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苦闷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g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曹禺传》的全书之首,作者提到曹禹曾对他说:你要写我的传,应该把我的心情苦闷写出来。读完这本传记掩卷以后,确实感到:曹禺似乎生来就是一颗苦闷的种子。苦闷(不是愤怒,不是忧伤),好象是曹禺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个人情感特征。身世的苦闷,家庭的苦闷,社会的苦闷,交织在一起,在曹禺胸中郁结,躁动,遇有罅隙,便会奔泻而出。不论是郁热闷燥的雷雨天气,还是阴沉黑暗的日出之前,那使人透不过气来的官宦世家,那黑压压阴沉沉的原野平林,无一不是曹禺苦闷的真实体验,也是旧中国苦闷的确切象征。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苦闷,就孕育不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脍炙人口的巨著;没有苦闷,也创造不出繁漪、陈白露、仇虎、愫方、瑞珏等光彩夺目的人物。苦闷出作家。而作家曹禺代表着中国现代话剧的里程碑。
  而今,曹禺已是接近耄耋的老人了。他的名望,他的待遇,他拥有的鲜花和荣誉,似乎应该使他满足了。但曹禺心中仍然埋藏着深深的苦闷。这种苦闷比起青年时代的苦闷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但也许更为深沉,更惹人烦恼。因为当年的苦闷,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得到宣泄,而如今的苦闷却使得他无可奈何,难以名状。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件事:一九八三年春,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到曹禹家做客,曹禺突然向客人读了黄永玉给自己的一封信:“……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这封信措辞如此严厉,但曹禹特意将它裱好珍藏起来,并且恭恭敬敬地念给朋友们(包括外国友人)听,这正是曹禺的真诚处,同时也透露了他内心难言的苦闷。书中还提到曹禺向作者谈到这封信时,举了王佐断臂的故事,感慨地说:“明白了,人也残废了,大好的光阴也浪费了。让人明白是很难很难的啊!明白了,你却残废了,这也是悲剧,很不是滋味的悲剧。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太多太大了。”读到这一节,我想没有人能不为之动容。
  解放以后,曹禺始终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是一位严肃的作家,写不出来是不肯硬写的。我们知道,这三十多年他只写了三个剧本。虽然也获得一片赞扬,但毋庸讳言,过去那种令人迷醉的魅力消减了不少。一些著名的老作家似乎也有类似的情况,他们原有的、独具的、迷人的创作个性哪里去了?他们手中的五彩神笔是怎样失落的呢?除了频繁的社会活动,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以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在这方面,曹禺的经历是有代表性的。解放初期,他曾以极大的勇敢,真诚地否定了自己过去的剧作,主动将《雷雨》、《日出》、《北京人》作了修改。实践证明这些修改是失败的,它暴露了曹禺在同旧的一切决裂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最可贵的艺术上的自信心。其后,他写了试图表现新社会的戏——《明朗的天》,大体上是走“主题先行”的路子,他后来自己承认:“是硬着头皮写的,现在看来,是相当被动的”,虽然当初他确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以后,他又写了两部历史剧,在这个领域里,他的艺术才华又得展现,但思想上仍有无形的束缚。正如周恩来谈到《胆剑篇》时所说:“是新的迷信造成的。”《王昭君》则是为了完成周恩来总理的嘱托,曹禺也竭尽心力来进行创作。但他思考的重点,似乎是放在领会周恩来的意图上,努力塑造出一个崭新的、促进民族团结的王昭君形象。这个过于理想化的人物,总使人感到缺少了某些历史的真实感,而且那游离于人物之外的政治味道也未免太浓了一些,这些都不能不损害作品的艺术美。
  我们还是回到黄永玉的信。曹禺对此是清醒的,正因为清醒又无可奈何,所以才分外苦闷。他说:“解放后,总是搞运动,从批判《武训传》起,运动没有中断过。虽然,我没有当上右派,但也是把我的心弄得都不敢跳动了。”“多年来,我写戏都是领导上交给我的任务”,但即使是为自己十分敬重的领导人,欣然命笔,倘若不是基于自己强烈的生活感受,不是受自己情感激流不可遏制的驱动,也不可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明白了,人也残废了,大好的光阴也浪费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老作家的肺腑之言,难道不值得我们三思吗?
  《曹禺传》的作者充分利用了与传主多次长谈的第一手资料,不仅比较准确地写出了传主的历史风貌,性格特征,艺术成就,同时也揭示出他晚年的心境,他的追求与苦闷,这也可说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吧!
