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永平的六座古寺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ing7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旗飘扬中灵寺
  
   那天到龙街镇搞书画活动,午饭安排在一条箐沟里,野炊。
   驾车从镇上南行数公里,便到了有千人聚居的苗族村寨安吉境内。路是弹石铺就,沿山而行。路边满坡满凹都是苍松,虽已入冬,仍旧青翠逼眼。
   转过一个山口,眼前全是原始森林。知道的说,这叫中灵山,很有名气,也很好玩。果然,不远处停了两辆面包车,有人在溪畔埋锅造饭,青烟袅袅,目的地到了。
   由于鸡毛刚才煺掉,吃饭还早,中心校的万恒海校长和乙酉书画社社长唐国强先生,便建议我们上山拜谒中灵寺。他们说,中灵寺规模不小,值得一看。
   什么?此山有寺。曾在龙街呆过一年多的我,竟然对此山此寺茫然不知。不过,说来有缘,今天便能补课。
   从路边到山顶,大约只走了一公里,仍是驾车。车在寺外停下,一群人停止了嘻嘻哈哈,入寺的脚步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俗话说“好日子相同”,我们入寺时正赶上寺里在做地母会,来自永平和相邻的昌宁、巍山等县的信众,正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各种法事活动。他们全都相处得像一家人,却操着各不相同的方言土语说,人的吃穿用住行,全是仰仗地母的恩赐。令人惊奇的是,寺后的空地上不但立着经幡,同时高高地竖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据说,那旗帜是信众们亲手绣制的,日夜在此随风飘扬。他们说:“我们各民族群众永远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好日子,所以我们还在寺里供奉着十大元帅塑像。”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老百姓的这一举动,着实令人感慨。
   登高远望,但见远处众山矮小,惟近旁五峰高举,且四峰相围一峰。居其中者海拔2800多米,山色清丽,溪水娟秀,树木丰盈,是为“中灵”。中灵山上有寺,亦称“中灵寺”,始建于1676年清朝年间,规模宏大,共有14殿散布于五峰的茂密林海之中。主殿三层,土木结构,外方内圆,极其宽敞,供有大小诸神数十位。其中,地母和龙王在一楼并排而坐,高两米有余,皆为整石雕刻,神情威严。殿门右侧有唐僧师徒4人塑像,大小与真人同,动态造型,栩栩如生,看似迎面而来。殿前有亭,亭中塑有一青龙腾空像。亭身之下有一圆井,井深仅两米,井口直径却有4米之多。在这高山之巅,不但井中有水,且井水清凉可饮,有鱼游,故称龙井。
   由于山下催着开饭,一行人只好匆匆告别,可我心中一直潮汐涌动。是啊,巍巍中灵山和灵秀中灵寺,在天地之一隅,共同组成了一方和谐的净土。在这不同州县众多乡镇互为毗邻,无数民族共同聚居之地,不但寺里佛、道两教共荣,还实现了宗教与政治的完美统一,真是少见和难得。平时,这里少有游人,其声名亦不为外界所熟识,却是附近民众安放心灵,以及各种文化习俗相互交融发展的地方之一。想必,它的存在,不为成名,不为供人朝觐、游览,只为以佛陀之爱滋养天地人心。
  
