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切除术后,生“声”不息不是梦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2/10万,90%以上的患者为男性,其中,吸烟、饮酒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喉癌发病的主要因素。
  目前,喉癌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喉癌患者将部分或完全丧失正常发音功能,影响沟通交流能力,不仅对身心伤害巨大,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喉功能保留手术越来越受重视,在帮助患者“保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恢复其发声能力,对喉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特别提醒:
  喉癌早期的临床表现包括声音嘶哑、咽喉异物感及刺激性干咳等。中年以上男性,尤其是有吸烟或饮酒史者,若出现咽喉不适,应及时就医,行喉镜检查。
  部分喉切除:发音训练必不可少
  对于病灶位置局限、暴露较好的早期喉癌患者而言,可进行微创手术(显微喉镜CO2激光切除术)。此术式创伤小,可以较好保护患者术后的发音功能。
  其他早期喉癌(如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不佳等)或病变范围较局限的晚期喉癌患者,可以进行部分喉切除术(包括水平部分喉切除术、垂直部分喉切除术、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
  ● 水平部分喉切除术保留了患者的大部分发音功能,但由于失去了食管和气管的“挡板”(会厌),患者吞咽时易将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引起呛咳。
  ● 相较于水平部分喉切除术,垂直部分喉切除术后患者的发音损失较大,但由于保留了会厌,患者在术后很少会出现呛咳。
  ●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包括环状软骨舌骨固定术及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术),适合病变范围较大的喉癌患者,须切除大部分喉并尽可能地保留残余发音结构。术后,患者的发音能力弱于前两种术式。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患者应听从医生建议,医生会根据肿瘤的部位及分期在综合评判后确定手术方式。手术后,发音功能得以保留的患者还需接受专业的发音训练,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全喉切除:发音重建,重获新“声”
  局部晚期(癌细胞尚未发生远处转移,但在局部侵犯较严重)喉癌、下咽癌,或早期喉癌但肿瘤侵犯双侧声带的患者,均须进行全喉切除。手术后,患者将丧失正常发音功能。与正常人通过口鼻呼气不同,接受全喉切除术的患者须通过颈前造口进行呼吸。为了与他人交流,患者必须学习全新的发音方法,通过食管发音、电子人工喉发音、电子钮发音这3种方式进行发音重建,弥补失声的遗憾。
  1.食管发音
  食管发音大致分为3个步骤。首先,患者在吸气时,利用食管内负压,通过舌向后方运动,将空气压入食管,从而达到在食管内储存一定量空气的目的;然后收缩腹肌,使膈肌上升,增加胸内压力,压缩食管,如同打嗝一样,将空气从食管内逼出;最后,冲击食管上端(食管第一个狭窄处)和下咽部黏膜,形成振动,并发出基音(经咽、舌、唇及鼻等构语器官加工后形成的声音)。
  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多的食管发音成功率在70%~80%。食管发音的优点包括不用手控也可以发音,发音时患者体态正常;不需任何辅助装置,较为经济、方便;缺点有发声强度低,持续时间短,讲长句需换气,发声不当时易产生腹胀、胃灼热等不适感。
  2.电子人工喉发音
  电子人工喉在20世纪70年代诞生,是一个带有塑料振动膜的手握式装置,型号众多。电子人工喉发音的原理为:通过振荡器产生一定频率的脉冲波,功率放大器将脉冲波放大至一定强度,换能器将电能转换成声音。使用时,患者须将电子喉的末端放在颈部,通过颈部最佳传音点,将声波传导到咽腔,最后借助舌、齿、唇等构语器官的活动和口型配合,最终发出声音。
  电子人工喉容易掌握,具有发音正确、易被听懂等优点,基本能满足患者日常会话的需求。由于电子人工喉产生的是机械音(近似于金属笛声),若患者发声不当,则声音质量差,表述的内容也不清楚。因此,电子人工喉对患者的发声技巧要求较高。
  3.电子钮发音
  1980年,美国的Singer和Blom首先在食管镜下采用气管食管穿刺,安装了Blom-Singer发音钮,使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发音功能。此后,手术技术不断提高,发音假体的材料及性能不断改进,种类不断增多,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目前,最常见的发音钮除Blom-Singer外,还有Provox发音钮。
  使用电子发音钮的患者可借助自身的呼吸力量发声,具有发声响亮、声时长、吐词连贯等优点,且术后无需训练,80%~90%的患者可通过电子钮获得流利的发音,成功率高。其缺点在于:患者发音时须用手堵住气管造瘘口;产生的声音为机械音,声音单调;假体需定期维护及不断更换,且价格昂贵;少数情况下,假体可能发生移位、脱落,造成患者误吸,引发窒息;瘘口周围会出现漏液、感染、肉芽组织和瘢痕增生等,可致食管狭窄。
  全喉切除术后的发音重建方法多,但各具优缺点,具体言语康复的方式因人而异。因此,患者应与医生共同参与发音重建方法的选择,制定训练与康复计划,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其他文献
