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故事中成长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隐喻辅导;故事;心理辅导
  一、隐喻
  “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最初指把某物“运走”或者“转移”。在交流中,它是指把一个形象或概念转换成另一种形象或概念。亚里斯多德将它定位为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与明喻有所不同,在字面意思的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情感活动和内心体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与思维中,它源于生动而鲜活的生活素材,满足了人们对内在的情感体验表达的需要,易于被他人接受和理解。如:创伤是心灵的“瓦砾”,谱写心灵的“乐章”等。
  心理本质上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即心理感知和体验有其主观性,当个体内心出现不适感受时,往往难以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主观感受并获得理解。隐喻往往能帮助人们将内心抽象、零碎的体验转化为具体、熟悉、易懂的事物。克里斯汀·佩里(Christine Perry)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小时的心理治疗中,平均每100个单词中就会出现3个隐喻。心理学实践表明,人们用来描述自身经历的隐喻对于个人的人格整合(personality integration)和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非常重要。
  二、隐喻辅导
  隐喻辅导(Metaphor Guidance)指运用隐喻性的故事作为辅导媒介,通过隐喻的呈现、转换,加强辅导信息的传递,帮助来访者以内在成长资源替代问题的辅导方法。隐喻辅导强调辅导者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动力的理解和分析,辅导者通过隐喻倾听来访者内心的“独白”,在辅导关系的交互作用下,逐步达成辅导目标。
  在隐喻辅导中,隐喻不是孤立存在于只言片语中,而是包含在一个连续的有意义的讲述里。辅导者需要与来访者站在同一隐喻层面上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尊重的辅导关系,在结合相关语境和心理成长的背景下,充分理解来访者晦涩、难懂的内在冲突,并在对隐喻内容提炼与积极解读的基础上,引导来访者理解隐喻背后的心理需求,帮助来访者找到内在的资源并外化为行为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走出心理“困境”。
  三、隐喻辅导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实践意义
  (一)隐喻打破辅导关系的“瓶颈”
  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与表达能力缺乏的来访者建立关系往往充满挑战,这需要辅导者有极好的耐心和引导能力,辅导前期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关系的“瓶颈”而止步不前。隐喻往往是来访者多年成长背景下的“心理产物”,也是最具个性化的“焦点反应”。辅导者通过对隐喻的理解能快速地找出来访者的“独特之处”,并听到来访者更为深层的内心“独白”,建立真正的“关系联结”。
  (二)隐喻为辅导个案提供了更多的理解
  在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个案中,来访者探索自我问题时有回避的倾向,通过隐喻的呈现,有利于帮助来访者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与此同时,隐喻的使用巧妙地将心理回避倾向转换为言语,从而有效降低因防御产生的改变阻力,帮助辅导者对个案获得更丰富的理解。
  (三)隐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资源
  中学生心理辅导中,来访者对隐喻的讲述能表达出内心缺失性需要,通过理解需要,辅导者可以引导来访者对隐喻本身进行扩充和发展,最终探索出能够帮助来访者成长的心理资源。中学生处于自我身心发展的“心理整合期”,辅导者更应侧重对来访者的内在资源进行探寻和激发,通过对隐喻进行扩充和重构,强化资源,使来访者发展出更为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从而提升来访者的心理应对能力。
  (四)隐喻提升了来访者的自我改变能力
  在表达能力缺乏的个案中,隐喻的呈现增强了来访者对自身情感的感知度,隐喻生成、加工、处理的过程提升了来访者的自我表达能力。隐喻的转换和加工帮助来访者将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充分地释放和表达出来,从而极大地恢复了来访者的自我“心理弹性”,提升了来访者的自我调整和改变能力。
  四、隐喻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M是一名初二男生,小学时在老家读书,进入初中后成绩中等,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初二上学期开始人际交往能力退缩,与人交谈时显得生硬,反应迟缓,与老师交流时显得紧张,表达困难。班主任多次找该生谈话,但始终无法打开该生的心结。经班主任建议,该生前来寻求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该生难以与辅导老师建立信任关系,问话少答,主动交流的意愿极低,大部分时间低头不语,对自我问题不能清晰地表达。为此,我尝试以隐喻治疗的方式进行辅导。
  对该生进行隐喻辅导的过程共分为四个阶段:
  (一)画面呈现,催生隐喻
  辅导要点:通过故事的讲述呈现具有意义的故事画面,来访者利用故事讲述构建情景画面,辅导者从讲述中找出“关键点”,把握时机,适当提问,催生隐喻。在此阶段,辅导者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来访者梳理内容及促进隐喻表达:
  1.故事本身在讲什么?