  卧虎山下玉泉寺
  
   玉泉寺在永平坝子东南4公里处的卧虎山下,远看,逶迤而来的青山如一猛虎伸臂,从背后将其左右环抱。玉泉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多次重修或重建,至今沐浴了人世近500年的春风秋雨,可谓阅历丰富、饱经沧桑。
   与玉泉寺结识,晃眼已近30年,因为寺外就是母亲的家。每次去看望母亲,我都喜欢抽空到寺里走走,或礼佛,或请签,或寻求心灵的安顿,这些总能心想事成,有求必应,立马获得兑现。于是,从母亲到玉泉寺,或从玉泉寺到母亲,她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交织成我生活里一股可以依赖的亲情。
   玉泉寺,因泉得名。泉在寺外竹蓬边一高大老辣的冬青树下,入寺得先经此泉。泉水破地而出,晶莹如玉,日夜涌流,成一深井,历经数百年而从未间断,平时供寺内饮用,旱时与附近村民共享,大家皆视其为神泉,敬爱有加。
   过了泉即为一宽敞的停车场地。场西有建寺初期种下的一棵老缅树,现已盘根错节,老态龙钟,却枝叶茂盛,高大巍峨,须七八壮汉方可合围其干。
   玉泉寺坐东朝西,分为前后两院,远远望去,红墙青瓦的众多房舍掩映于各色树木之中。
   前院由财神殿、观音殿、地姥宝殿等组成。值得一提的是,殿内的财神、千手观音、送子观音、龙女观音、圣母菩萨、文昌菩萨等诸神,均为汉白玉雕塑镏金像,其身形高大,雍容华贵,神态各异。众菩萨全都是翻越千山万水,不辞辛劳,从异邦缅甸远道而来的。流连院内,财神殿门上的一副对联寓意深刻,尤为令人难忘:有的是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点事朝来拜夕来拜叫我作难。
   从前院拾级东上,即为后院。后院由大雄宝殿、厨房和僧舍组成。殿内居中高坐莲花台上的是释迦牟尼佛,两侧有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韦驮菩萨、达摩佛、药师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诸神各执法器,或端坐于莲台之上,或将白象、麒麟等巨兽当了坐骑,看他们庄严肃穆的神态,仿佛一场神仙大会才刚刚开始……
   玉泉寺院内植有各色花草树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要数后院坎边那两棵比肩而立的大连理树,少了百年怕是长不出如此直冲霄汉的磅礴气象。古人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多情之语,这种树木在寺内煞是罕见,唯独此地有两株,不知种树僧尼是否曾在红尘之中留有一段令人倍感辛酸的苦情?
   由于亲近,像是面对亲人,每回去玉泉寺都显得十分随意,无拘无束,无所顾忌,正如到一个心灵的澡堂子里泡过温泉,出来时,总有内心恬静、耳聪目明、神清气爽之感,放眼天地间,一切更为妩媚与姣美。
  
  灵山寺
  
   在永平县杉阳镇兴隆村的东南部,有个叫老虎箐的地方。箐口青松蓊郁的南山脚下有一寺,名为灵山。
   我到老虎箐少说也有二十趟了,故对灵山寺的名号早已耳熟能详。某天在村中,复又想起灵山寺,手中无活,便立即前往拜谒。
   灵山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虽经数次修葺,但能在风雨飘摇的世间活这么大岁数,依然让我满怀崇敬。
   抬头便见门楼上书有“灵山寺”几个红底金字,虽为当代手迹,却也古朴苍劲。入门拾级而上,不过数步,便是一殿宇巍峨的宽敞大院。南为僧房,北为观音殿,东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正堂上供有三尊大佛,释迦牟尼佛居中,阿弥陀佛居右,药师佛居左,三佛高大挺拔,并排向西而立,面容莊严,目光炯炯;左右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神像,取坐姿,大小与真人相似,有的手舞足蹈、笑容可掬,有的龇牙咧嘴、怒目圆睁,有的若有所思、气定神闲……其精湛的雕塑工艺,简直可与昆明筇竹寺内的五百罗汉相媲美。
   礼佛出来,便到院中西墙下读建寺碑及几块不同年代的功德碑,其中的大多碑文已被时光冲洗得难以辨认,看来,再经百十年风雨,这些碑便能复原为顽石——这世间,真没哪块石头上刻的字能获不朽,一个人首先应当珍惜的,便是这肉身,以及包藏在肉身里的良知。
   出得寺门,见左前沟边有棵华盖巍峨的老缅树,此树已有数百年树龄,主干须由7人左右才能合围,并在离地5米处均分为4枝。可惜,主干早已腐空,只剩一层不过20公分厚的皮,里面可供10来个人容身,还在西北方向开了3道“门”,其中两道,成人均可正常直立出入,且北面一枝的老干上多有巨枝腐朽脱落。令人惊奇的是,树洞内并非空空如也,其中心部位竟有一棵比中柱更为粗大,周长约90公分的树干,自离地4米多处腐朽的洞顶从天而降、直入地底,宛若孙悟空第一次见到的“定海神针”,顶天立地,牢牢地支撑着已见衰相的老树,使其不至于踉跄倒地。此树干虽不见日月、不沐风雨,但肯定还在一天比一天壮实。
   灵山寺果然威灵,树洞长新干,枯木又逢春。
   离开灵山寺时,我发觉头顶的太阳正把暖暖的阳光尽情地倾泻到我身上,并像不断上涨的水淹没大地一样淹没了我,使我的身心如鱼,循着回归的路畅快游行。
  
