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亚太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指导意见》摘译

来源 :临床肝胆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ra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BV感染目前无法完全根治,强效、安全的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NUC]长期治疗可通过显著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但长期治疗有利有弊.由于 NUC抑制病毒作用强、口服方便、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等优点,临床应用普遍.但NUC不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难以获得HBsAg清除,HBsAg年转阴率仅为0. 15% ~0. 33%.
其他文献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通过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随着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大量的生物学数据资源,从大数据中挖掘所蕴藏的生物学意义,已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归纳总结基于特征基因的肝癌风险预测模型,为肝癌的早期检测、预后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新观点.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及分析来模拟人脑的学习行为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对数据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数据内的联系与规律,从而有助于预测人类疾病的发生与预后.深度学习通过找出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突出.原发性肝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复发率高,如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测复发等一直是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从肝癌发生风险预测、术后复发与生存风险预测等方面闸述深度学习在肝癌诊断及复发方面的应用进展.
在医疗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对海量医学数据进行高效管理、信息挖掘后可以得到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生存预后等有益信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亦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将详述其在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目的 探讨5种肝硬化无创诊断[FibroScan肝脏硬度值(LSM值)、AST和PLT比值指数(APRI)、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GGT-PLT比值(GPR)、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PLT比值(RPR)]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中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327例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分为肝郁脾虚证(n=160)、肝胆湿热证(n=84)、肝肾阴虚证(n=13)、脾肾阳虚证(n=5)、瘀血阻络证(n=65),采
目的 系统评价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TE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分期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2021年1月,由2位评价员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采用文献质量评价工具QUADAS2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应用Stata 15.0软件中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1篇文献,共1041例患者.TE诊断显著肝纤维化(≥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