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指导下的实用主张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5518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书目
  
  《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是美国“小小科学家系列”丛书第一册,该套丛书是美国教育发展中心(EDC)的幼儿教育和科学教育工作者专门为3岁~5岁幼儿设计的一套科学教育课程。本书是美国幼教专家英格里德·查鲁福和卡仁·沃斯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成果,主要讲的是对一些户外生物的探索。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张澜和熊庆华翻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一、让幼儿在探究中进行科学活动的教育理念
  在书的一开始,作者就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1)为什么科学知识很重要?(2)我们为什么要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也是作者阐述自己科学教育理念的过程。他指出,幼儿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当他们对世界感到好奇,想了解世界的时候,就会提出问题、探究事物,并会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当幼儿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就是在进行科学调查,也就能获得科学知识。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对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探究。生物探究的目的是:为幼儿提供观察周围环境;建构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理解;发展科学调查技能,包括好奇、提问、探究、调查、讨论、反思以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培养科学品性,包括好奇心、乐于探究的习性、开放的思维、尊重生命的态度以及成为一个小小自然家的兴趣。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四点:教室环境是否利于支持和鼓励幼儿成为小小科学家、是否考虑到幼儿的经验和差异、是否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是否注意到家长的参与。
  
  二、让幼儿探究不断深入的科学活动实践指导
  本书主体部分介绍了引导幼儿探究自然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开放式探究阶段和主题探究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做好自我准备,教师要确定好自己的教学计划和一些前期指导性的资料;其次是物质环境准备,即为幼儿准备好材料和资源并创设一个有探究价值的班级环境:再次,要做好一个长期规划,和幼儿探索自然的过程包括很多部分,制定长期规划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的某些点上;最后,和幼儿一起确定班级计划与规则,有助于帮助自己和幼儿更好地利用时间。此外。为了在课程开始前确定孩子的前期经验和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和家长取得联系,并建立伙伴关系。
  开放式探究开始将幼儿引入自然探究,让幼儿学会使用手持透镜、笔形电筒、泥铲和压舌棒等工具。观察自然界和室内生物养育箱,从而产生对动植物的好奇。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给予幼儿以明确的观察目标,只提供各种工具和表格,让幼儿去探索生物,并把这些探索结果记录下来。教师鼓励幼儿不断地进行持续的探究和记录,然后组织各种分享活动。让幼儿之间交流各自的记录,引导幼儿发现一些研究的焦点。
  在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特征、行为和需求进行了多次的开放式探究活动后,当幼儿开始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且提出有关动植物的特定问题时,他们可能已经做好了进行主题探究的准备。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常常围绕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问题做一个调查计划。他们开展新的观察,并且记录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联系。通常这些反思会让幼儿提出新问题,这些经验会使幼儿在收集到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解和观点。
  本书的主题探究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植物研究的重点在于植物的生长与发展、各部分的内在关系、它们的需求以及生命周期。植物研究依赖于有规律的室内外探究活动以及每月对树或灌木丛的观察。动物研究的重点在于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功能、它们的行为与需求以及生命周期。动物研究依赖于对生物养育箱中的动物以及户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有规律的探究活动。本书还十分详细地介绍了两个主题探究的具体步骤,例如动物探究中第一步是寻找动物,然后为动物建一个家,最后近距离观察动物。此外,还对观察动物的哪些方面进行了阐述。
  本书对教师如何在开放式探究和主题探究中进行指导也有详尽的支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核心经验”,提供了该步骤的基本原理:“准备”,帮教师做好计划、材料等方面的准备;“教学计划”,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实施该步骤的详细指导,分左右栏,左栏提供对整个探究活动的指导,右栏则是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和作者的回答。
  
  三、给予教师支持的科学教育资源
  《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的重点是对幼儿近距离观察周围环境中动植物进行的指导,但是直接的观察并不是幼儿学习生物及其特点的唯一方式。本书在介绍完探究自然的三个阶段以后,建议在主题探究活动期间大约每周安排一次延伸活动。延伸活动包括带领幼儿郊游、邀请科学家举行座谈会、阅读书籍、观看影片等,这样可以丰富和拓展幼儿的体验和知识。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对室内外生物进行探究的基本信息以及可利用的书籍与录像资源。在附录中还提供了所有的在探究活动中需要使用的记录表格和评价标准,使广大教师可以即学即用。
  
  读后有感
  
  一、要有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
  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实践都体现和蕴涵着先进的幼儿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文化。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幼儿会像科学家一样致力于探究活动。尊重幼儿天性的教育,必然要求让幼儿回到自然界中去发现、学习。要提供给幼儿在探究中进行科学活动、从经验中获得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关注幼儿自身的想法,注重幼儿对概念的建构,将讨论、表达、表征和反思作为幼儿从活动中建构理解和发展概念的重要途径,鼓励幼儿相互学习。
  此外我们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比如,生命教育的渗透。当幼儿想把户外发现的小动物带回教室时。教师会引导幼儿在室内建一个尽可能接近自然环境的生物养育箱,短时间饲养后,再将动物放回原来发现它的地方,而不是将动物弃之不顾甚至杀害它们。要让幼儿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又比如,追求客观和真实的价值取向,培养幼儿关注真实生物,强调对真实状态而非虚幻状态中的生物感兴趣。
  
