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66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起来”是美国课堂的一个特征,不只是教师在动,学生也在动。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意走动,他们可以从教室的前面走到教室的后面,也可以从教室的里面走到教室的外面。学生因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任务和不同的想法而动起来。这种“动起来的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
  【关键词】动起来的美国课堂;中美比较;投入学习
  【中图分类号】G5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0-0074-03
  【作者简介】李春霞,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001)教科室副主任,高级教师。
  关于中美教学的比较研究有很多,有在教学思想方面的,也有教学方法方面的,还有教学内容的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研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教学确实在很多地方存在差异,从这些差异当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反观自身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2017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为期15天的赴美培训活动,培训期间聆听了几位美国教授的讲座,也参观了几所富有特色的中小学校。从最直观的一点来看,笔者认为相比于我们的课堂,美国的课堂更像“动起来的课堂”。无论是在加州长滩州立大学的几次培训课程,还是我们在参观访问美国中小学校园中的所见所闻,都印证了这样一个课堂特征,即“动起来的课堂”。
  这种“动起来的课堂”不只是教师在动,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在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某些教学环节中,他们在教室里可以随意走动,可以从教室的前面走到教室的后面,也可以从教室的里面走到教室的外面。学生因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任务和不同的想法而动起来。
  一、基于问题选项的“动”
  笔者在美国一所以数学与科学教学为特色的高中里观察了一节课。刚开始,教室里非常安静,学生在思考或者书写,教师也安静地坐在教室前面的讲桌旁。
  过了一会,教室开始热闹起来,孩子们有的走到教室的前面,有的走到教室的后面。孩子们在窃窃私语,这位女教师从教室的前方走到后方,不断地用手势和语言要求他们开口说一说,鼓励并督促他们进行语言交流。于是,讨论的声音渐渐变得更大。教室前方的课件投影呈现出的问题是“Would you rather be…”,选项是“inside”和“outside”,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项走到相应的区域,并进行分组讨论。
  教师很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他们觉得有些问题不需要教师来解答,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就可以自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发展相互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也认为通过这种交流与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动起来”,则有助于学生更加活跃地思考。
  二、基于学习情况的“动”
  第二种“动”起来的课堂也是让学生在教室中走动,但是这种走动是基于课堂学习情况的走动。
  执教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具有三十多年教龄的Tony教师认为教师可以预先将课堂的主要内容,或是难点部分用卡片写好分别贴到教室的四个角落的墙壁上。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站到贴着自己还不懂的那个内容的角落里,这样,教师可以迅速地从学生的行动上获得反馈,知道本课教学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和指导,知道有多少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课程的内容,知道有哪些孩子在这些问题上存在困惑,可以有针对性地准备下一节课。这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就可以迅速地获得学生对当堂教学的反馈。
  学生承认自己在某个方面还不懂,意味着自己将获得教师额外的帮助,所以,一般学生都会主动地对此进行反馈。相比于我们的简单测试,在这一方面,美国教师能够更加轻松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他们不需要去批改那些试卷。当对于一个问题的困惑是一个群体现象时,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学生通过走动获得一种放松,他们发现周围的同伴存在同样的困惑,尚有不懂的孩子也不再感到学习上的孤立与无助,这样做也同样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的压力。
  三、基于任務需要的“动”
  第三种“动起来的课堂”是基于任务需要的走动,可能发生在教室里面,也可能是外面。
  例如,在上文所提及的Tony教师的课堂中,我们作为学员,被分为两组,两组学员中的一组被安排扮演“讨论者”的角色,他们对任务并不知晓。于是,扮演“讨论者”的学员被要求走出教室。在教室外面,Tony教师向其分配了具体的任务,围绕这次美国之行的感受进行提问和讨论。而另一组,被Tony教师留在教室里,赋予“观察者”的角色,每个观察者都有指定的被观察者,确保每一个讨论者都有专人观察。另外,观察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选择一个被观察者,也就是说,他们每个人都需要观察两个讨论者的表现。而这一切,教室外面的讨论者完全不知晓,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讨论者们能够在更加自然和放松的状态下展现真实的自我。
  任务分配完毕之后,Tony教师让在教室外面的学员走进来,走到教室后面。此刻,教室后面已经由教师在一群“观察者”的协助下摆好了一圈椅子。Tony教师要求“讨论者”围成一圈坐下,“观察者”选好方便观察的位置,在外圈站好。
  讨论开始,讨论者就问题相互补充,发表观点,观察者用笔进行记录。讨论结束之后,由观察者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陈述。在听观察者陈述的过程中,大家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通过观察者的口述,讨论者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被如实地描述了出来,有的学员在讨论中保持沉默,仅充当“聆听者”的角色,而有的学员却能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员喜欢赞同他人的观点,有的却喜欢表示异议。而这一切,他们自己开始并没有察觉,现在听到了观察者的陈述,大家发现真是这么一回事,感到非常有意思。Tony教师认为,这样做有助于讨论者改进自己在讨论中的状态,也有助于观察者下一次扮演讨论者的时候,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四、基于分组实验的“动”
  第四种“动起来的课堂”存在于课堂中的教学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执行不同的任务。虽然,学生没有在教室中来回走动,但却实实在在参与着一些有趣的活动,他们的手臂或身体在活动。
  例如,在San Bolkan教授的培训课上,我们三十个成员经常性地被分成小组进行教学实验活动。他让我们两人一组,每组靠南边窗户的一个人背转过身去,另一个靠近北边墙壁的人可以看到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一首歌曲的名称,这首歌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日歌等。当靠窗的那一列人转过身来的时候,黑板上的歌名已经被擦掉了。这个时候,San Bolkan教授要求看到歌名的那一列人用笔在桌子上敲击出歌曲的节奏,另一列人猜测同组同伴通过节奏所表达的歌曲。每一个“敲击者”都很陶醉地并竭尽全力地按照某种节拍敲击桌子,但是结果却没有一个“聆听者”猜得出。然后,两组成员交换角色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这时候,San Bolkan教授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讲课的情形经常就像这样,教师已经知道了一切,在课堂中努力表达,并认为学生可以迅速获取并理解讯息,但是学生常常像实验中的“聆听者”一样一头雾水,感到很茫然,因为他们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一无所知。因此,我们要想更好地在教学中传达思想,就要回到跟学生一样无知的状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与学生一起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方式进行教学。
