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结合对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来展开临床剖析,以此证明出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方法 通过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某院接受骨科治疗的六十例患者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对照组执行基本的医疗护理、而在观察组则是导入预见性护理手段,最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根据两组治疗结果的不同,对最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观察组患者产生并发症的概率为31.32%,这个数值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50.5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60%,数值要高于对照组。结论 我们认为在实际的骨科患者护理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预见性护理手段,这样做不仅会减少护理中经常出现的各类并发症,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住院时间,该护理手段值得在医院范围内进行大力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骨科护理;应用
作为医学专业的一个分支,骨科医学别名又被称之为“矫形外科学”,它主要是对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来了解一些病理与生理状况的产生原因,同时结合药物、物理疗法以及手术方式进行维持身体系统的常态功效,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治疗骨科护理中的相关病痛。然而骨病的种类却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伴随着时间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骨伤病谱所囊括的内容有了明显改变,诸如骨髓炎、骨关节结核等疾病已经得到了控制,而由于交通事故、工傷事故所产生的骨科创伤病例数量却有了显著提升。为了适应这种社会进步节奏,我们骨科护理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将预见性护理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临床护理当中,为人民群众减少病痛提供保障。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某院接受骨科治疗的六十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女性30名、平均年龄31周岁;男性患者30名,平均年龄30岁。在这六十例骨科患者中间,上肢骨折27例、下肢骨折21例、颈椎骨折3例、腰间盘突出5例、脊推骨折2例、颈骨折2例。我们结合这六十名患者平均化原则来分为对比组于观察组,最终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每组数据均完全符合统计学要求,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我们在临床实验中,对观察组采取了预见性的护理,其中包含了心理、术后护理以及临床观察记录。在骨科心理护理过程中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做到了与患者展开有效沟通,通过对疏导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感为首要任务,以此来解决他们内心的不快与担心,最终实现完全放松、完全配合的治疗基础。而术后护理则是针对于一些骨科术后常见感染与并发症进行预防,特别是磕碰、跌掉、褥疮以及静脉血栓的出现进行提前干预、精心护理治疗。针对那些可以展开术后锻炼的病人,更是从高安全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开展科学锻炼,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的二次受伤。临床观察作为医护人员对于骨科临床患者病情了解的主要手段,必须要做到每日记录、寻访至少一次。另外还应当对临床观察中所发现的隐患及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于一些不利于康复的问题必须做到及时与患者对应的主治医进行沟通、联系,以此来确保每一名骨科患者的早日、康复。
3. 观察指标
在进行观察试验的两组观察期间,我们对观察指标的发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主要包括:患者住院及出院日期、患者手术以及转入护理的相关日期、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不良因素(比如磕碰、下肢静脉血栓、床上跌倒等现象)和一些相关的并发症,同时对每一名康复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记录。
4. 统计学手段
统计学主要是利用spss进行大数据的处理,分别是利用定量资料展开相关统计与计算,分别是对数据的性质展开分析,然后研究整体基础数据的关系来建立对应模型,最终归纳出数据与基础群体的联系。
二、结果
1.将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在护理环节中我们要利用观察分析手段,来对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数量进行比较,最终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几率明显要小于对照组,而该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分别为:临床感染、静脉血栓以及褥疮的发生率均低于2.1%,便秘发生率低于20.00%,整体并发症的出现频率在20.00%。而对照组的临床感染、静脉血栓以及褥疮的发生率均高于5.00%,便秘发生率高于25.00%,整体并发症的出现频率在46.00%左右。
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对比
在骨科护理过程中,通过结合观察分析来得出观察组的并发症地域对照组,我们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住院时间上的差距也非常大。对对照组的观察统计我们发现该部分骨科患者的住院时间通常在18.6天左右,而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则是在15.2天左右,这种3.4天的明显差距直接体现出了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讨论
综上而言,在实际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骨科病人的患病原因、生活习惯等问题,绝大部分的骨科患者均存在年龄偏大、入院时间过长等现象,而由于身体骨骼、神经等方面的局部疼痛更是为骨科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折磨,让他们的心情倍感焦躁。与此同时,骨科手术通常在休养的过程中均需要静养,这种枯燥的休养生活直接会为患者的心情与心理变化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这种状态下我们通过临床试验中的对照来看,发现预见性护理对于骨科患者的各类诸如跌倒、磕碰以及褥疮、静脉血栓等具有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结合这种预见性护理的特点,它不仅考虑到心理护理的特点,同时也为术后护理与临床观察带来了更为细致的医护标准,更为日后全方位、多元化的促进患者康复提供了保障。所用我们说骨科护理中的预见性护理十分必要,不仅能够让患者在整个的术后护理中变得更加舒服,同时还能够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为医院与患者的和谐共处搭建了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赵红,史新春,王淑勉. 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外医疗,2015(3):147-148.
[2]刘芳,艾玉,赵亚红. 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的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6.21):360-361.
