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兴趣实验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e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物理课堂有自己的特点,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物理课堂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是在不断地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设疑,巧妙解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教师可以先做三个兴趣实验:将木块浸入水中木块漂浮;将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石腊悬浮;将铁块浸没水中铁块沉底.然后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导入新课,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通过演示实验,形成物理概念
  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概念,学生可能不容易接受.而兴趣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兴趣实验,可以将物理现象直观地展示出来.直观性强的物理现象,能够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习惯.所以,兴趣实验对物理概念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讲“自由落体”时,有的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概念理解困难.教师要利用好兴趣实验,层层深入引导,并让学生参与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第一手资料,在愉快的合作中探究物理规律,形成自由落体的概念.
  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研究,总结现象规律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如果教师设置一定的物理情景,通过物理兴趣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就更有依据和说服力.例如,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四、通过实验验证规律,巩固知识
  归纳和演绎是获取物理规律的两条主要途径.有时,我们根据经验,假定规律,然后用实验再来验证.验证实验法就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平抛运动”时,教师可以先由已学物理知识,理论推导平抛运动规律,再跟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来验证规律.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在明确目的的指导下,设计出很多实验方案.又如,在讲“力的合成”时,在已知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由学生和教师带着明确的目的,一同设计实施实验,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验证实验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十分主动.这是因为在验证规律时,学生已知问题的答案,对于下一步的学习目的及方法已经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
  五、合理利用实验,突破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无论在新课的讲授,还是在习题课中,我们都会遇到难以突破的问题,这正是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问题比较抽象,单凭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模型,形成概念,而且有些原理规律还远离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也难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实现这种现象.这样,对学生形成一个具体的表象带来了困难,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如果把某些规律利用演示实验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出来,不但容易让学生接受,使学生愿意接受,还能将难点顺利突破.比如,在研究“杆作用力方向”的问题时,直接告诉学生杆受到的力沿杆的方向,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而且画受力分析时也总是画错.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以准备一根细绳,一根两端连有小弹簧的弹性较好的杆,然后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杆的受力方向.教材中有一个用水柱显示平抛轨迹的平抛演示仪,学生对其中的原理理解不透,也没有动力去理解透.如果教师将实验成功地给学生演示,学生就会问其中的道理,然后教师讲解原理,学生就会兴趣很高,甚至有的学生自己就会分析出原理.如果再让学生回家做一下,拿到班里展示,学生的兴趣会更高.这两个演示实验非常简单,但效果明显,说服力强,生活中很少接触到.所以,有时合理利用演示实验,对于突破难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使学生感受深刻.演示实验要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就要做到重点突出、操作熟练、效果明显、确保一次成功.
其他文献
教育家孔子说过:“少年局性,习惯之为常。”讲的是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功课、发挥才智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自身素质的体现,会让人终身受益。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行为约束能力差,分辨意识不够成熟,其自身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容易显露和张扬,如:随地乱扔纸屑、包装袋、饮料瓶、果核等废弃物;上下楼梯乱跑、追逐嬉戏、喧哗吵闹、在楼梯扶手滑行;课堂上做小动作、故意刁难老师;随意在课桌上写不文明话
宿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班主任必须抓住这个德育阵地,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德育效应。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典型的农村高中,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偏差大,学生表现出“口头道德”“行为缺德”等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而这种人格缺陷在教室环境中往往不容易暴露,只有回到宿舍,纪律意识松懈下来,他们真实性格才完全暴露出来。例如周末放假期间,宿舍学生较少,出现偷盗、抽烟,甚至赌博等违纪事件。笔者主要
苏霍梅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作为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从而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疲劳,使教学和谐融洽,互相促进.如何营造学生的积极心理氛围?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的学科特点,教师应该做到以下方面几点.  一、讲
期刊
我们选择了做班主任,就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一种终身为学生服务的使命,而其内核则是勤奋。在清晨的丝丝霞光中,有我们匆忙的身影;在夜晚的点点繁星下,有我们疲惫的步伐。我们早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绝不会早出晚归、不问产出地一味投入,我们更应赋予“勤”字以新颖的时代内涵。  勤观察。班主任应该独具慧眼,善于观察和发现。我们要从对学生迟到、睡觉的粗放式观察,升华到对学生状态、心理的集
四望镇地处武穴西部,山地丘陵多,留守儿童多,贫困人口多,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十三五”时期,四望镇处在生态立镇、产业兴镇、建设强镇、商贸活镇的多个战略机遇叠加期。建设生态四望、美丽乡村,必将为农村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为农村基层校长,更要勇于担当、善谋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常态,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保持好心态,呵护原生态,树立新姿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尽心竭力办好乡村教育。
初中是为学生打下化学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化学教学不能够一味地注重各种化学习题的练习,而是要注重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化学知识基础.为此,教师要从概念教学出发,强化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等各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要利用好实验和课外活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谈点体会.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
期刊
心理疲劳,是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人主观体验上的一种疲倦感。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生常表现出一些学习中的苦恼,出现心理疲劳现象。如:上课时越想听懂的却越听不懂,越想记住的却忘得越快;看到课本就腻烦;上课时即使强迫自己认真听讲,可还是“眼望黑板,心在窗外”,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我曾做过初步统计,具有明显心理疲劳症状的学生约占16%左右,一般表现为学习效率低下,成绩退步,自尊心、自信心不强,
营造智慧课堂,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知识教学的实效得到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智慧课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智慧课堂有各种不同的体现形式,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中一些相应的原则,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丰富知识教学的有效形式.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营造智慧课堂的基石  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营造智慧课堂的基石.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遇到
期刊
摘要: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通过原理验证、掌握方法、实验操作、观察规律和数据分析这些实验环节所得出的,对课堂的灵活性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活力,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研究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  拥有创新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才的竞争
摘要:解题能力作为初中生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就影响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既是初中学习的重点内容,又是人类思维的主要表达形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逐渐得到师生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且解题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中生实际掌握知识的状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数学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