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没有滴嗒的秋雨
没有凛冽的寒霜
没有紧锁的重门
没有浮市的喧嚣
一个如莲的村庄
藏在一池荷香的笑靥中
时光的滑轮
打磨着世事的沧桑
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很深 很长
七拐八弯 叙说着
角楼、碉楼的神秘传奇
威严的门楼
幽深的回廊
甘甜的古井
精致的木雕花窗
无声地传递着静谧 肃然
偶有矜持的少女
如一朵白荷輕移莲步
在青砖铺就的院落中款款而行
清脆的马蹄声传扬着
古驿站曾经的辉煌
圣洁 祥和 安适
一个如莲的村庄
蘸着明月清风
填写了一阕
清香远播的《采莲令》
二
马家大院,和所有的老宅一样
庄严 凝重
从高翘的檐棱上流过的白云
分分秒秒都在年轻
老宅,却在东升西落的日月中
每分每秒地变老
青瓦白墙,雕花木窗,幽深的回廊
再加偶尔传来清脆的马蹄声
是谁按动了时光的后退键
置身马家大院
聆听马班的历史。思绪随风
在高墙四角的天空中翻飞
偶有小鸟悠然从屋顶掠过
来来去去,横平竖直,平平仄仄
似乎什么都懂又
似乎什么都读不明白
送别驮队的莲花
年年依约准时盛开
只是远去的驮铃
总让人牵肠挂肚
历史的风霜中
老宅面前,站满肃然
站满惊叹
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
古井 名匾 马鞍 碉楼
在岁月的历炼下
终将打磨成一颗红河岸边的
绝世奇珍
三
驮着时光的沧桑
驮着远行的希望
深一脚,浅一脚
在四季更替中,一步步
丈量着岁月的年轮
一队人马,一条山路
一捧清泉,一堆篝火
铜铃唤醒沉睡的山谷
吆喝喊成平仄交替的诗行
餐风露宿中,驮队走出一部
情节惊险跌宕的伊斯兰
马帮简史
茶马古道究竟有多长
栉风沐雨几百年
马背摇圆了一个香甜的梦
马背摇大了一个如莲的村庄
难以忘却的记忆中
有摇摇曳曳的花语
有脆生生的鸟唱
更有永不飘散的
缕缕茶香
(东莲花村坐落在有“红河源头第一镇”美称的巍山县永建镇坝子中央,村庄始建于明代中叶,环境优美,风貌保存完整,伊斯兰风情浓郁,马帮文化深厚,保留有清代、民国年间的22座古民居院落,主体建筑群占地5.5公顷。村中清真寺宏伟,村内角楼林立、院落宽敞,重门深院相互连通,土木瓦与砖石“洋门楼”有机结合,风貌独特,在村中自成体系,在这里你既可以体会到木工雕刻技艺精湛,照壁壁画精美,水脚石精雕细刻,古井古花台制作精妙绝伦,还可以体验到传统的伊斯兰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和谐相融。该村相继被评为县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责任编辑 彭琼瑶
没有滴嗒的秋雨
没有凛冽的寒霜
没有紧锁的重门
没有浮市的喧嚣
一个如莲的村庄
藏在一池荷香的笑靥中
时光的滑轮
打磨着世事的沧桑
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很深 很长
七拐八弯 叙说着
角楼、碉楼的神秘传奇
威严的门楼
幽深的回廊
甘甜的古井
精致的木雕花窗
无声地传递着静谧 肃然
偶有矜持的少女
如一朵白荷輕移莲步
在青砖铺就的院落中款款而行
清脆的马蹄声传扬着
古驿站曾经的辉煌
圣洁 祥和 安适
一个如莲的村庄
蘸着明月清风
填写了一阕
清香远播的《采莲令》
二
马家大院,和所有的老宅一样
庄严 凝重
从高翘的檐棱上流过的白云
分分秒秒都在年轻
老宅,却在东升西落的日月中
每分每秒地变老
青瓦白墙,雕花木窗,幽深的回廊
再加偶尔传来清脆的马蹄声
是谁按动了时光的后退键
置身马家大院
聆听马班的历史。思绪随风
在高墙四角的天空中翻飞
偶有小鸟悠然从屋顶掠过
来来去去,横平竖直,平平仄仄
似乎什么都懂又
似乎什么都读不明白
送别驮队的莲花
年年依约准时盛开
只是远去的驮铃
总让人牵肠挂肚
历史的风霜中
老宅面前,站满肃然
站满惊叹
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
古井 名匾 马鞍 碉楼
在岁月的历炼下
终将打磨成一颗红河岸边的
绝世奇珍
三
驮着时光的沧桑
驮着远行的希望
深一脚,浅一脚
在四季更替中,一步步
丈量着岁月的年轮
一队人马,一条山路
一捧清泉,一堆篝火
铜铃唤醒沉睡的山谷
吆喝喊成平仄交替的诗行
餐风露宿中,驮队走出一部
情节惊险跌宕的伊斯兰
马帮简史
茶马古道究竟有多长
栉风沐雨几百年
马背摇圆了一个香甜的梦
马背摇大了一个如莲的村庄
难以忘却的记忆中
有摇摇曳曳的花语
有脆生生的鸟唱
更有永不飘散的
缕缕茶香
(东莲花村坐落在有“红河源头第一镇”美称的巍山县永建镇坝子中央,村庄始建于明代中叶,环境优美,风貌保存完整,伊斯兰风情浓郁,马帮文化深厚,保留有清代、民国年间的22座古民居院落,主体建筑群占地5.5公顷。村中清真寺宏伟,村内角楼林立、院落宽敞,重门深院相互连通,土木瓦与砖石“洋门楼”有机结合,风貌独特,在村中自成体系,在这里你既可以体会到木工雕刻技艺精湛,照壁壁画精美,水脚石精雕细刻,古井古花台制作精妙绝伦,还可以体验到传统的伊斯兰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和谐相融。该村相继被评为县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责任编辑 彭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