  杉阳西山寺
  
   西山寺坐落于杉阳镇西面的寻王坡顶,距县城约50公里。据寺中石碑记载,西山寺“创建自晋”。相传为当时的土著“摆夷族”所建,后经数次修缮,方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看来,西山寺应为永平众多古寺中的先贤祖辈,早在杉阳古驿的风风雨雨中守望过千年人间。
   遥想当年,三国时蜀国武侯南征,别无他途,走的正是“蜀身毒道”。而从杉阳古镇穿过的博南古道,便是此道的重要路段。
   今天,沿着古往今来人走马踏后石板磨蚀,马蹄窝深达15厘米的博南古道向西,出杉阳古镇,过街尾巴村,跨街尾巴河,爬上寻王坡顶,便见“西翠楼”飞檐翘角,一关当道。登临其上,但见东面的杉阳坝子田畴碧绿,房屋密集,炊烟袅袅;西面的湾子村田畴平展,青山如屏,乡野如画;南北山峦相连,南方如蛇头浑圆,北方如蛇身腾挪,置身之处,宛如蛇颈,建关在此,自然是“古道雄关”。
   从西翠楼南行50米,便是西山寺。寺门南向,远远便见一座7层白塔矗立山头,塔高25米,全部用青砖砌成,造型精巧,与缅甸、泰国的金塔如出一辙。此塔亦称文笔塔,因其在大龙井村中的大龙井里的倒影,如饱蘸墨汁的毛笔而得名。同样高耸入云,如蛟龙腾空而上的是一棵枝叶落尽,主干已枯死了20多年的黄连树。据在寺里遇到的古稀老人杨珍秀说,这树的死跟一群大红嘴雕有些干系。那年,因了又叫老臭雕的大鸟的栖息,这棵百年老树无疾而终,突然枯死。因没人敢伐此树,多年后,它的根部重又抽出新绿,但要长到曾经的高度,几乎已不再可能。
   西山寺原有前后三进,现仅存中殿和大殿,两殿均坐北向南。
   中殿建筑结构为台梁式,亦称三世佛殿,供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诸神,其造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民国《永平县志稿》记载:“中殿有木门四扇,皆三层透镂,雕刻精巧细致,具有艺术价值。原为大理杜文秀帅府之物,有沙滩子何某从军,既平杜乱,因携以来此。”可见此物有些来历,来路却不甚光彩。
   大殿为观音殿,主体为重檐歇山顶,近于亭阁式,两层。殿内塑像亦精,可惜屋顶极其腐朽,已成危房,亟待修缮。殿前植有百年火把花树一株,树形古迈,夏吐红花如焰,灿若丹霞。据《永平县志稿》记载:“大殿楼上供有玉皇一尊,高三尺,铜铸。”现已不存。
   入寺时,正值冬月十七阿弥陀佛会期,受居士们相邀,得享素食一餐。菜肴中有刚出窝的新鲜霉豆腐打蘸水,有萝卜芋头汤,有焖南瓜,有炒青菜,还有米汤一盆、咸菜一碟,吃起来全都十分爽口,清雅自在。
   离开时,走出很远,忍不住回头一望,却已是夕阳西下。夕照下的西山寺恍如传说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既庄严肃穆,又轻盈灵动。我心顿生虔诚,倍感安谧。
  