  2.来访者喜欢故事的哪个部分?
  3.讲述中最具有隐喻特点的是哪里?
  他讲述的是一群特工人员经过周密的计划,在敌人未发觉的情况下攻占了对方领地的故事。在描述中该生表达清晰,并时不时笑出声来,于是我抓取这个“独特之处”,问道:“是什么让你觉得好笑呢?”
  M回答说认为通过智谋来取胜,而对方还不知道,赢得出奇制胜。
  进一步提问澄清:“是觉得高
  兴吗?”
  M回答:“是的,挺高兴的。”
  辅导者:“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物,你会是哪一方呢?”
  M:“我是特工人员之一,我们一起策划了这次密谋,在他们没有发觉的情况下,我们就已经制胜了。”说话时,他用手捂了捂自己的嘴,笑容出现在他的脸上。
  辅导者:“那没有成功的时
  候呢?”
  M:“我隐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没有人发现那个地方。”   辅导者:“那是怎样的感觉?”
  M:“就像穿上了一件黑色的披风,隐藏在那里,安全!”
  (二)呈现隐喻,理解扩充
  辅导要点:在此阶段,辅导者主要引导来访者从隐喻内容出发,找出其背后压抑的情感体验并充分表达,通过隐喻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获得理解。在此阶段中,辅导者可引导来访者将隐喻故事扩充,提升对自我意象的监控能力和感知能力,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来梳理内容及呈现隐喻:
  1.来访者的隐喻是什么?
  2.来访者对隐喻的解释是怎
  样的?
  3.隐喻产生的心理与成长背景是什么?
  具体辅导过如下。
  辅导者:“那件黑色的披风让你感觉安全,那其他人呢?”
  M:“他们也有披风吧,但是他们只是在行动的时候才会穿上。”
  辅导者:“嗯,为什么呢?”
  M:“因为行动时需要避免被敌人发现,其他的时候不用。”
  辅导者:“你与别人有些不同?”
  M:“嗯,我常常穿着那件黑色的披风。”
  辅导者:“如果你是特工中的其他成员,看到穿着黑色披风的你,会有什么感觉?”
  M:“觉得有些奇怪吧,为什么总是穿着黑色的披风呢?”
  辅导者:“还有呢?”
  M:“觉得会有距离感,不好接近,好像有些……”
  辅导者:“故意在掩藏自己?”
  M:“嗯,是的,是故意的。”
  辅导者:“这件披风从哪里来
  的呢?”
  M:“我的心里……自从上初中以来,每当我感到不安和紧张时都会穿上它。”
  辅导者:“初中?”
  M:“因为我是从老家过来读书的,学习成绩一直跟不上,父母都是为了我好才让我转过来,但是……”
  辅导者:“你一直在努力,很想有所进步?”
  M:“可是我和同学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辅导者:“所以你常常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
  M:“嗯。”
  (三)重构隐喻,激发资源
  辅导要点:在前一阶段,通过来访者对隐喻的表达,问题逐一呈现,随着对来访者自我内心需要的理解,辅导者需要引导来访者对问题进行重新建构,通过隐喻引导来访者体验积极意象,找出可以改变和发展的自我资源,利用可操作的行为目标来搭建沟通内部世界与外部现实的桥梁。此阶段辅导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推动隐喻:
  1.来访者对隐喻的解释可以有哪些改变?
  2.隐喻的改变对来访者有何
  帮助?
  3.哪些具体行为可以促进隐喻的改变?
  具体辅导过程如下。
  辅导者:“如果这个故事能够按照你的意愿进行改写,你想要怎
  么改?”
  M:“也许我可以试着脱下那件黑色的披风。”
  辅导者:“让同学们能够看到角落里的你?”
  M:“希望他们是友好的。”
  辅导者:“当你脱下了那件黑色的披风后,也许能看到不一样的
  景象。”
  M:“我用披风挡住了自己的
  眼睛?”
  辅导者:“也许你可以试试不穿披风的感觉。”
  M:“嗯,我喜欢温暖的阳光。”
  辅导者:“愿意去尝试一下吗?”
  M:“晒太阳?”
  辅导者:“嗯,走出阴影,每天抽一些时间待在阳光里。”
  M:“什么时候呢?”