  San Bolkan教授的这种教学方法让学员们在活动当中身临其境地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表达与理解的鸿沟,知道教学内容不为学生所理解的根源不是因为学生的智力,而在于教师能否有正确的表达方式。思想的传达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教师认为理所当然应该理解的事情,学生却不一定能够理解,因为现有知识量的不同造成了理解力方面的巨大差异。这次活动也让我们开始反思各自的教学,决心在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和在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相比较于美国教师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显得较为静态。除了体育课,大多数的课程中,学生是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直到下课。可能有少數孩子会被叫起来去黑板上进行默写,也可能有小组长会离开位置发作业本,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长时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随意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静坐容易让人感到疲劳,而疲劳状态显然是不利于学习的。
  美国学校的这种“动起来的课堂”,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与投入。比起让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却注意力不集中来说,让学生动起来反而更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于所学习的内容。不过,也有中国教师认为我们的学生数量更多,几乎是美国班额的几倍,美国中小学一般每个班级只有十几到三十人,而我们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的班级人数却在四十到六十之间,甚至更多。对于拥有这么多学生的教师来说,他们很担心“让学生动起来”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他们的担心也许不无道理,不过,笔者认为我们仍然可以在对突发事件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提出了开展在线教学、“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将对未来国家推进线上“金课”建设和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郑州大学24315名本科生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和学习状态满意度的调查分析,进一步明晰在线教学大规模推广实践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改革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在线“金课”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教育部对在线教学从“新鲜
“龙眼看天下”栏目自今年一月开辟以来,受到许多读者的好评。不少读者对这个头衔很牛、经历很酷的龙眼产生了好奇。这个总是躲在幕后就国际时事问题指点江山的大侠究竟是何许人也?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本期“龙眼看天下”我们请出顾玉龙和大家来个亲密接触,回答读者们最想问的问题。    问:您曾被央视发往国外常驻。在国外当记者,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顾玉龙(下文简称顾):中国记者在国外是很体面的
摘 要:本文介绍了基于Asp的高校公文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公文管理系统 ASP.NET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1-0047-02    一、高校办公信息化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网络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都已建成校园网。与此同时,办公自动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传真机、复印机、速印机全面普及;利
listen和hear都是“听”的意思,但它们的用法可不一样,具体区别如下:  1. listen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它后面必须跟上介词to才能接宾语;而hear是一个及物动词,可以直接接宾语。  2. listen强调“听”的过程,表示主动地“听”,有“倾听、留神听”的意思。如:Please listen to me. (请听我说。) My brother is listening to the
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珍贵历史记录,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科学研究、基础建设等工作的可靠资料。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开发利用好档案资源意义重大。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卫生健康系统档案管理和开發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下面是笔者从事卫生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  档案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因此,儿童诗的教学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把儿童诗还给儿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儿童诗,教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是我”的角度,和文本展开对话,以期与诗人产生共鸣,并激发“我是诗人”的创作灵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课堂上,力求通过想象、体验、诵读、仿说,带领学生走进诗意课堂
我们许多时候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按照“师本”来操作的,都是在“按计划”地进行着。虽然有时我们也在探索儿童的发展,但更多时候是在片面地、浅层地“认识儿童”,并未真正地做到“儿童本位”的教学。  儿童有儿童的认知、需求,这是作为成人的我们很少去感知的。儿童的最原始的生命欲求是什么?玩。在他们的头脑中,他们更多的是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幻想。许多幻想在成人看来都是荒谬、可笑的,但在儿童的“心性”中却是真实
因为“温拿五虎”而迷恋音乐    周华健对于音乐的迷恋始于当时的“温拿五虎”。在他14岁时,以谭咏麟、钟镇涛为代表的“温拿五虎”乐队非常流行,周华健便模仿他们的样子抱起三哥送给他的吉他,苦练弹唱。然后他加入了学校的乐团,参加一些歌唱比赛。  记者(下文称记):那时,像你这样歌唱得好的男生,在学校里应该很出名吧?  周华健(下文称周):不是啊,我是属于一个合唱团的,很默默无闻。我们那个合唱团叫Boy
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学龄前的小孩,由于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往往为所欲为,控制能力差,加之天性好奇,这捅捅那动动,往往把别人的玩具摔坏了、把人打哭了, 都不稀奇。  一贯以来,老师、家长当孩子的行为不善良、不公平、不诚实或者产生伤害时,会抓住这个苗头,去说明、去批评、去制止。也许这时这种行为可能不会发生,但过后,孩子又忘了,同样的行为,同样的事情,又同样在该孩子身上发生,没有起到多大
工作前期,我一直以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教好书本内容,批改好作业,组织好一帮学生,就是老师的全部。写作、教研只是部分“优秀”分子干的事,离我十万八千里!可是,一个信念,一群孩子,一份执着却在我心里悄悄地种下了一抹绿,一抹生机盎然的绿,一抹灵动飘逸的绿!  甘当一片叶  那一年,教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他们是一块写作基础为零的白布。作为教师,怎样让这方清洁的纯白散发出绚丽的色彩、斑斓的光芒,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