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课堂 研究性学习
  一、营造探究的氛围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索,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在探究过程中,肯定有错误产生,特别是对于小朋友来说,出现错误会频频发生,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多动手“试一试”,这样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学生就容易有所创新。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一种试误、一种发现。既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发生便是正常的情理中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形,教师要善待学生,弄清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矫治,而不能不问青红皂白,轻易否定,甚至予以嘲笑、呵斥;久之,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最终,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他们不敢去探究。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这是学生学会“探究”的前提。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地去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实践证明,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探索数学知识的劲头更足,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二、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原则是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有效实施“研究”的策略
  1、唤醒“研究”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研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例如,“圆的面积”一课,课始用动画显示一只羊用绳子牵住,绳子的另一端拴在木桩上,羊绕着运动形成一个圆。这个动画的问题情境很吸引学生很想知道: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公式?这个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这种需要,围绕研究的问题一步一步展開。
  2、营造“研究”的氛围;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小学生研究学习的价值取向需要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民主宽松的研究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自主探索,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并能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四、问题的解决
  研究性教学本身注定在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问题解决”自然而治地就成为研究性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正如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唯一正确的方法”。“问题解决”就是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各种情形的能力。例如《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教学中“可以用多少种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探究性,而正是由于这种探究才使学生产生了六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这正是传授式课堂教学中所无法比拟的,这正是研究性教学的成功,也是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成功。
  五、讨论与思考
  1、无须讳言,探究性学习费时、学习进度缓慢;探究过程富有随机性,结果难以控制,常常偏离预期效果。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能持久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当着眼于潜在的、长期的学习效果,并兼顾当前的学习目标。其次,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既要考虑探究过程的展开,又要考虑学习的效益,注意提高探究的成效。再次,注意训练学生养成有助手保证探究顺利进行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良好学习习惯。最后,还应注意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探究学习过程的适时调控。
  2、以上仅是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的一般程序,它可以是全课性的运用,也可以是片段性的。其实,针对小学数学不同题材、不同课型及不同阶段的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运行模式和操作思路还有着多样变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切要从实际实效出发,循于模式,又不囿于模式,竟至超越模式,拓开通向教学艺术的“自由王国”之路,使研究性数学学习达到理想化、最优化。
其他文献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规律教学的一般规律。  一、物理规律的类型  1、实验规律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
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地说,人类对韵律、节奏、语言和美的感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较之数学来讲,学生更感兴趣,而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对数学望而生畏,因此不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描述,去要求學生进行思维创作,学生肯定很难下笔,因此他们怕写作文,把作文看成是苦差事。如何辅导学生,开拓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一片新天地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作文教学 酒色转变  一、习作前,精心布局当好导演  叶圣陶也曾经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教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一直过于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致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模式化严重,导致教师是教材和教案的执行者,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学生在课堂上呆板、无兴趣,因而出现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身随而心违”现象。我们静下心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得不承认我们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因素,即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要想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
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汇去  描述你———板山红叶  你丰富而浓郁  你妖冶而孤傲  你灿烂而奔放  你张扬而决绝  在你放肆的色彩面前  我手足无措噤若寒蝉  你只需轻轻地一颤  我所有的虚荣和自信  便荡然无存  也许红叶是无辜的  沉默的诱惑悄然降临  穿行于其间的人们  忘乎所以  各种媚态交替显现  欲望在山谷中培植  谎言在树丛中发芽  虚伪与热情手牵着手  在红叶的煽动和鼓励下  茁壮
期刊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遵循四个原则: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同时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但是,不少教师对新
摘要:根据当前形势,依照新课标要求,教材中的课文篇目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为了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结合年级实际,利用周末的两节作文课,我们在初二年级开设了课外阅读实验课,把阅读欣赏和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很受学生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读 品 评 感  一、读。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