如今的信息时代,打开百度轻松一搜,就能找到千万句赞美老师的句子,但发自大家内心、真心想对老师说的句子却不多。而这些代表了你们真实内心、反映你们真情实感的句子,才更吸引人。”见学生听得投入,我继续实施我的小技巧:“试着写写自己的事,用点滴小事烘托自己和老师之间的真情,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经过我的提示,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要看看还有什么句子能胜过他们的美言佳句。用心修改后,学生习作中出现了更多朴素、动人的语言,如:“吃午饭时,章老师亲切地问我:‘身体好些了吗?如果还是不舒服,要记得第一时间告诉我。来,多吃些鸡肉,好好补补。’我害羞地说:‘我病得不是很重,谢谢章老师。’吃完饭后,章老师又把我叫到办公室,还给我倒了杯热水,说:‘喝点儿热水,对身体有好处。’”再如:“她有一头漆黑靓丽的柔顺长发和白嫩细腻的皮肤,这让她显得年轻美丽。她喜欢穿长裙,瞧,这件蓝黑长裙让她看起来格外优雅得体。即使穿着纯白的细高跟鞋,她依然走得自然大方。我走上前,对着她恭敬地喊:‘老师好!’她冲我微微一笑:‘你好!’她的声音温婉可人,清甜好听,就像女播音员那样。”第一句中,小作者在写老师关爱自己的小事时,再现了老师当时的动作和语言,生动具体;第二句中,小作者清楚地记得“三年前的匆匆一面”中老师什么样的头发、什么样的皮肤,穿着哪条裙子、哪双鞋,连老师自己可能都忽略了的细节,竟然被学生如此深切地记忆和再现,怎能不让人感动。
辞藻华丽、句式整齐的句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充满了吸引力。因为他们自己无法写出这样的句子,但又觉得把这样的句子收入自己的文章中能讓自己的文章“高大上”起来。上述讲评课中,教师在学生沾沾自喜的时候稍加点拨,用一句“我不喜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通过“因为这些句子不是你们自己的句子,所以,老师喜欢不起来”进行强调,让学生对“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句子”翘首以盼。当教师建议他们“试着写写自己的事,用点滴小事烘托自己和老师之间的真情,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时,他们的修改热情和习作动力就被激发了,而且用实践证明了真情实感的“威力”。
将有效的小技巧适时融入习作讲评课,能够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机能,让学生有热情去听,有兴趣去学,乐于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让习作讲评课充满生趣。当然,这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生活中的相关图片、小视频、小实验等,灵活使用小技巧,引导学生领会习作方法,比如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可以配山水图;比如讲“选材”,可用“番茄炒蛋”“青椒土豆丝”等的图片告诉学生:炒菜讲搭配,文章选材也该如此;比如用女生妆前妆后对比图告诉学生:好文章是需要加工美化的;比如讲“让作文含蓄起来”这样一个不可捉摸的主题,可以通过“盐溶于水”这样的类比活动,让学生茅塞顿开:“‘事情’好比是‘水’,‘中心’好比是‘盐’,盐要溶解在水里,中心要溶解在事情里”……这样形象的小技巧使用,能让抽象枯燥的习作话题一下子鲜活有趣起来,往往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管建刚曾说:“以‘讲评’为中心的习作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到美好的表达方式,表扬学生,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分享;发现学生的表达出了点问题,或没把握好火候,过了头,摔了跟头,教师见了,喊停,包扎调整一下。”思考着的实践者才是真正的智者。习作讲评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习作内容三者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教师讲评内容应从学生习作实际中来,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真正让习作讲评焕发出勃勃生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讲评序列取舍技巧
语文教师都知道,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高地”,而作后讲评则是这“高地”中的“高地”,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跟着管建刚老师办作文周报(我们的班报)近一年,实践了一年多的习作讲评,我所带的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已有人能写500字及以上的作文,写300字以上的占了大半,得分率也在全年级遥遥领先。针对习作讲评,我总结出三条方法。
一、遵循序列
管建刚老师认为,习作讲评课可以遵循一定的序列,按“欣赏—挑刺—训练”的“套路”走。欣赏,就是将学生习作中的好题目、好开头、好结尾、好构思、精彩词句等亮点放大,甚至有点夸张,直到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写;挑刺,就是挑习作中字词句的“刺”,比如“今天”病、“我想”病、“然后”病,等等;训练,就是根据挑出来的“刺”,安排有序列的、有针对性的说话训练、心理活动训练等等。
