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在反思中提升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gdq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园以教研小组为主阵地,以课例研讨为抓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以学定教”实现着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从最初的基本要求“做像”——关注研讨过程,到目前追求“做好”——不仅追求研讨过程中教师的观点碰撞,同样追求最后能以一个成熟的教学案例呈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列研讨思路。研讨前,各组开展命题教学方案征集,犹如农民播种前的选种,确保了研讨母方案有相对高的起点:研讨中,由教研组长组织历次执教和研讨,教学反思与推进在一次次教研中达成;研讨后,组织园内课例研讨成果展示,让教研组之间有一个横向的沟通与交流。更多地达到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现以我园小班科学“水果里的种子”为例,看研讨中的一次次集体反思与方案优化,感受集体智慧的碰撞与提升。
  
  第一次教学与研讨
  
  教学目标
  1.辨别几种水果的种子,认识它们在外形、颜色、数量等方面的不同。
  2.了解水果都是有种子的。
  3.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略
  教学后的教研组反思
  1.关于目标的表述:第三个目标很空洞,无法评量落实程度:第一、第二个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合适,但孩子怎样才算是认识,体现还不清晰。
  2.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
  (1)孩子对水果里种子的已有认识是“籽”“核”,从“籽、核”到“种子”的归纳,中间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应该是“核、籽”种到泥土里,会长出苗苗,所以叫“种子”。本次教学巾,教师直接告诉孩子,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种子”,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
  (2)吃完水果后,教师提议:“和边上的小朋友比一比,说一说,你们手里的种子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孩子对这个要求完成不了。“比一比”比什么,孩子是模糊的,孩子只关注自己手里的种子,这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所以这个环节的要求空洞,达成度低。
  确定调整策略
  1.修改目标。
  2.讨沦让孩子能够比得起来的方法。可以用教室里的分类盒,旁边贴上相应的水果图片,一组孩子吃过的五种水果的种子,对应放进五个棍子里。这样,孩子既能看到自己吃过的种子,也能看到其他几种水果的种子,就有了自由比较的机会。
  3.不必把“核”赶紧说成“种子”,在观察到水果不一样核也不一样的前提下,让孩子初步了解“核”种到泥土里,还能变成“苗苗”,所以叫做“种子”。
  
  第二次教学与研讨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核就是种子。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观察这些种子,发现它们的不一样。
  3.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教学过程:略
  教学后的教研组反思
  1.寻找自由观察环节还是比较低效的原因。教师指导语:“摸一摸,压一压,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指导语似乎很规范,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集体反思:一是这些种子都是硬硬的、湿湿的,触觉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二是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太多的指令,反而会变成没有指令。
  2.讨论“集体交流种子的不一样”这个重要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此过程中,幼儿看看讲讲种子的样子,教师用“大小、颜色、形状标记”记录种子特征,活动组织到这个环节,感觉很无“趣”。集体反思:是什么原因把教学中的“趣”赶跑了。是教师强调的不一样,大小、颜色、形状,把生动的物体概念化了、抽象化了,和小班孩子的学习能力脱节了。小班的科学活动,重要的是如何深入浅出激发孩子运用多种感官探究和表达,也许孩子的表达不够严谨规范,也许孩子的认知不够丰富,但孩子参与了、感受了,他总会有收获。
  确定调整策略
  1.在自由观察环节,教师的指导语更明确:“请说说,你手里是什么水果的种子?它是什么样的?看看盒子里你还认识哪种水果的种子,叫叫它们的名字?看看它长得什么样?”而且,这些问题要分解开问,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从观察自己吃的水果种子,到辨认其他的种子。而辨认的基础,是分类盒里的图片对应是暗示,原有的吃水果的经验是帮助,还有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是资源。
  2.对水果种子特征的表达,不一定全部用语言,小班孩子的语言还不丰富,可以让孩子用身体动作来帮助。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集体交流环节可这样设计:在地上做好各种水果的标记,孩子们自己吃了什么水果,就坐到相关标记的圆圈里。在看着分类盒里的种子,比较它们的不一样时,引导孩子不光用语言,还可以用动作、体态来表现。如“像水滴”,孩子可以创意做出水滴的样子。这样能让学习变得轻松、生动一些。
  