  辅导者:“随时都可以,在教学楼的周围或是操场上,在课间或是餐前或者餐后。”
  M:“嗯,我试试。”
  辅导者:“尽量体会沐浴在阳光里的舒服的感觉,然后记在你的笔记本上,下次辅导时谈谈你的
  记录。”
  (四)外化行为,回归现实
  辅导要点:辅导中来访者从行为上获取了对自我的积极体验,辅导者帮助来访者将行为体验与隐喻的重新建构联系起来,实现“行为体验—自我调整—内化资源—行为体验”的循环,并将其进一步扩大为更有现实价值的行为目标,在生活、人际交往中巩固辅导效果。此阶段辅导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辅导:
  1.行为体验的最佳感受是什么?
  2.行为体验中来访者改变的隐喻是什么?
  3.推动改变的行为目标还有哪些?
  一周以后的约定时间,该生如约来辅导,这次该生的表情和神情有了很大变化,脸上露出愉悦而轻松的表情,脚步也变得轻快了,主动和我打了招呼然后坐下谈话。
  辅导者:“看上去你的状态很
  不错。”
  M:“嗯,是被太阳晒的吧。”
  辅导者:“说说你的感受。”
  M:“按照你的要求,我每天都站在阳光下,开始的时候是10分钟,后来时间慢慢增加。除了课间以外,体育课时,饭后,我都会在阳光里多待一会。我发现站在阳光下的感觉太好了,暖暖的,很明亮,周围有人在说话,我能听到他们交谈的声音,空气里的味道很好闻,我觉得有一种流动的力量在身体里。”
  辅导者:“很高兴听到你的这些感受,当你听到别人在身旁说话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M:“觉得我和他们在一起。”
  辅导者:“在一起?”
  M:“嗯,我觉得他们都很友好。”
  辅导者:“你已经不需要那件黑色的披风了。”
  M:“我想把这样的感受分享给别人。”
  辅导者:“嗯。”
  M:“我想试着把这些感受写出来,给语文老师看看。”
  辅导结束时,我和他约定,在一周内将他的感受与周围的五个同学分享,他同意了。下一次辅导时,他谈了许多与同学之间交流的过程,包括主动和同学说话、别人对他的反应等。接下来的几次辅导后,他完成了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主动帮助学习小组完成任务、主动参与班级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等辅导目标。在每一次的辅导中,他都表达出完成这些任务后的“惊喜”。
  一个月以后的放学路上,该生与班级同学一边吃着零食,一边愉快地聊天。看到我时,他给了我一个满足的微笑,似乎在说:“现在的我已经学会生活在阳光里,我很
  满足”。
  我经过与班主任的沟通了解到,M已经走出了“抑郁”状态,在班级里能与同学较好地相处,在课堂上能积极发言,自我表达增加了,有了好朋友,虽然学习上的进步不太明显,但已经能够积极面对学习上的问题,摆脱了过去的灰暗生活。
  四、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内心“独白”,不仅加深了辅导中双方的互动程度,更为辅导者提供了一座通往来访者心灵的“桥梁”。辅导者对隐喻产生背景的探索是走进来访者心灵故事的开始,帮助来访者对自身隐喻进行解读和重构往往是辅导产生效果的关键。与此同时,隐喻的产生往往与来访者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息息相关,要真正理解个案中的隐喻,还需要辅导者自身有对社会文化的丰富了解,对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能够以对隐喻的理解推进辅导。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如果移除了障碍,人自然地会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颗橡树籽成长为一株橡树。中学生的心灵就像一颗颗蕴含着生命潜力的种子,其本身具有成长的动力,作为辅导者,我们需要读懂来自成长中的心灵的“画外音”,尊重每一个独特的“音符”,放下自己对问题的符号化解释,带着真诚和好奇走进来访者的成长故事,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成都,6100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提 要:明朝官员的奏疏中,多有建议“民生”的内容,常使用“国计民生”一词,还以“吏治民生”讨论问题,反映出“民生”问题具有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性质。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以使民生顺遂为归宿,这一观念渗透到国家统治的模式当中,成为君德、官箴的要求。民生与国计一体两面,国家与社会为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吏治与民生的关系要求官员当官为民、造福一方。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士大夫;民生思想;《明经世文编》  明清文
文化、出版工作日益发展,新书越来越多。本刊每期只能容纳不足十篇书评,多数新作未能向读者推荐、评述,为一憾事。读者建议多发表短小的书评,于是有“品书录”之设。  品,犹浅尝也。所谓“品书”,就如品茶、品酒,只是对新出书刊略一品味,述说感想,并不是深入的评论。我们希望品尝者能直抒己见,好就好,坏就坏。但是一本书价值究竟如何,有时需要反复讨论研究,不能做到一品即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只不过谈了某本书读
