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政治认同的内容表征、生成逻辑与路径构建

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gador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政治认同不仅是政治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语境、中国范式和中国话语的政治认同是政治认同理论和实践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从新时代政治认同的内容表征、生成逻辑和路径构建入手,勾勒新时代政治认同的中国图景.新时代政治认同指向政治主体、客体、价值和发展认同.新时代政治认同生成体现为从利益性认同经由归属性认同向身份性认同生成、从认知性认同经由意向性认同向实践性认同生成、从服从性认同经由理解性认同向建构性认同生成.应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政治认同、以常态深入的政治教化推进政治认同、以全面科学的制度体系建设定势政治认同、以一主多元的文化认同固基政治认同、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强化政治认同等五个方面进行新时代政治认同的路径构建.
其他文献
对于韦伯而言,世界的“祛魅”意味着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方式的重大转变,以理性化为本质特征的科学话语取代了以信仰为本质特征的宗教话语成为最重要的世界叙事方式.世界的“
汉武帝借助董仲舒公羊学的理论要义,完成了"王者无外"边疆思想的理论构建,为其军事征伐赋予合理性解释和正义色彩.不过,在其初步践行这一思想后,诸多现实问题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守旧派的诸多质疑.对此,汉武帝深刻反思后,依然坚持"有为"理念,通过强化中央集权、推动边疆战略手段的多元化以及对羁縻思想的理论化、制度化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王者无外"边疆思想及其实践的完善和改良,提升了其理论性与可行性,使之成为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边疆思想理论成果.
南朝文人的拟乐府赋题书写是唐诗丝路文化书写的艺术准备阶段,汉代丝路史事在此间得到了有效的诗歌修辞塑形与文本意象凝定。通过对汉代历史地理知识的用事书写,南朝文人以固定的横吹曲题对丝路历史文本进行了文学唤醒,以乐府赋题方式构建出稳定的丝路地理审美系统;在“古典”与“今典”的汉胡关系重合错位中,南朝昭君乐府拟写发生了书写策略重构,实现了和亲书写的乡愁审美意象凝定;通过在马的勇武形象中导入丝路历史要素,丝路骏马成为南朝文人汉民族历史意识的重要表征。南朝是中国丝路审美意识的诗歌文本创制时期,理清南朝拟乐府诗的丝路赋
印刷文明时代,教育主体性经历了由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的转移。数字文明不期而至,由于技术和媒介的变革,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教育的主体性在原来的基础上不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彻底的被颠覆,虚拟现实和“技术-人”构建了新的数字生存空间。借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经典理论对数字时代教育主体性的重新认知,摒弃自然科学单一的逻辑和认知方式,以精神科学的新维度重构数字时代教育主体性,以期在数字技术强势入场教育的背景下,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赋能数字时代。
辽代存在北院宣徽使、南院宣徽使、宣徽北院使和宣徽南院使四种不同称谓的宣徽使,其中北、南院宣徽使隶属于北面官系统,宣徽北、南院使则属于南面官系统.宣徽使离职后大多继续留任中枢机构,有的甚至进入宰执行列,或是出任北面宫官,部分则外任节度使、诸京留守等地方军政长官.作为内朝高官的宣徽使,其政治地位相当尊崇,在一定程度上辖领内诸司机构,负责契丹皇帝御前事务.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实践包含着根植于中国文学历史的逻辑章法、美学经验、哲学理念及在场体验等,包蕴着文学实践史、文学史实践、文学史理论三重意义结构与内涵,对中国文学史文本的写作机制阐释、史学谱系归位、学理意义评价和价值批评对话,既要批判性地借鉴与汲取西方文学史学的阐释理论和批评话语,更要还原文学史实践亦为中华民族国家"总体历史叙事"的"中国本位",在立足世界经验展开学术批评与文本阐释的同时,更应秉持"中国性""当代性"和"本体性"的文化价值视阈,通过"理论方法维度的立体性整合""整体性学术观的革新性建构
在口头传统的视野下,指向比照的“口头性”使得《玛纳斯》及其研究进入学科领域.作为聚焦点的“口头性”则在确定学术研究对象之时就确定了何为“本体”,最终促成了“玛纳斯
技术激进主义是加速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右翼加速主义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和民主,放弃反抗性斗争策略,主张在资本主义逻辑中加速前进;左翼加速主义认为资本体系无力掌控技术的变革性力量,因而主张通过技术加速来实现社会变革.在加速主义的观点中,在人类需要的驱使下,资本就开始介入到生产环节中,并成为"科技—社会—生活"无限循环"加速链"中的核心逻辑;技术加速导致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人的时间被压缩,"生命厚度"与生命体验不断缩减,与人类所追求的美好生活背道而驰;加速主义将技术等同于生产力,夸大了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忽
在长时段的历史脉络之下进行观察,"渐进实践继受+创新式"的《民法典》编纂方式在中国具有历史合理性和实践正当性,是中国社会关系、经济结构逐步走向稳定和成熟之后的自然产物.《民法典》编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之后的立法形式化作业,标志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需要同等对待《民法典》在创"新"和守"旧"两个维度的基调.因此,《民法典》的继续发展不能够脱离《民法典》的生成道路,而应当继续保持其开放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一场广泛、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于内蒙古这样的能源资源型地区来说,"双碳"目标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内蒙古在"双碳"目标下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要以高质量建设"两个基地"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