如在一次写人的习作中出现了很多鲜活生动的语言和好的构思,但也多了这类句子:“我想,爸爸肯定又在偷偷玩手机游戏了!”“我想,这家伙太可恶了,把我的新书给弄坏了,还不承认”……很明显,句子中都有多余的词“我想”。针对以上情况,我先抽取大多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进行了针对性评价,给予了学生鼓励和肯定,然后又说:“这次习作中,很多同学都存在一个毛病,老师给这个毛病起了个名字叫‘我想’病。”一听这样的“病名”,学生都觉得很有趣。待我念了两句以后,他们恍然大悟。接下来,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寻找类似的“病”。他们个个都像尽职的小医生,很快就找到了“下个月就是我的生日了,我想,如果爸爸妈妈带我去吃一次大餐就好了”“我想,这真是一张有意义的照片啊”等句,并建议改成“下个月就是我的生日了,如果爸爸妈妈带我去吃一次大餐就好了”“这真是一张有意义的照片啊”等。等学生熟悉了这种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型后,我又进行了拓展性训练,让学生加深印象,能活学活用。
又如在讲评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先出示了“读《三只兄弟鼠》有感”“读《老人与海》有感”“读《哈利·波特》有感”等七八个题目,又出示了另一组题目:含着泪的幸福——读《青铜葵花》有感、学会勇敢面对困难——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让学生在对比中欣赏。学生品读良久,纷纷指出:“《读××书有感》太平淡无味了,如果能把自己读书后最想表达的语句凝练成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为读后感加个主标题,感觉就与众不同了。”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主动为自己的习作改标题,如将“读《草房子》有感”改成“令人落泪的真情——读《草房子》有感”,将“读《哈利·波特》有感”改成“我也被施魔法了——读《哈利·波特》有感”,将“读《老人与海》有感”改为“好汉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读《老人与海》有感”……原本雷同的题目,都被“镀上”了个性的色彩,显得别有风味。这般有序、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扎实有效地达到习作方法一课一得的目标,日积月累,必能稳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学会取舍
每次读学生习作,总会发现各类习作之病,不是一两个,而是七八个,有时甚至更多。在讲评课中,总觉得不能穷尽,担心漏挑了哪根“刺”。在某次讲评课研讨活动中,我认真统计了三位教师三节习作讲评课涉及的习作教学知识点:外貌特写、写人类文章的结尾、对称的语言、围绕主题的裁剪、提示语的描写、学会用动词写事、连词的运用,等等,不下十来处。且不说学生可以当堂掌握多少,就我们听课教师而言,都觉得容量过大,听得云里雾里。
不可否认,教师总希望让课堂丰富一点,多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学弱化了重点,有“满堂灌”之嫌,无法调动学生足够的热情和兴趣。如果试图通过一节40分钟的课一下讲评40多篇习作,还想篇篇俱到、点点俱谈,那是不可能的。“贪多反而嚼不烂”,走马观花式的讲评,效用甚微。
一年多的实践下来,我以为,每节习作讲评课的讲评点一两个即可;涉及篇目也不宜贪多,精简几篇对讲评知识点有助益的即可;每次讲评都该有侧重点,这样的点来自学生的习作状况,或来自学生的习作知识储备。
比如“我的同桌”的讲评可以围绕“语言、动作、表情等组合特写”展开;“一次游记”的讲评可以围绕“选材”或“裁剪”展开;“写一次家务活动”的讲评则可以从“捕捉动作”“准确有序地表达”展开。这样的讲评点更精准。如果每次讲评都能为学生解决一个习作知识点难题,循序渐进,一段时间下来,效果也是很可观的。
一次“写好游记”的习作讲评课中,针对很多学生写了很长的篇幅却偏离了主题的情况,我将以往有效选材、把握习作顺序、观照游览视角、适当剪裁、适时抒发情感、有效阐发观点等训练点进行了取舍,最终选取了引导学生学会“裁剪”的知识点。教学时,我先提问:“这次游记,有些同学写的是一日游,有些同学写的是几日游。游玩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看到了很多景。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都写下来呢?”看到学生都陷入沉思,我又在大屏幕上出示两张照片,一张呈现的景象是:讲台上放了一盆花,讲台边上放了扫把、拖把和簸箕;另一张呈现的是:讲台上放了一盆花。我让学生边思考边比较这两张照片,看看哪张更能突出花。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第二张。此时,我顺势告诉他们:“这其实是同一張照片,只不过老师用图片处理软件把第一张照片上多余的东西‘裁剪’掉了,只留下我想要表现的主体。这样,照片就能既突出重点,又美观清爽。我们写作文也是如此,要写好一篇游记,也要学会裁剪。”说完板书“学会裁剪”,让学生学着“裁剪”自己的作文,删除非重点的文字,留下能够凸显主题的。经过裁剪后,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做到了主题明确,清新自然。 三、善用技巧
