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保健酒产品的中医养生文化属性

来源 :酿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将会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通过梳理古往今来酒与中医药之间的深厚联系,并对药酒与保健酒两种主要的饮品形式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明确了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赋予了国内市场上的保健酒产品更加深厚的文化属性.深度挖掘保健酒产品背后的中医养生文化属性,是企业在新时代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之一.
其他文献
为了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黄酒浸米用乳酸菌培养方法,利用米曲汁培养基培养乳酸菌,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为24 h;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糖度8.31°Bx,麸皮添加量60.40 g/100g大米,柠檬酸铵添加量0.41%.在最佳培养条件下,乳酸菌OD600可达2.900~3.162,较常规培养高2~3倍.
生物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燃料,使用生物乙醇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建立更高效低能耗的生物乙醇回收工艺,原位分离(ISPR)技术应运而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醇原位分离的研究进展,从原理及应用等进行多方面详细地介绍,包括气提、真空发酵、吸附、液-液萃取、渗透汽化、膜蒸馏等分离技术.针对分离性能、能耗成本等问题分析了不同分离技术耦合发酵过程的优势及不足,重点回顾了以渗透汽化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总结了渗透汽化膜材料的选择以及膜的制备方法,旨在提升乙醇分离膜性能优化乙醇分离工艺.为整合不同分离技术的特点及
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开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绿色制氢技术势在必行.基于原位汽化策略,本文在自主研发的固定床/流化床催化重整一体式反应装置上开展水相生物油催化重整制氢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在经原位汽化改进后的催化重整制氢工艺中,流化床内水相生物油转化效率(95%左右)明显高于固定床(80%左右),两种反应体系中的H2选择性均能100%保持较长时间稳定,但在反应进行到100min左右时,固定床反应体系中出现了明显的催化剂积炭失活现象,而流化床体系中催化剂始终保持较高活性,未发现积炭生成.从反应后液相产
酱酒出现腌菜味严重影响酒体品质.其主要来源于曲药、原辅料、生产酿造工艺和储藏工艺等四个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稀释法,一个是过滤勾调法.总之,酱酒要想彻底避免出现腌菜味,必须严格把控好生产酿造工艺,完善酿造车间卫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格按照储藏车间管理管理规程进行规范管理.
以竹笋壳(BS)为原料,采用单独超高压(UHP)、单独碱加热(AH)、超高压后碱加热(UHP+AT)和碱加热后超高压(AT+UHP)4种方法进行预处理,并对比分析了样品预处理前后的化学组成、扫描电镜(SEM)、晶体结构(XRD)、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及酶水解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方法相比,AT+UHP在450MPa压强下处理效果最好.预处理后样品中木质素的脱除率为86.87%,微观表面结构松散和粗糙,结晶指数有所上升,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2.590m2/g、0.010cm
十里香机械制曲是以人工制曲的工艺参数为基础,实现了原料进仓、润粮、粉碎、曲块成型的机械化控制.研究机械制曲和人工制曲在培曲过程中对曲房室温、湿度和曲坯温度的影响,对比两者所产成品曲坯的感官和理化指标差异.结果表明,与人工制曲相比机械制曲更加有益于曲坯的成型,且两种方式生产的高温大曲在感官、理化指标方面基本一致.
产品溯源信息主要包括产品的销售信息、生产投料信息、生产检验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借助QMS系统的质量信息溯源智能化管理模式,建立产品质量监督及追溯体系,可以实现从产品生产、完工入库、仓库转移、销售出库、物流配送、经销商销售等全过程的跟踪.通过各个系统的数据集成,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产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责任可追究,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纤维质原料生产乙醇,由于原料结构的复杂性,预处理后产生抑制物多,对酵母菌代谢发酵影响较大.通过对比不同扩培培养基中葡萄糖-木糖共发酵酵母菌株的生长代谢情况,优选出最适宜的扩培培养基.
建立一种凤香型基酒密度和粘度指标的快速分析模型,以期为基酒真实性判别提供一种方法参考.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样品进行光谱扫描,并结合常规分析方法,通过相关建模软件和算法最终建立了其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线性关系较好,且各模型内部参数RMSEC和RMSECV值均较小,说明模型的质量较好;另取验证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通过与常规分析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各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0.2%,同时两种方法的检测值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我国工业过程碳排放占比高达70%,实施节能增效、替代燃料、CO2捕集等是实现工业过程碳减排的重要路径.高效膜分离技术已成为过程工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共性支撑技术.本文围绕碳减排目标,结合本文作者课题组在分子筛膜领域的相关工作,重点论述分子筛膜分离技术在有机溶剂脱水、清洁能源生产、CO2分离和反应过程强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基于本文作者课题组十余年的有机溶剂脱水产业化工作,提出降低膜装备投资的中空纤维分子筛膜技术路线、强化分子筛膜应用技术研究是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关键.分子筛膜在工业气体分离领域仍属空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