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新课改的重要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家长要求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免不了对于孩子在德育方面的培养。从整体上来看,长久以来学前教育都是以教育孩子基本的生活常识以及步入小学之前的基本知识。幼儿园教育在中国整体教育中的弹性一直以来都是较大的。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德育教育在幼儿园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渗透进了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本文以学前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为研究目标点,分析如何更好地让学前年龄段的幼儿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学前教育;道德培养;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我国的学前教育一般都是以幼儿园为主,幼教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学、游戏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在对幼儿群体的教学方面,许多教师并不能因地制宜,即使有心展开有关德育教育的活动,最终的效果也并不令人满意。这些问题首先就要从学前教育的特征开始说起。
一、学前教育中幼儿的特征
学前教育一般是指对3至6周岁的幼儿的培育或是保育工作。在幼儿时期,这一类幼儿的各方面发展一般都是极不成熟的[1]。从身体方面来看,幼儿时期的孩子身体各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弱小的身体需要成年人的细心照顾。而心理上他们也是没有发育完全的,许多方面都需要成年人的指导与教育。而在学习这个方面,虽然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心智方面的不成熟,如果一昧地按照传统方式来学习,最终的效果往往都是不令人满意的。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往往通过根据幼儿园附近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德育教育中,这种本就以实践为主、书本教育为辅的教学方式,更是不能采用纯文本知识教学方式,因为这些都是不符合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天性的。
二、学前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1.实践为主、书本为辅
德育教育一般指的是教师教育幼儿优良道德品质的过程,课程的内容包括了谦让、合作、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等优良道德品质,最终教学目的是提高幼儿们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成长为一个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的良好公民。在一整天的课程准备中,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思想渗透进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例如,在上课时,有幼儿不认真听讲,或是干扰了其他幼儿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及时指出幼儿的错误,并告诉幼儿们上课时需要遵守纪律,不能随意地说话。这样,教师在纠正了幼儿上课错误的同时,也将遵守规则,规定场合保持安静的基本道德素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进幼儿群体的心中。同样,在户外游戏的过程中,很多幼儿会出现小打小闹、不守规则或是插队等不道德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集中起来,认真聆听游戏的规则,以及不遵守规则会受到的惩罚。这种利用规则规范幼儿们的做法,无疑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们守规则、懂礼貌和谦让的道德品质。而这个过程同样也是潜在的德育教育。
很多时候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并不是不能被教会,而是不知道怎样是错误的、怎样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是正确的,那样就是错误的。只要弄懂了这些方面,幼儿教育的很大一部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这样,整体的教育活动就会顺利地进行下去,教师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去教导幼儿们具体的“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日常的小事,往往能够将基本的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幼儿们的心中。
2.教师与家长做好德育教育表率
幼儿阶段的孩子们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在生活过程中,会模仿家长和老师的行为,一旦教师与家长自身的德育能力出了问题,对于孩子自然也是不好的表率。由此看来,家长与教师都要做好幼儿们的德育教育榜样,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当好孩子们的榜样,家长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是照亮孩子们前程的明灯[2]。只有依靠家长与教师在实践中的不懈努力,孩子们才能进步得更好、更快。而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孩子更是要身體力行了。事实上,做好德育教育是双赢的,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可以约束自己,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校联合活动,不仅是让家长们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平日状态,同时也可以教导家长们如何更好地做好一个孩子的榜样,通过家长、教师、幼儿三位一体,孩子的教育过程一定也会变得更加轻松且富有成效。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作为教育大环境下越来越受重视的部分,学前教育自然也不能忽视其重要作用。在幼儿阶段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当注意到幼儿们的年龄阶段特点,从而做出合适的调整,利用平日中往往被忽略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提高道德水平,同时家长与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当好孩子们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刘玉芳.浅谈如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小作家选刊,2017(34).
[2] 林伟斌.浅析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J].快乐阅读(12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道德培养;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我国的学前教育一般都是以幼儿园为主,幼教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学、游戏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在对幼儿群体的教学方面,许多教师并不能因地制宜,即使有心展开有关德育教育的活动,最终的效果也并不令人满意。这些问题首先就要从学前教育的特征开始说起。
一、学前教育中幼儿的特征
学前教育一般是指对3至6周岁的幼儿的培育或是保育工作。在幼儿时期,这一类幼儿的各方面发展一般都是极不成熟的[1]。从身体方面来看,幼儿时期的孩子身体各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弱小的身体需要成年人的细心照顾。而心理上他们也是没有发育完全的,许多方面都需要成年人的指导与教育。而在学习这个方面,虽然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心智方面的不成熟,如果一昧地按照传统方式来学习,最终的效果往往都是不令人满意的。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往往通过根据幼儿园附近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德育教育中,这种本就以实践为主、书本教育为辅的教学方式,更是不能采用纯文本知识教学方式,因为这些都是不符合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天性的。
二、学前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1.实践为主、书本为辅
德育教育一般指的是教师教育幼儿优良道德品质的过程,课程的内容包括了谦让、合作、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等优良道德品质,最终教学目的是提高幼儿们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成长为一个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的良好公民。在一整天的课程准备中,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思想渗透进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例如,在上课时,有幼儿不认真听讲,或是干扰了其他幼儿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及时指出幼儿的错误,并告诉幼儿们上课时需要遵守纪律,不能随意地说话。这样,教师在纠正了幼儿上课错误的同时,也将遵守规则,规定场合保持安静的基本道德素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进幼儿群体的心中。同样,在户外游戏的过程中,很多幼儿会出现小打小闹、不守规则或是插队等不道德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集中起来,认真聆听游戏的规则,以及不遵守规则会受到的惩罚。这种利用规则规范幼儿们的做法,无疑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们守规则、懂礼貌和谦让的道德品质。而这个过程同样也是潜在的德育教育。
很多时候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并不是不能被教会,而是不知道怎样是错误的、怎样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是正确的,那样就是错误的。只要弄懂了这些方面,幼儿教育的很大一部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这样,整体的教育活动就会顺利地进行下去,教师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去教导幼儿们具体的“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日常的小事,往往能够将基本的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幼儿们的心中。
2.教师与家长做好德育教育表率
幼儿阶段的孩子们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在生活过程中,会模仿家长和老师的行为,一旦教师与家长自身的德育能力出了问题,对于孩子自然也是不好的表率。由此看来,家长与教师都要做好幼儿们的德育教育榜样,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当好孩子们的榜样,家长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是照亮孩子们前程的明灯[2]。只有依靠家长与教师在实践中的不懈努力,孩子们才能进步得更好、更快。而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孩子更是要身體力行了。事实上,做好德育教育是双赢的,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可以约束自己,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校联合活动,不仅是让家长们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平日状态,同时也可以教导家长们如何更好地做好一个孩子的榜样,通过家长、教师、幼儿三位一体,孩子的教育过程一定也会变得更加轻松且富有成效。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作为教育大环境下越来越受重视的部分,学前教育自然也不能忽视其重要作用。在幼儿阶段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当注意到幼儿们的年龄阶段特点,从而做出合适的调整,利用平日中往往被忽略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提高道德水平,同时家长与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当好孩子们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刘玉芳.浅谈如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小作家选刊,2017(34).
[2] 林伟斌.浅析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J].快乐阅读(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