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角色素质的学习落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d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色源于戏剧或话剧,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它的提出意味着作为较高境界的艺术的思考。就学习活动而言,我们认为,学生都具有两种角色,其一为社会角色,是公民,是儿子,是哥哥弟弟,或者其他;其二为学习角色,即学生,既是作为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智力的人,也包括构建适于学习的某种情境角色。角色素质培养就是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角色中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角色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角色学习构建来进行,语文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将角色素质作为教学目标,还要寻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角色,引领感知、感悟、表达和运用语言的全过程,成为一种栩栩如生的互动体验。换言之,角色既作为语文学习的切口,也展现学习的全程,更提升为学习的目标。
  角色素质培养的学习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不仅要含有常规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要有属于自己的落架。这个学习落架如下。
  1.关爱的真诚
  爱是语文教育、学习的关键,也是角色训练的基石。在角色素质的培养中,不仅要架设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桥,而且要架设学生与角色、与角色的时代背景之桥,只有学生深刻地理解角色所处的时空,角色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对角色有强烈的爱憎感,产生实践自己所期盼的角色的愿望,这种强烈的情感必将激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向着心中的角色坐标而进取。
  2.角色的构建
  首先是教师职业角色的自我认定可以成为学生角色教育的催化剂。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角色素质对社会发展、对学生个体成长的积极意义,才能促进学生的角色教育。其次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角色的自我认定。如学《鹬蚌相争》一文,有学生就以鹬或蚌的角色来学习,他们通过朗读、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感悟以后,展示鹬和蚌的争斗,它们的唇枪舌剑,渔夫的偶得收获,并从中了解到这则寓言的真正含义。角色学习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角色素质,还发现了诸多问题,如鹬蚌或夹或咬,怎么能说话呢?而这却是我们角色学习的可贵资源。
  3.活动的契机
  小学语文教材多数课文可以成为直接向学生进行角色素质教育的典型教材。教师要注意主动架设学生现实生活、教材提供的人物素材、创设角色之间的桥梁。作者每每通过事与物的描写或是其他人的叙述,用自己的笔激浊扬清,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因此,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帮助学生主动认知角色,把握角色心理,塑造符合特点角色形象,角色素质训练就可以顺利实现。
  4.“六变”的把握
  (1)变“讲听”为“引思”。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变“范仿”为“启悟”。学习课文时,让学生揣摩表演中角色的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启发学生在仿中感悟角色素质。(3)变“问答”为“导疑”。改变过去那种索然无味的问来答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有意识地解放儿童的个性思维,引导他们去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4)变“令行”为“激创”。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变“单一”为“多变”。创设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开放型、发展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角色素质。(6)变“无趣”为“有趣”。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有创见地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素质主动协调的发展。
  5.过程的开放
  语文课因其学科特点,教师可以灵活地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我角色学习来展示一定的生活空间中人物的思想和言行。人的各种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素质的培养,必须依赖于主体主动的亲身实践。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实践的天地,尝试的乐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通过角色活动来熏陶思想、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由此形成优良的素质,受益终生。如《他是我的朋友》一课,教师可以用录音展示事件的起因,让学生自荐成为故事中的一员,带着各自的角色意识加入讨论,合理续演提供的情节。然后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甚至可以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学生直接进入角色,探究角色心理与角色行为的逻辑性,进而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
  6.自我的塑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在期待自己的明天胜过今天。教师通过角色素质教育,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帮助学生期待自我,塑造自我,提高教育实效。它体现了教师为全体学生建设其发展高峰时期的期待角色,鼓励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教师为现实的学生与理想中的“我”架设一座成功之桥,让学生思考,如何到达成功的彼岸,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中的角色而自我完善,自我激励。
  基于以上,可以形成这样的教学流程: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一、关注差异,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差异,面向全体,促进学生
新课程凸显以思考与探索为核心的“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走向的心理活动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情景中的问题结果,使问题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活动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活动过程,实践中数学课堂逐渐形成了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新模式。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与大家商讨。  一、数学 “问题解决”基于问题意
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坐落在古老的镜台山下,迄今已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教材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也是“知音”一词的出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于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由此确定“读为主线.以问促读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解题技巧、单词掌握和语法基础的掌握如果已经很熟练了,那么教师应该注重去提高他们的能力,不能一味满足于现有的状态,部分学生太过于依赖教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