  城中净土寿佛寺
  
   一天早上,穿过熙熙攘攘的闹市,到永平县城内的银江大桥东侧,沿河东街往南行500米,即见右边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守护着的仿唐式牌楼三开朱红大门。其门高两丈,上用青瓦飞檐走角,瓦顶鳞次栉比、层层叠加,四方檐下均塑有从天而降的五彩凤凰一只。中门上方直书着“寿佛寺”三个隶体金色大字,其左右各有龙头、龙爪、鱼身彩色动物一个。大门两边的墙壁之上,还各彩塑着一位手执兵器神行在山水间的佛陀。
   迈进大门,便见两根粗大的门柱上各有一条盘旋而上、飞腾相扑的巨龙,右蓝左金,取二龙戏珠之意。门楼两侧从右到左依次塑有风、调、雨、顺四神,略比真人高大,怒目圆睁,形态迥异,各执法器。
   院内遍植花草树木,树下置有无数水泥桌凳,供游人休憩。凝神静听,有风铃声依稀传来,市声被逐向远处。忽有燕语呢喃,仿佛神灵对我耳语:“早安,朋友!”抬头看时,果然有数只燕巢与神住在同一殿檐下,那儿晨光饱满。
   大院西方是坐西朝东的财神殿。殿内居中的高台上供着美髯飘飘、面色红润的财神老爷。他身材高大,头戴金冠,身穿金甲红袍,右手高舞金鞭,左手托着金元宝,身下骑着一只张口长啸的黑色猛虎,大有迎面而来之势。与普通人大小相似的招财童子和送宝郎君分立左右,随时听命。财神爷左边另立高台塑有城隍和龙王等大小诸神,右边塑有踏龙而来的魁神和骑豹小憩的药王等大小诸神。一殿之内,众神齐聚,好不热闹。所有塑像均衣着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似能发声。
   大院南方是坐南向北、雕梁画栋的无量寿佛殿,屋脊由从东西两方腾挪而来的两条长龙构成。大殿门前的石级一侧立有石碑一块,称此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由知县高成龄倡建,为城内绝无仅有之佛教寺观,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殿门为三开六扇双层镂空雕花木门,从鲜活其上的花草动物,可见雕工十分精湛。殿内居中的莲花宝座上供着肥头大耳、面目慈祥、双手扶膝打坐的无量寿佛。身穿铠甲、双手叠加杵着钢鞭的韦驮护法,以及双手合十的光头沙弥尊者,静候在侧。寿佛右边的另一莲台上塑有坦胸露肚的弥勒佛坐像,其余两个高台上分别塑着中国形象的文昌帝君和印度长相的达摩祖师。寿佛左边的两莲台上分别塑有地藏王菩萨和观音菩萨,另一高台上塑有地母神像。
   值得一提的是,国人礼拜的无量寿佛确有真身,其俗名周宝,法名全真,号宗慧,生于郴州程水(今属湖南资兴市),圆寂于广西全州湘山净土院,因其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长寿者,故被尊为“寿佛”。又因无量寿佛是西方阿弥陀佛意译,所以人们也习惯称阿弥陀佛为“无量寿佛”。集两佛于一身,这便是中国民众所供奉的无量寿佛。
   据了解,每月初一、十五日,农历二月初八寿佛生辰及其它会期,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皆集聚于寿佛寺,烧香礼佛,打坐诵经,形成了独特的城中民俗文化景观。其余时间来此,亦可在密密匝匝的民居中,借这方净土敬天礼地,偷得一日清净悠闲。
   拜过诸佛,出了寺院,我猛然获得开示:无论多么庸碌的人,都该在躁动的心灵里留一方净土来安放灵魂,使之享有片刻的休息,让身心获得适当调理;无论什么人,只要学会修养身心,尊崇万物,视一饮一食、一草一木、蚊蝇鼠蛇为佛,他自己也就是真佛了。
  