相对而言,在历史的进程中,东方美术的美学特征较少变化,始终徜徉在古典和谐美的范围内,其美术的艺术风格也较为单纯。而西方美术的美学特征从古典的和谐美,到近代的崇高美,再到现代的“以丑为美”,其间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其美术的艺术风格也是不断花样翻新的,它驳杂斑斓、波诡云谲,常常给人复杂、散乱、难以把握之感。有感于此,英国的萨日·考纳尔女士撰写了《西方美术风格变迁史》一书,描述出西方世界从古希腊到二十世
在《曹禺传》的全书之首,作者提到曹禹曾对他说:你要写我的传,应该把我的心情苦闷写出来。读完这本传记掩卷以后,确实感到:曹禺似乎生来就是一颗苦闷的种子。苦闷(不是愤怒,不是忧伤),好象是曹禺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个人情感特征。身世的苦闷,家庭的苦闷,社会的苦闷,交织在一起,在曹禺胸中郁结,躁动,遇有罅隙,便会奔泻而出。不论是郁热闷燥的雷雨天气,还是阴沉黑暗的日出之前,那使人透不过气来的官宦世家,那黑压压
毋庸讳言,写在副标题中的“心理积存”这四个字,是从我老师所谓“心理积淀”的提法中变化而来的,而且,我们选用此类大同小异的说法,都是意在指涉理性或其他心理内容渗入并塑造感性的过程;由此也就可以说,我们都对人类的情感本性采取了历史主义的态度,都认为人类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与情感反应,有可能在时间中得到生成和迁移。  不过,两代人之间仍有基本的分歧。李泽厚老师利用“心理积淀”的说法,主要是来描绘他所谓“心理
一  在西安走访陕西省博物馆,由正门大厅沿着台阶进入地下层,参观唐代壁画珍品馆,隐隐约约感到,自己正穿越时空,走入了地下的墓室。可以想象,在秦汉帝陵的黄土地下,过去的盗墓贼打了坑道,进入墓室的时候,提心吊胆,移动着忐忑的脚步,怕触动了机关,牵动从暗处射出的毒箭,或是坠入满布毒蒺藜的陷坑,那种夹杂着危险的兴奋,接近金银财宝的诱惑,在黑暗中散发不可告人的邪恶,已经重复上演不知多少次了。  壁画珍品馆最
看完既不是小说、又不属报告文学的《绿洲笔记》(艾青著,四川人民版),感到在书中似乎过于平铺直叙的描写中,有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无以名之,姑称为“返朴归真”。真实,能使军垦战士在《绿洲笔记》里看到了自己——不是那些扭扭捏捏,加上了作家的各种异样的感情而变了态的“自己”。在这里需要的是心心相印,一些多余的点缀,反到会引起隔膜以至反感。  作者不愧为诗人。他能把普通的人生酿造成一杯醉人的红葡萄酒,使这似
〔摘要〕小学师生冲突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常态现象。本文探讨的冲突主要发生在校内,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冲突性质主要有良性冲突和恶性冲突,冲突形式主要有情绪冲突、语言冲突、肢体冲突。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原因从大脑发育的层面看,主要是因为学生大脑发育不完全,大脑尚不能整合运作。师生冲突是一个问题和危机,如果引导得当,必将成为儿童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从左右脑整合、上下脑整合、共情力的发展三方面探讨消解
〔摘要〕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遵循“以生为本、奠基人生、张扬个性、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出發点和立足点,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该校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的工作路线,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高质量的培训学习,创造性地整合多种教育方法,发动全体教师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心灵按摩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教育方法 
〔关键词〕积极心态;团体辅导;青春期;初中生  【设计理念】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孩子要经历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痛苦,才能真正长大。青春期,是孩子的烦恼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成熟,思想上要独立,经济上又独立不了;充满对异性的渴望,心理又很封闭;理想与现实经常冲突……此团体辅导旨在帮助学生改变认知方式,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提升生命质量。  【设计方法】以心理剧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