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许多时候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按照“师本”来操作的,都是在“按计划”地进行着。虽然有时我们也在探索儿童的发展,但更多时候是在片面地、浅层地“认识儿童”,并未真正地做到“儿童本位”的教学。
儿童有儿童的认知、需求,这是作为成人的我们很少去感知的。儿童的最原始的生命欲求是什么?玩。在他们的头脑中,他们更多的是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幻想。许多幻想在成人看来都是荒谬、可笑的,但在儿童的“心性”中却是真实存在的。追寻“儿童心性”来求索“儿童法则”,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内心遨游的思想。
夏天的荷花池别有一番情趣,毫不夸张地说,这时的荷花是所有的花中最美丽的。虽说是夏天,荷花并没有燥热,或是像柳树那样,一到夏天就像生病似的,柳条一动也懒得动,而是像胜出的公主,幽幽地从池塘中钻出来,但并不骄傲。到了夜晚,碎碎的月光洒在荷花的花瓣上,成了一件银色的便衣。
——朱涤非《夏日的荷花池》
女孩子爱美是天性,这也是她们的“心性”使然。朱涤非孩子是我班中最乐意展开自己想象翅膀的孩子。你看,她看到的荷花是美丽的,“是所有的花中最美丽的”。此时的荷花“像胜出的公主”,是不是更能代表孩子对自身现状的一种肯定呢?肯定自己就是一位袅袅的公主,而且还是一位胜出的“公主”。她那不夸张,带有淡淡羞涩的性格表露无遗——“幽幽地从池塘中钻出来,但并不骄傲”。孩子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宣扬着自己的“心性”。这就是“儿童”,她有着对生命的自我幻想。
朱自强先生指出,“儿童心灵的自由成长”是“儿童心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帮助儿童建立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自尊感,为丰富儿童心性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儿童心灵的自由成长”,不能将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儿童;我们应内化文本所传递的“生命”信息,不能将知识简单地“强加”给儿童。
小降落伞大声答道:“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可是,有两颗种子却不这样想。一颗种子望了望下面的大地说:“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于是他就向沙漠飞去。另一颗种子落在湖泊里,他得意地说:“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蒲公英》
这是课文《蒲公英》(苏教国标版三上)中的一段话,它运用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人物个性,表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强化了表达效果。这段内容分了两层来写蒲公英对太阳公公的嘱咐的态度和行为:第一层写“小降落伞”群体的态度,如“大声答道”“放心吧”“一定”等词语,体现他们的意见一致,态度坚决;第二层写“两颗小种子”有着不同的想法与做法,如“黑黑的泥巴”“金光闪闪”“波光粼粼的湖面”“宝贝”“百万富翁”“得意”“欢乐”等词语,说出了两颗小种子脱离现实、想入非非和自以为是的心态。蒲公英的所作所为就是孩子们敢于冒险,但又不能正确判断自己行为能力的一种“物化”体现,这恰恰反映出“儿童心性”的成长体验。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敞开心扉,同时也为了能将文章中采用的拟人与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儿童心性”再度地体现出来,我有意地布置了一篇类似的练笔来进行知识的转移、训练:“请用‘蝴蝶、蚂蚁、草地’来写一则童话故事。”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蒲公英的价值取向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田有了一个明晰的选择。这里我只是提供了一处与课文相类似的场景,让孩子们的“认识”借助《蒲公英》的文学表现手法流于笔尖,最终形成习作的技能。
正如别林斯基说的那样,“童年时期,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的本领和力量,乃是心灵的杠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将孩子们的“心性”所思转化成“习作技能”,直至他们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实验小学)
儿童有儿童的认知、需求,这是作为成人的我们很少去感知的。儿童的最原始的生命欲求是什么?玩。在他们的头脑中,他们更多的是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幻想。许多幻想在成人看来都是荒谬、可笑的,但在儿童的“心性”中却是真实存在的。追寻“儿童心性”来求索“儿童法则”,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内心遨游的思想。
夏天的荷花池别有一番情趣,毫不夸张地说,这时的荷花是所有的花中最美丽的。虽说是夏天,荷花并没有燥热,或是像柳树那样,一到夏天就像生病似的,柳条一动也懒得动,而是像胜出的公主,幽幽地从池塘中钻出来,但并不骄傲。到了夜晚,碎碎的月光洒在荷花的花瓣上,成了一件银色的便衣。
——朱涤非《夏日的荷花池》
女孩子爱美是天性,这也是她们的“心性”使然。朱涤非孩子是我班中最乐意展开自己想象翅膀的孩子。你看,她看到的荷花是美丽的,“是所有的花中最美丽的”。此时的荷花“像胜出的公主”,是不是更能代表孩子对自身现状的一种肯定呢?肯定自己就是一位袅袅的公主,而且还是一位胜出的“公主”。她那不夸张,带有淡淡羞涩的性格表露无遗——“幽幽地从池塘中钻出来,但并不骄傲”。孩子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宣扬着自己的“心性”。这就是“儿童”,她有着对生命的自我幻想。
朱自强先生指出,“儿童心灵的自由成长”是“儿童心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帮助儿童建立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自尊感,为丰富儿童心性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儿童心灵的自由成长”,不能将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儿童;我们应内化文本所传递的“生命”信息,不能将知识简单地“强加”给儿童。
小降落伞大声答道:“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可是,有两颗种子却不这样想。一颗种子望了望下面的大地说:“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于是他就向沙漠飞去。另一颗种子落在湖泊里,他得意地说:“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蒲公英》
这是课文《蒲公英》(苏教国标版三上)中的一段话,它运用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人物个性,表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强化了表达效果。这段内容分了两层来写蒲公英对太阳公公的嘱咐的态度和行为:第一层写“小降落伞”群体的态度,如“大声答道”“放心吧”“一定”等词语,体现他们的意见一致,态度坚决;第二层写“两颗小种子”有着不同的想法与做法,如“黑黑的泥巴”“金光闪闪”“波光粼粼的湖面”“宝贝”“百万富翁”“得意”“欢乐”等词语,说出了两颗小种子脱离现实、想入非非和自以为是的心态。蒲公英的所作所为就是孩子们敢于冒险,但又不能正确判断自己行为能力的一种“物化”体现,这恰恰反映出“儿童心性”的成长体验。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敞开心扉,同时也为了能将文章中采用的拟人与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儿童心性”再度地体现出来,我有意地布置了一篇类似的练笔来进行知识的转移、训练:“请用‘蝴蝶、蚂蚁、草地’来写一则童话故事。”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蒲公英的价值取向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田有了一个明晰的选择。这里我只是提供了一处与课文相类似的场景,让孩子们的“认识”借助《蒲公英》的文学表现手法流于笔尖,最终形成习作的技能。
正如别林斯基说的那样,“童年时期,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的本领和力量,乃是心灵的杠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将孩子们的“心性”所思转化成“习作技能”,直至他们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