  第三次教学与研讨
  
  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橙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核”就是种子,种子在泥土里能发芽、开花、结果。
  2有意识地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盒子,内装1样水果;每组一个水果分类盒(5格,分别贴上苹果、荔枝、桂圆等水果标记):音乐《水族馆》;擦手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品尝水果
  1.师:请大家吃水果,拿到水果的小朋友可以告诉大家你拿到的水果叫什么名字。
  2.幼儿品尝,教师巡回观察,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关于水果的经验。(要求把吃剩下的东西放人小盒子)
  3.寻找“核”。师:水果里藏着什么呀?(核、籽)请你们把“核”都找出来,放到后面的分类盒里。
  二、观察比较种子
  1,初步观察种子。
  ①送种子:现在请小朋友把“核”送到桌子上的水果房子里。你吃的什么水果,就把它的“核”送到它家里。
  ②自由观察自己的种子:仔细看一看,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它的“核”长什么样子?
  ③观察其他水果的种子:旁边还有什么水果的“核”呢?你能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看看它们长什么样?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回应幼儿的问题,提醒幼儿全面观察。
  2,.梳理孩子的发现,引导孩子表述种子的特征。
  ①整理梳理:刚才老师请你们吃了几种水果呀?(在投影仪上出示分类盒,种子上面分别放五种水果)请你们叫出它们的名字。
  ②提升从“核”到“种子”的认知:现在留在分类盒里的是水果的什么?(核)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种子”。
  ③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来归纳他们观察到的各种水果的种子特征,通过追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简单归纳,并用动作模仿。例如:
  幼:我吃的是荔枝,它的种子大大的,有点黑黑的。教师追问:你们看看这个盒子里,还有谁的种子也是大大的?剩下来那些小小的,是哪种水果的种子呀?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总结归纳各种种子的特征。
  师:种子到底有什么用呢?(种在泥土里,发芽、生长、结出更多的果实)
  三、做一回种子宝宝
  1.师:把自己变成一颗小种子,找一个空地方把自己埋起来。在音乐声中表现种子发芽、长成树苗、开花、结果的生长快乐。
  2.师生一起“播种”、表现。
  研讨经验积累
  本次课例的数次研讨,经历了对方案的局部推翻一实践一再推翻的过程,称之为“颠覆”并不过分。
  颠覆一:质疑在自由观察环节,孩子在关注自己手中以外的种子吗?
  颠覆二:质疑在自由观察环节,“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能达到多种感官的参与吗?
  颠覆三:反思在集中交流环节,教学的趣味没有达成的原因。
  每一次的颠覆,都是一次痛苦的自我否定,更是一次从理念到行为上的提升。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蹲下身,才能读懂孩子。教学的关键,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幼儿。小班的科学教学,“知”与“趣”孰轻孰重?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其他文献
基本资料:  占地面积:14980m2  绿化面积:4390m2  建筑面积:8720m2  户外活动场地:7410m2  塑胶场地面积:2512m2  规模:有21个配套的活动室  落成时间:2010年11月  我园“以幼儿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为办园理念,在环境中努力体现“尚自然、爱科学、养人格”的特色办园思路,培植“尚真、向善、求美”的园所文化精神,从幼儿的发展出发,从
事件回放:  星期一行政值班时,一位中班孩子的奶奶领着一个小女孩向我哭诉:她的孙女在上周四因为活动时讲话被老师打了,老师可能随手一挥,正好打在鼻子上,因此鼻子出血了。傍晚接孩子时该家长已和这位老师交涉了,但老师的解释是孩子自己抠鼻子抠出来的血,家长投诉的同时又要求我不要处罚老师,否则会对她的孩子不利。  我一听,心口马上吊到嗓子处,难道又出现体罚现象了。体罚是三令五申严禁的,园部不管大会小会都要求
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不仅有形式上的成长,更有丰富的内容:有自身成长一方面,也有学习成长一方面。不论是自身成长还是学习成长,都会受到生物节律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相辅相成。3~6岁儿童生命成长的特殊性,与成人相比,极大地表现在他们自身成长的力量远远大于外界促进的力量,学习成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自身成长的基础上。幼儿无力自己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社会因素,这决定了3-6岁儿童教育问题既有认识幼儿的问题,又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阅读活动的要求表述较为简单、笼统,但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深入学习,我们发现《指南》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阅读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指导建议,这为教师开展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动纲领。  下面将结合课例《啊哈,好大的胡萝卜》,阐述《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 目标的制定——阅读活动核心价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其更具合理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实现专业成长。由此可见,自我反思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自觉而努力地提升自我反思的水平和能力。  本案例记录了我在组织中班下学期社会活动“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从最初的活动设计,到两次修改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遵循这一要求,我们尝试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和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现以小班健康活动“我会漱口”的教研为例,介绍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活动的背景  小班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进食点心和午餐后,在教师
我园的集体备课以级部为单位,级部组长具体负责,实行“个人备课——主备人说课—教师讨论—形成教案(电子稿)—个人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案修订与完善”的流程。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突出专业引领、伙伴合作,同时更注重个性化实施和实践反思,以求达到“采众家所长,酿自家之蜜”的目的。    一、注重伙伴合作,经验共享    案例一:大班双圈舞《我是祖国的好娃娃》。(主备人:韩老师,教龄2年;参与者:大班级部
推荐书目    《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是美国“小小科学家系列”丛书第一册,该套丛书是美国教育发展中心(EDC)的幼儿教育和科学教育工作者专门为3岁~5岁幼儿设计的一套科学教育课程。本书是美国幼教专家英格里德·查鲁福和卡仁·沃斯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成果,主要讲的是对一些户外生物的探索。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张澜和熊庆华翻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一、让幼儿在探究中
一、引言    四岁的路易斯正在努力完成他的拼图。这次老师给他的拼图比他以往所做过的要难一些。他捡起一块拼图思考着应该把它放在什么地方。他尝试了一种方法,结果失败了。他又换了一个相反的方向重新尝试了一下。成功了!而这时路易斯在这个拼图上面已经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在路易斯努力地完成他的拼图时,表现出了对他将来进入学校十分重要的技能:坚持完成任务的能力,尤其是当任务还有些挑战性的时候:当第一个对策
“鹰架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他把教育者利用社会文化帮助教育对象建构高级心智的方法称为鹰架,我园尝试运用鹰架的策略,帮助保育教师把单纯的保育劳动转型为保教并重的教育智慧型工作。  一、低层次的距离策略,支架保育教师知晓工作的职责  让保育教师在具体、微观的教育情境中,直接面对正在发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并感悟问题解决的教育原理,这种低层次的距离策略,可以支架保育教师更快地知晓工作的职责。而管理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