  拜谒金光古刹
  
   永平縣城西南50公里处的宝台山,林木高茂,古树参天,野生动植物繁多,是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在那碧波万顷的绿海里,金碧辉煌的金光寺与山中的奇花异草古木苍松交相辉映,更显雄伟壮丽。
   史载,金光寺始建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年)。明末清初,金光寺发展到有僧房36间,并以它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鼎盛时有9庵18寺,僧众千余人,钟磬之声广布十里,香火鼎盛,蔚为壮观,被誉为滇西地区的“大清莲花古弥勒道场”,曾与佛教胜地鸡足山齐名。可惜,由于岁月的剥蚀和人为的破坏,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寺院,得以在历史的苍茫尘嚣中幸存下来。
   据《立禅和尚语录》记载,金光寺的第一代住持梵山和尚,在云游至湖广的路途中,遇到了宝台山一僧人向他描述了宝台山一年四季的旖旎风光:“台山宝物,非俗子轻易识之。百鸟读经,青猿念佛,春暖树吐莲花,夏薰竹交玉笋;秋冬二季,桂梅斑竹芳菲,野樱山茶馥郁。遗失衣物,路旁土人见之亦不拾取。幽深静邃……午夜常闻钟鼓声声,丑寅醮听鸡鸣,犬吠日绿,西云结彩风清,绿萝洗翠山间。出座市上,罕稀古人,因此唤作清静宝台。”梵山和尚听后,对宝台山心往神向,便四处化募,并在宝台山上建盖了庙宇。因“竖放之日,九放金光,频川山川,尽皆金色”,故名金光禅寺。
   金光寺规模宏敞,曾收藏有完整的藏经全套,解放后尚存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现仅存四十二部,五百二十卷。相传寺内旧时有一口大铜锅,上下都要搭梯子,如果把它用来烧水,从上往下看,可以看到灶内的火,但是水漏不下去,名为“漏沙不漏水”。把它用来煮饭烧水,不管香客多少,总有吃不完的饭,用不完的水。现寺内仍完整保存有明代转轴浮雕通花殿门40余扇,每扇门高丈余,厚6寸,全部选用优质木材3层镂空雕花。上雕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卉,以及许多众口相传的佛经故事。其雕工精细,刀法圆熟,构思奇巧,栩栩传神。定睛细看,但见上面有花儿开放,鸟儿鸣叫,彩蝶翻飞,鱼儿游动,还有庄稼和蔬菜鲜活地生长。这些存世的经典,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价值不菲,仅是工价,当时就有“一两刨花一两银”之说。
   寺院的拱顶和墙壁之上,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以来的各种字画,虽说不上是什么惊世之作,却也拙朴可爱,妙趣横生。进入大雄宝殿,佛光普照,紫气氤氲,一尊尊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让人敬畏顿生。
   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担当游历金光寺时曾题楹联一对:“此山在猛虎穴中谁人敢加斧凿;老僧是神龙嫡嗣领众呼遣人天。”现此联悬于开山老祖墓地“金屏室”內。1943年2月,曾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到金光寺时,写下“金光寺”和“滇西名胜”匾额各一块,与“百仗冷门庭横于天下;一条穷性命东掷西抛”的对联一起历尽世间风雨,至今高悬于寺门之上。
   近现代文人墨客游历金光寺,有感而发,也留下不少墨宝。如丁卯仲夏吴振华书:“青黄白紫之间此地忽然金色;东南西北之上古刹独占中峰。”杨世功撰,林晞书:“往事千年贤者胸怀似天空;明月一亭醉翁之意在木莲。”一扇方形古窗上还有这样的诗句:“明月催诗,花木四时春;香风酗酒,文章千古事。” 此外,杨升庵、李元阳等历代名人高僧,都曾多次登临宝台山,并留下了他们珍贵的墨宝,由此可见金光寺当时的名声之盛。
   初到金光寺那天,同行的人很多,可他们像赶集那样涌进大门,一番走马观花之后,便匆匆溜走了,阔大的禅院重又恢复了惯常的宁静。站在一株花事正闹、冰清玉洁的绒叶含笑旁,我忽然听到有熟悉的鸟声,从寺外的深林中传来,恰如“洗洗手烧香,洗洗手烧香”的梵音。原来,此山也有我心仪的灵鸟。
   独自在禅院里东张西望、流连忘返、礼佛烧香,饿了啃两口刚在院门口向农妇购买的香甜可口的核桃糖,渴了喝后山流进来的山泉水。不知不觉间,青灯点亮朦胧乾坤,一枚皓月跃上梢头,小师傅已忙着四下里关门。我只好悄然退出,去俗尘中,找那些同行的人。
  