专家简介  仓静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麻醉与危重症医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输血及血液保护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生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  麻醉医师最为基本的临床工作是给手术病人打麻醉,全程保障病人安全,为外科医师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为病人术后的快速康复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
沈镇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终身教授,曾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  女性朋友至少每月应对自己的整个乳房(包括两侧腋窝)进行一次细致的自我检查,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去医院乳腺科或外科就诊。诊断:从“过晚”到“越来越早”  20世
鸡蛋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物,价格实惠、储存容易、制作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从半岁左右的婴儿到老年人,都可以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吃一个鸡蛋,蛋黄、蛋白都要吃。那么,儿童应该怎么吃鸡蛋?你给孩子吃对了吗?  鸡蛋的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鸡蛋含蛋白质13克,蛋白和蛋黄的重量比约为3:2,蛋白质的含量各占一半,蛋白中富含卯清蛋白,蛋黄中富合卯黄蛋白,都是优质蛋
从2018年2月起,与《大众医学》微信公众号无缝对接的《大众医学》“专家专栏”正式上线。这是一种全新的医学科普传播模式,也是《大众医学》全媒体平台的又一次创新。《大众医学》特邀首批22位热心科普、关爱患者、临床技术过硬的知名三甲医院专家担任专家专栏的嘉宾医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科普知识和服务。  《大众医学》专家专栏是什么  更糟准的科普传播平台《大众医学》专家专栏以疾病分类,如高血压专栏
科普不仅要让大众获得科学知识,还要让大众知道科学是如何发展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在过去60年间,我在众多报刊上发表过近百篇科普文章,参编和主编过十几本科普读物。1958年,在《大众医学》杂志创刊10周年之际,我发表了《急性阑尾炎不用开刀了》,这是我写的第一篇科普文章,那时我28岁。当时,我这个外科医生居然真的用针灸治好了急性阑尾炎,还治好了一位因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的91岁患者。我们曾做过系
甲硝唑 华法林:可致消化道出血病例:  63歲的倪大爷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进行二尖瓣置换术后,长期接受抗凝治疗,每天口服华法林2.5毫克。倪大爷无消化道溃疡及消化道出血史。一天,他因牙痛口服甲硝唑200毫克,每日3次。1周后,他突感上腹部不适,呕血200毫升,为咖啡样物;黑便5次,为柏油样便,伴恶心、出汗、乏力。去医院就诊,检测发现凝血指标、尿素氮、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出现不同程度
医生手记  坐诊癫痫专病门诊时,我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说:“我家孩子抽搐时,我立即给他嘴里塞点东西,有时是调羹,有时是毛巾,避免孩子伤到自己。”“有一次看到路人抽搐,我极力按住他,帮他停止抽搐。紧接着,我赶紧掐人中、掐手心,帮他清醒……”以上种种“办法”体现了家长或路人急切施救的良苦用心,但这些“经验之谈”并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延误治疗,甚至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什么是癫痫  人大脑内存在兴奋性神经元和
什么是血管钙化  血管钙化是指钙盐沉积于血管壁的病理现象。  一般而言,钙盐应该沉着于骨骼或牙齿。不过,在病理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在衰老的基础上,钙盐会沉积于血管壁,即发生所谓的血管钙化。事实上,血管钙化也可以说是血管老化的一种表现。血管钙化是怎么发生的  血管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免疫监视和免疫调节功能,血管平滑肌细胞可分泌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因子。  血流中的有害物质
冷培恩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肌肉或关节疼痛、皮疹、出血倾向等。目前对于登革热尚缺乏有效的病原治疗措施,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登革热主要由蚊虫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5~11月流行,高峰在7~9月。灭蚊、驱蚊、避免蚊子叮咬是预防本病的主要途径。“多管齐下”,防蚊虫叮咬清除积水  蚊子产卵于水中,因而灭蚊的关键是
芬太尼一直是我国及国际严格管控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在2018年12月举行的中美元首会晤上,两国领导人就“对芬太尼类物质进行管控”达成了共识。   “麻醉性镇痛药”是指阿片及合成的各种阿片类活性碱类镇痛药,用于疼痛治疗。本文所提的“麻醉药”是人们对“麻醉性镇痛药”的俗称,并非指用于手术中让全身或局部暂时性失去知觉的麻醉药品。  芬太尼家族的研发故事   比利时杰出科学家保罗?杨森博士一生研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