[3]钱富敏. 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9):1033-1034.
[4]陈玉芳,秦秀娟,高毓汶,等. 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检验医学,2016(b09):229-230.
[5]刘红英.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5,23(3):1255-1255.
[6]赵冬梅,阮海军.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4(23):124-126.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骨科护理;应用
作为医学专业的一个分支,骨科医学别名又被称之为“矫形外科学”,它主要是对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来了解一些病理与生理状况的产生原因,同时结合药物、物理疗法以及手术方式进行维持身体系统的常态功效,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治疗骨科护理中的相关病痛。然而骨病的种类却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伴随着时间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骨伤病谱所囊括的内容有了明显改变,诸如骨髓炎、骨关节结核等疾病已经得到了控制,而由于交通事故、工傷事故所产生的骨科创伤病例数量却有了显著提升。为了适应这种社会进步节奏,我们骨科护理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将预见性护理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临床护理当中,为人民群众减少病痛提供保障。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某院接受骨科治疗的六十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女性30名、平均年龄31周岁;男性患者30名,平均年龄30岁。在这六十例骨科患者中间,上肢骨折27例、下肢骨折21例、颈椎骨折3例、腰间盘突出5例、脊推骨折2例、颈骨折2例。我们结合这六十名患者平均化原则来分为对比组于观察组,最终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每组数据均完全符合统计学要求,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我们在临床实验中,对观察组采取了预见性的护理,其中包含了心理、术后护理以及临床观察记录。在骨科心理护理过程中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做到了与患者展开有效沟通,通过对疏导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感为首要任务,以此来解决他们内心的不快与担心,最终实现完全放松、完全配合的治疗基础。而术后护理则是针对于一些骨科术后常见感染与并发症进行预防,特别是磕碰、跌掉、褥疮以及静脉血栓的出现进行提前干预、精心护理治疗。针对那些可以展开术后锻炼的病人,更是从高安全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开展科学锻炼,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的二次受伤。临床观察作为医护人员对于骨科临床患者病情了解的主要手段,必须要做到每日记录、寻访至少一次。另外还应当对临床观察中所发现的隐患及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于一些不利于康复的问题必须做到及时与患者对应的主治医进行沟通、联系,以此来确保每一名骨科患者的早日、康复。
3. 观察指标
在进行观察试验的两组观察期间,我们对观察指标的发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主要包括:患者住院及出院日期、患者手术以及转入护理的相关日期、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不良因素(比如磕碰、下肢静脉血栓、床上跌倒等现象)和一些相关的并发症,同时对每一名康复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记录。
4. 统计学手段
统计学主要是利用spss进行大数据的处理,分别是利用定量资料展开相关统计与计算,分别是对数据的性质展开分析,然后研究整体基础数据的关系来建立对应模型,最终归纳出数据与基础群体的联系。
二、结果
1.将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在护理环节中我们要利用观察分析手段,来对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数量进行比较,最终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几率明显要小于对照组,而该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分别为:临床感染、静脉血栓以及褥疮的发生率均低于2.1%,便秘发生率低于20.00%,整体并发症的出现频率在20.00%。而对照组的临床感染、静脉血栓以及褥疮的发生率均高于5.00%,便秘发生率高于25.00%,整体并发症的出现频率在46.00%左右。
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对比
在骨科护理过程中,通过结合观察分析来得出观察组的并发症地域对照组,我们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住院时间上的差距也非常大。对对照组的观察统计我们发现该部分骨科患者的住院时间通常在18.6天左右,而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则是在15.2天左右,这种3.4天的明显差距直接体现出了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讨论
综上而言,在实际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骨科病人的患病原因、生活习惯等问题,绝大部分的骨科患者均存在年龄偏大、入院时间过长等现象,而由于身体骨骼、神经等方面的局部疼痛更是为骨科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折磨,让他们的心情倍感焦躁。与此同时,骨科手术通常在休养的过程中均需要静养,这种枯燥的休养生活直接会为患者的心情与心理变化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这种状态下我们通过临床试验中的对照来看,发现预见性护理对于骨科患者的各类诸如跌倒、磕碰以及褥疮、静脉血栓等具有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结合这种预见性护理的特点,它不仅考虑到心理护理的特点,同时也为术后护理与临床观察带来了更为细致的医护标准,更为日后全方位、多元化的促进患者康复提供了保障。所用我们说骨科护理中的预见性护理十分必要,不仅能够让患者在整个的术后护理中变得更加舒服,同时还能够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为医院与患者的和谐共处搭建了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赵红,史新春,王淑勉. 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外医疗,2015(3):147-148.
[2]刘芳,艾玉,赵亚红. 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的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6.21):360-361.
[3]钱富敏. 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9):1033-1034.
[4]陈玉芳,秦秀娟,高毓汶,等. 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检验医学,2016(b09):229-230.
[5]刘红英.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5,23(3):1255-1255.
[6]赵冬梅,阮海军.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4(2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