  责任编辑 王丽敏
其他文献
由于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的需要,高分子薄膜在硬基底上去润湿现象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通常,由于保护涂层或油漆的破损,薄膜不稳定作为不利因素是人们极力避免的。但从另
一     没有滴嗒的秋雨   没有凛冽的寒霜   没有紧锁的重门   没有浮市的喧嚣   一个如莲的村庄   藏在一池荷香的笑靥中     时光的滑轮   打磨着世事的沧桑   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很深 很长   七拐八弯 叙说着   角楼、碉楼的神秘传奇     威严的门楼    幽深的回廊   甘甜的古井    精致的木雕花窗   无声地传递着静谧 肃然    
期刊
萧瑟的秋风击落了夏日的喧闹   秋叶枯黄如一片乡愁   在风中摇曳   我用双手搜遍了每一寸土地   焦急地寻觅秋天踪迹     秋雨拜访沘江时   岸邊的小草已经挂满了泪珠   百川灌河,秋波横溢   细听秋声,有丝弦凝噎   是否变换了季节   天籁便不再清澈   依旧是那片原野   依旧是那片晨光   想象中伊人一身素衣   抚一曲秋波吟   招来百鸟倾听   
期刊
阳光在柳枝上跳跃   喜鹊引颈高歌   握住一缕清风旋转   爱的眼眸融化冬天的雪花   谁是这个季节的精灵   我听见流水的声音   流入思念的田野   迎春而放的梅   芬芳了整个寂寥的世界     思念的动车沿着熟悉的小径游动   黄昏的云霞安全到达温柔的港口   我听见流水的声音流入夜空   闪烁的星星可是被岁月淹没的泪珠   谁静静地坐在田园深处被泪水淹没  
期刊
一     从心脏泵出的血 爆出的红   再严密的包裹也包不住的火   任何监牢都禁锢不住的春啊   将朱唇轻启 将心打开   松子壳样绽开了   红棉花样咧口笑   各种各样的红 展于世面 艳照心间   朱砂 玛瑙 胭脂 红   童子面 美女容 簇拥着 挤挨着   只恨蓝天高啊 不嫌古城老   红红 红红笑着 温暖 亲昵   娇俏 妖娆……  二     在花们众多的姿
期刊
要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比能量,需要发展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要储能机制的赝电容器体系。钛酸锂因具有稳定的尖晶石结构,使其在嵌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很小;电化学反应过程稳定;充放
当灰色的天幕开启,在几十盆兰花的幽香和啾啾的鸟语声中,沙溪的第一缕晨光,透过方格子的窗棂钻进了房间,我清晰地看到屋内的家具正井然有序地苏醒。听到了隔壁嘎吱的推门声和那渐行渐远的脚步,与此同时,我身体的知觉也在依次恢复,从耳鼻到眼睛再到手和足。   来到街上,说不清是相对忘言,还是惊喜的邂逅,眼帘里的寺登街给我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一棵古槐树巨大的绿荫几乎遮蔽了街面中心的大半个蔚蓝的天宇,街
在枝头摇摆着   找到了飘落的理由   用一辈子体验着孤独   将灵魂堆在午后的阳光下   遗忘了死亡的程序   将一生依附于苍茫的大地   追求一个成熟的标志   翻阅心灵的梦想   冰凉的独白一层层堆积   所有生命的暗示   都在你冲动的那一刻   无色地飘落了   那些季节虚拟的客栈   等待着你灵魂的投宿   岁月轻拭着你的脸   落下一地的苍茫   也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