传统的习作讲评课总体上会呈现出“闷”的现象,且课堂常态是:教师问学生习作优劣点,学生不想回答,即使答了,又答不到点子上;教师让学生读好文佳句,读得多了,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其实,有时在讲评课上略施一些小技巧,就能让整个课堂充满生趣。
以讲评命题习作“给老师的一封信”为例,学生习作中频频出现赞美教师的辞藻华丽、带有浓浓抒情意味的排比句。讲评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这些句子,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学生齐声回答:“喜欢!”一连问了几次,都有学生说喜欢,甚至还有学生说“非常喜欢”。面对如此肯定的回答,我停顿了一下,轻轻冒出一句:“我不喜欢!”此时,全班学生向我投来惊讶的目光,那眼神告诉我:这么美丽的句子,我们都喜欢,老师竟然说不喜欢!三秒钟的课堂留白后,我补充道:“因为这些句子不是你们自己的句子,所以,老师喜欢不起来。”之后,我又在屏幕上以“赞美老师的话”为主题,现场搜索结果,并意味深长地说:“如今的信息时代,打开百度轻松一搜,就能找到千万句赞美老师的句子,但发自大家内心、真心想对老师说的句子却不多。而这些代表了你们真实内心、反映你们真情实感的句子,才更吸引人。”见学生听得投入,我继续实施我的小技巧:“试着写写自己的事,用点滴小事烘托自己和老师之间的真情,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经过我的提示,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要看看还有什么句子能胜过他们的美言佳句。用心修改后,学生习作中出现了更多朴素、动人的语言,如:“吃午饭时,章老师亲切地问我:‘身体好些了吗?如果还是不舒服,要记得第一时间告诉我。来,多吃些鸡肉,好好补补。’我害羞地说:‘我病得不是很重,谢谢章老师。’吃完饭后,章老师又把我叫到办公室,还给我倒了杯热水,说:‘喝点儿热水,对身体有好处。’”再如:“她有一头漆黑靓丽的柔顺长发和白嫩细腻的皮肤,这让她显得年轻美丽。她喜欢穿长裙,瞧,这件蓝黑长裙让她看起来格外优雅得体。即使穿着纯白的细高跟鞋,她依然走得自然大方。我走上前,对着她恭敬地喊:‘老师好!’她冲我微微一笑:‘你好!’她的声音温婉可人,清甜好听,就像女播音员那样。”第一句中,小作者在写老师关爱自己的小事时,再现了老师当时的动作和语言,生动具体;第二句中,小作者清楚地记得“三年前的匆匆一面”中老师什么样的头发、什么样的皮肤,穿着哪条裙子、哪双鞋,连老师自己可能都忽略了的细节,竟然被学生如此深切地记忆和再现,怎能不让人感动。
辞藻华丽、句式整齐的句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充满了吸引力。因为他们自己无法写出这样的句子,但又觉得把这样的句子收入自己的文章中能讓自己的文章“高大上”起来。上述讲评课中,教师在学生沾沾自喜的时候稍加点拨,用一句“我不喜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通过“因为这些句子不是你们自己的句子,所以,老师喜欢不起来”进行强调,让学生对“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句子”翘首以盼。当教师建议他们“试着写写自己的事,用点滴小事烘托自己和老师之间的真情,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时,他们的修改热情和习作动力就被激发了,而且用实践证明了真情实感的“威力”。
将有效的小技巧适时融入习作讲评课,能够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机能,让学生有热情去听,有兴趣去学,乐于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让习作讲评课充满生趣。当然,这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生活中的相关图片、小视频、小实验等,灵活使用小技巧,引导学生领会习作方法,比如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可以配山水图;比如讲“选材”,可用“番茄炒蛋”“青椒土豆丝”等的图片告诉学生:炒菜讲搭配,文章选材也该如此;比如用女生妆前妆后对比图告诉学生:好文章是需要加工美化的;比如讲“让作文含蓄起来”这样一个不可捉摸的主题,可以通过“盐溶于水”这样的类比活动,让学生茅塞顿开:“‘事情’好比是‘水’,‘中心’好比是‘盐’,盐要溶解在水里,中心要溶解在事情里”……这样形象的小技巧使用,能让抽象枯燥的习作话题一下子鲜活有趣起来,往往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管建刚曾说:“以‘讲评’为中心的习作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到美好的表达方式,表扬学生,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分享;发现学生的表达出了点问题,或没把握好火候,过了头,摔了跟头,教师见了,喊停,包扎调整一下。”思考着的实践者才是真正的智者。习作讲评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习作内容三者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教师讲评内容应从学生习作实际中来,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真正让习作讲评焕发出勃勃生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