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碳”目标下林业一体化构建的双促性

来源 :现代园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l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不断出现的洪水、火灾、飓风、酸雨、冰山倾覆、土地盐碱化、快速增长的巨大垃圾山等现象,促使我们快速行动起来,共同努力,阻滞全球变暖的步伐。本研究从中国承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出发,综合分析研判林业在碳中和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出通过技术手段构建林业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有效成材率,进而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以加速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加快构建全球生态环境命运共同体。
其他文献
为探索郴州烟区栽培措施对烤烟新品系‘HN2146’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开展种植密度、施氮量以及留叶数互作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从农艺性状方面看,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节距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茎围、腰叶长、腰叶宽、叶面积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各项农艺性状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留叶数是影响株高、茎围、节距、腰叶长的关键因子。从产量方面看,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施
我科自77年来,曾对20例环状痔患者,采用软本塞止血带改进的环状切除术,收到较好的效果,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化,出血很少,手术野清楚,手术时间短,复发率
期刊
当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Ⅰ型、T型人才已无法满足全过程工程咨询本质要求,造价人才培养路径亟待创新。在厘清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下造价人才培养新理念、新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具体包括重塑“项目导向+BIM集成”人才培养规格,升级“一宽两专多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跨学科“课程+项目”协同教学模式,改革“BIM+”专业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师资团队培养五个
“比学赶帮”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叶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工业化建设、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老工业基地”上海,工业企业的“比学赶帮”运动开展较为深入,并历经了“二起二落”。第一次“比学赶帮”运动集中在1959年底至1961年秋,主要内容是因循苏联的劳动竞赛模式,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次“比学赶帮”运动重启于1963年春,结束于1965年初,目标转变为“提高生产技术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派出了上百个参观团访问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较早派出的有1950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在苏方安排下,参观团主动探究苏联经验;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交了访苏总结报告,并选择了党领导企业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报告会、报刊、书籍传播;推动加强、改进党和政府的中央机构,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创设党的工业部,在工厂实行“一长制”。参观团及其成员在探究、传播、借鉴苏联经验等多重探
丙烯酸树脂基人造花岗石广泛用于制作台面板、浴盆等,虽通常是在甲基丙烯酸甲酯中添加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铝填充料,加热聚合而成,但甲基丙烯酸(折射率n-1.49)与二氧化硅(折射率n-1.54)和氢氧化铝n-1.57光折射率相差大,因此透光率在厚度为10mm条件下极小,仅为3~7%,无法获得具有天然花岗石真实感的外观。对此,曾采用添加折射率接近
期刊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程。在立德树人这一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也有了新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体育技能的教授,而是将体育技能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文章介绍了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价值,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生态碳汇作为一种绿色且低成本的减排方式具有巨大潜力。森林和草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碳汇经济价值在“双碳”目标下意义重大。研究认为林草碳汇经济的实现路径包括:1)大力发展碳汇相关产业,构建林草碳汇产业体系;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林草碳汇政策体系; 3)加强林草碳汇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本研究可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
伴随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城市化发展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在城市化发展的带动下,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实施建筑工程项目时,要严格把控施工现场的管理,以达到项目施工要求的标准,这对减少施工的成本、确保施工的质量、维护施工场地的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提供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提出"自我-社会满足感"这一核心概念来解释志愿服务机制。人类共生性、伴生性决定了个体的自利必须通过共同体和公共生活来满足。"自我"是指志愿行为都有志愿者自身的个人需要,利己或利他、自助或互助、自我或慈善;"社会满足感"是指志愿行为最终会使志愿者本人从社会共同体、公共生活、人际关系中得到认同而产生兴奋、愉悦、归属、社会、获得(知识)、幸福、贡献和舒适等感觉。个体通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个体的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