  
  (《曹禺传》,田本相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八月第一版,5.30元)
其他文献
“逍遥”一词,有“安闲自得”之意。字亦写作“消摇”。如《礼记·檀弓》下:“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又《世说新语·赏誉》下“王大将军与丞相书”注引荀绰《冀州记》:“(杨)淮见王纲不振,遂纵酒不以官事规意,消摇卒岁而已。”明焦《焦氏笔乘》引黄几复语:“消者如阳动而冰消,虽耗而不竭其本,摇者如舟行水摇,虽动而不伤其内。游于世如此,唯体道者能之。”望文生义,实不足训。  余意“逍遥”(“消摇”)一
〔关键词〕游戏;认知发展;儿童;心理实验  一、引言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描述了孔子在孩提时代做学习礼节的游戏。清代文人高鼎所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也表现了儿童在野外尽情游戏的情景。可见自古以来爱玩就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天性的施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但有的家长认为“玩物丧志”,过多的游戏荒废了大好的时光,由此限制孩子游戏的时间,
〔关键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治疗  一、个案资料  此案例的来访者为一位妈妈,妈妈电话求助,自诉:儿子初二,目前网络成瘾,常常通宵达旦上网,日夜颠倒,且经常随心所欲地上学、早退、做或者不做作业。之前孩子因上网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妈妈因此与孩子发生争执,孩子承诺不上网,认真学习,但是要求妈妈不能把这件事告诉班主任,妈妈当时答应,后来却一意孤行找了班主任,当孩子知道这件事后便彻底不去上学。在家庭互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利用如激发兴趣、唤醒期待、放飞想象等方式,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深地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读;想象;兴趣;进入文本     一、 问题的端倪     很多老师上完一篇课文之后,往往怒气冲冲地回到办公室,向同事倾诉:我辛辛苦苦备了一天课,激情澎湃地讲了好几节课,结果,要求学生阅读文本,说出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可往往被叫
〔关键词〕生涯辅导;高三学生;志愿填报  这是一个高考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倒逼”生涯规划的时代,每个高中学子都时常会面临选择,理想的大学、心仪的专业、适合的工作,每一次选择都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人在年少时期都曾雄赳赳、气昂昂地拥有过当科学家、外交家、画家、教育家等海阔天空的职业梦想,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边是壮志凌云的远大理想,一边是坠茵落溷的冰冷现实,作为临近毕业的学生,如何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当前我国经济若干问题》一书。这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同志继《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出版之后的又一新著。它汇集了作者近两年来所作的报告和写作的论文共十七篇,约十六万多字。  坚持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发来研究和解决我国各方面的经济问题,这是作者贯彻全书的基本思想。我国原来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刚刚发展,手工劳动、半自给性的小农经济还占绝大优势。作者根据我国这
提 要:本文以太仓库为切入点,指出张居正时代的中央财政制度改革是在屯田、盐法开中、民运等原有财政体系日渐无法满足北边军镇基本常规需求的情况下,在嘉靖、隆庆以来持续改革的基础上,为改变太仓库长期入不敷出的局面而进行的努力。这次改革在财政方面展现出强烈的中央集权化倾向,但其间太仓库收支渐增的趋势仍在,收不抵支的隐患仍存,北边军镇屯田等原有财政供应体系日渐失效的基本问题未能解决。张居正死后,太仓库财政
提 要:明朝官员的奏疏中,多有建议“民生”的内容,常使用“国计民生”一词,还以“吏治民生”讨论问题,反映出“民生”问题具有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性质。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以使民生顺遂为归宿,这一观念渗透到国家统治的模式当中,成为君德、官箴的要求。民生与国计一体两面,国家与社会为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吏治与民生的关系要求官员当官为民、造福一方。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士大夫;民生思想;《明经世文编》  明清文
文化、出版工作日益发展,新书越来越多。本刊每期只能容纳不足十篇书评,多数新作未能向读者推荐、评述,为一憾事。读者建议多发表短小的书评,于是有“品书录”之设。  品,犹浅尝也。所谓“品书”,就如品茶、品酒,只是对新出书刊略一品味,述说感想,并不是深入的评论。我们希望品尝者能直抒己见,好就好,坏就坏。但是一本书价值究竟如何,有时需要反复讨论研究,不能做到一品即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只不过谈了某本书读
相对而言,在历史的进程中,东方美术的美学特征较少变化,始终徜徉在古典和谐美的范围内,其美术的艺术风格也较为单纯。而西方美术的美学特征从古典的和谐美,到近代的崇高美,再到现代的“以丑为美”,其间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其美术的艺术风格也是不断花样翻新的,它驳杂斑斓、波诡云谲,常常给人复杂、散乱、难以把握之感。有感于此,英国的萨日·考纳尔女士撰写了《西方美术风格变迁史》一书,描述出西方世界从古希腊到二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