  二、要让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是科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将引导教师建立适宜的科学教育观念与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将幼儿科学教育的最新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指导教师开展以探究为基础的科学教育实践。思路清晰、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既是《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的特点,也是对我们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的要求。
  我们需要建立适宜的发展性观念。在探究活动前、中、后进行全面、系统、详尽、贴切的设计和指导,并了解具体可操作的时间、内容、方法、步骤及策略,包括探究自然所需准备的各种工具、材料、环境等,并对教师可能遇到的来自幼儿的疑惑都做出有意义的解答。例如,当幼儿认为应该一直给植物浇水时,怎么办?当幼儿非常粗暴地对待小动物时,怎么办?当教师没有时间观察幼儿时,怎么办?这些都是我们在幼儿园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前期准备细致了,才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并最大可能地尊重幼儿的意愿进行经验拓展;只有将探究过程的时间、步骤细化,才能帮助幼儿最大程度地发现自然的奥秘。
  
  三、要把科学精神贯穿于整个课程中
  虽然《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是科学教育的指导用书,但是其强调的探究精神和方法,以及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的理念,却是我们幼儿园所有课程领域都可以借鉴的。如果我们将探究运用到社会领域,可以带领幼儿一起理解我们的社会习俗、规范等:如果我们将探究运用到艺术领域,可以和幼儿共同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所以,我们不妨将“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理解为与幼儿一起探索,尊重自然的幼儿。
  我们探索自然的活动不仅仅是针对幼儿的教育,幼儿教师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与幼儿一起”。因此探究让教师与幼儿一同成长,我们是为了幼儿探究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这正是我们的幸福所在。
其他文献
互通式户外自主游戏(以下简称互通式游戏)是我园特有的游戏组织形式,具体是指在户外游戏中,开放所有的器材与场地,不设班级活动界限,幼儿可自由选择活动地点、游戏材料、游戏形式、游戏玩伴,自主地开展游戏。互通式游戏的最大特点是确保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我们对互通式游戏的研究,是追随幼儿对自主游戏的需求而起并深入,直至获得良好的成效。  一、教研的缘起:游荡的“小野鸭”  游戏实录:晨间活动时间,小一班
【模拟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十四岁,我们迈开了青春的第一步。青春路上,欢欣忧愁皆成长。青春,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旅行。  请以“青春,痛并快乐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思路导引】  1.审清题意,精选素材。“青春”限制了时间,确定了选材的范围。“痛”是青春成长中遇到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坚持过程中的一种“辛苦”“辛酸”“煎熬”的正常感受,而“快乐”是与“痛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感受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关于“时间的味道”和“五味的调和”。古代的先民们为了更好地保存食材,减少时间对食物的破坏,运用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方法,创造出了许多与鲜食截然不同却更加醇厚鲜美的绝佳美食。  这对我们教师不无启示:教育就要学习烹饪大师的“绝招”,学会抓住每个孩子的特质,学会通过有效活动的组织。最终让“每一个”在“五味调和”中经历
基本资料:  占地面积:14980m2  绿化面积:4390m2  建筑面积:8720m2  户外活动场地:7410m2  塑胶场地面积:2512m2  规模:有21个配套的活动室  落成时间:2010年11月  我园“以幼儿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为办园理念,在环境中努力体现“尚自然、爱科学、养人格”的特色办园思路,培植“尚真、向善、求美”的园所文化精神,从幼儿的发展出发,从
事件回放:  星期一行政值班时,一位中班孩子的奶奶领着一个小女孩向我哭诉:她的孙女在上周四因为活动时讲话被老师打了,老师可能随手一挥,正好打在鼻子上,因此鼻子出血了。傍晚接孩子时该家长已和这位老师交涉了,但老师的解释是孩子自己抠鼻子抠出来的血,家长投诉的同时又要求我不要处罚老师,否则会对她的孩子不利。  我一听,心口马上吊到嗓子处,难道又出现体罚现象了。体罚是三令五申严禁的,园部不管大会小会都要求
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不仅有形式上的成长,更有丰富的内容:有自身成长一方面,也有学习成长一方面。不论是自身成长还是学习成长,都会受到生物节律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相辅相成。3~6岁儿童生命成长的特殊性,与成人相比,极大地表现在他们自身成长的力量远远大于外界促进的力量,学习成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自身成长的基础上。幼儿无力自己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社会因素,这决定了3-6岁儿童教育问题既有认识幼儿的问题,又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阅读活动的要求表述较为简单、笼统,但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深入学习,我们发现《指南》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阅读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指导建议,这为教师开展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动纲领。  下面将结合课例《啊哈,好大的胡萝卜》,阐述《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 目标的制定——阅读活动核心价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其更具合理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实现专业成长。由此可见,自我反思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自觉而努力地提升自我反思的水平和能力。  本案例记录了我在组织中班下学期社会活动“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从最初的活动设计,到两次修改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遵循这一要求,我们尝试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和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现以小班健康活动“我会漱口”的教研为例,介绍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活动的背景  小班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进食点心和午餐后,在教师
我园的集体备课以级部为单位,级部组长具体负责,实行“个人备课——主备人说课—教师讨论—形成教案(电子稿)—个人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案修订与完善”的流程。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突出专业引领、伙伴合作,同时更注重个性化实施和实践反思,以求达到“采众家所长,酿自家之蜜”的目的。    一、注重伙伴合作,经验共享    案例一:大班双圈舞《我是祖国的好娃娃》。(主备人:韩老师,教龄2年;参与者:大班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