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孙龙子辩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CandleCalm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孙龙子是先秦时代的一位哲学家,他的许多著名学说自古以来却被贬为“诡辩”。其实不然,他的思想是一个有着系统的体系,包括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逻辑学,建立在这些体系的基础上他的理论是源远流长的。他的许多思想反映了语言学方面的许多理论。他的“白马非马”论,较早的提出了语言学中的名实问题,反映了语言中的所指与能指等问题。本文将从白马非马、言语与语言、客体词与概念词、所指与能指等几方面去阐述。
  关键词:白马非马;言语与语言;客体词;概念词;所指与能指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32-02
  
  公孙龙子早在二千多年就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著名语言哲学理论,由于没有对他所用的语言规则和意义进行正确的解释,却没有被别人认同,时隔二千多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的理论的许多内容与之有许多相似性,却被广泛流传,这不能不让人反思,不能不为公孙龙子辩。
  对这一语言学理论的解读,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是通过类似比较公孙龙子与索绪尔语言哲学的相似性,或者说是通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去更好地理解“白马非马”这一语言哲学理论。二是通过分析“白马非马”中“白马”、“马”等词的概念归属问题,运用弗雷格和索绪尔的相关语言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说明“白马非马”的合理性。前者可以说是从宏观方面而言,后者可以说是从微观方面而说。
  一
  (一)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子的著名学说之一,在文中他提出:白马非马。马是用形体来命名的,如《说文解字》中的马字(怒也,武也,象马头毛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1]。白是用颜色来命名的,颜色不是形体,形体不是颜色,所以说白马不是马。例如:到马厩中去寻求白马,发现那里没有白马,只有黑马,而这样就不可以说有白马了,不可以说有白马,则所求的马便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么白马就不是马。他想推广这种论辩,以便纠正名实问题上的混乱,由此来教化天下。
  同理,白马、黄马也不是马,白马、黑马、黄马却是具体存在的,存在现实当中的客观事物,而马不是白马、黑马、黄马,则它是由现实当中的马抽象出来的存在于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这如同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言的语言学问题。
  他说言语不等于语言,语言不是言语。言语表达的一个性质是具体性。它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结果都是具体的、唯一的。他认为言语是个体的,能识别音色。人的大脑中存储着所有自己熟悉的人的音色,这样就可以模仿得到被模仿者的声音。
  但所有的言语也不是语言,这时就要区分三个概念:个体、集体、整体。言语是个体,所有的言语是集体,而唯独语言是整体。整体就是将个体的毛刺打掉,就是去掉其具体性,形成抽象的东西。
  例如:以普通话中a的发音为例:
  个体:某一个人的a的发音 集体:张a+王a+李a +赵a +…+… 言语是具体的
   整体:抽象的,看不到的a 语言是稳定的、抽象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不是言语,言语不是语言,联系暂且不论。同理白马是个体,黄马、黑马、白马……是集体,马是整体,所以白马非马。
  (二)言语和语言
  公孙龙子与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的内容是相似的,只是表达意义的方法不同。索绪尔的著名公式:言语活动=语言+言语[2]。
  言语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语言的实质是社会的、抽象的,不以个人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是心理的。类似于白马非马中的马,马是心里的,抽象的,概括的。另一方面是言语。言语活动包括言语行为、言语过程、言语结果。它是具体的,因个人而异的。如同,白马非马中的白马,有的白马胖,有的白马瘦,有的白马大,有的白马小,因个马而异。
  但同时也不能把它们隔离开来,它们是有联系的,言语要说出来,被人理解,前提是要有这种语言;同时要有语言存在,必须以言语作为载体。其中言语事实总是先行一步。同样,我们是先看到白马的,言语的抽象获得了语言,白马等各种各样的马的性质特征抽象出来便获得了马的概念。由此可见,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白马是前提,马是白马抽象的结果。但这种关系并不妨碍两种不同的东西。[3]
  把语言学的问题放在脑子内部世界去研究的人有公孙龙子、索绪尔、荀子等。物不能放在外部世界去认识,必须通过感觉将其移植到内部世界去洞察。公孙龙子是明确将客观事物与脑海中的东西区别开来的第一人。他在《指物论》中指出:万事万物怎么去被认识,所有东西在自然界中都有具体的形态,只有通过大脑才能去认识它。
  万物皆由指来指谓,但指所指谓的物并不就是指谓物的指。天下并没有概念,万物也不可以说是用概念去代表自己的客观存在。例如:眼前的杯子和脑中的杯子是不同的。眼前的杯子,客观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通过这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深入脑中,当听到杯子这个词时(没有看到杯子的实物),脑海中就浮现了各种各样的杯子,即“此杯子非彼杯子也”。
  二
  公孙龙子认为语言的本质就在于把心智对世界的认识凝结成意义,意义在于心智用语言去指谓客体,西方现代语言分析哲学采用的是“指号学”。把语言看做符号,指号学将语言分析为三方面: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4]
  而由于汉语缺乏词形变化这一特征,所以公孙龙子的语言理论缺乏从词性学的角度去分析,就只有语义学、语用学的角度。
  “白马非马”的语言哲学虽然没有西方的那种特有的形式性,但就其内容和实质性而言,与西方的语言分析有异曲同工之道。
  (一)客体词和概念词
  我们在分析“白马非马”时,需要区别两个概念,即客体词和概念词。弗雷格的重要贡献:区分了客体词和概念词[5]。在符号上,一个专名相应于一个客体,一个概念词或概念符号相应于一个概念。
  客体词,指一个客体,当说话者把一个词用于谈论客体时,这个词就是客体词;概念词,指一个内涵意义上的概念,当“说话人”把一个词用于表达含义时,它就是概念词。这两个词可谓分析“白马非马”的语言哲学的基础。
  在“白马非马”这一语言哲学论题中,白马是客体词,马是概念词。另外,区别二词时,还与说话者的意图以及语境有关,这与语用学有关联。如:马者,所以命形也;白马,所以命色也。命形非命色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的白马、马都是指内涵意义的,所以都是概念词。
  “求马,黄、黑马皆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黄马、黑马都是马,而不是白马,所以白马并不是马。在这个论述中,白马是概念词。而我们一般人认为“白马也是马呀”中的“白马”是客体词。
  “白马非马”中的“白马”和“马”都是求的对象。即求者概念中的白马、马,白马是白色和马形,马是单纯马形,两者是不同的。所以说“白马非马”。而在“白马是马”中,白马是现实中存在的可以用手牵过来的一种动物,黄马、黑马亦然。所以说,黄马是马,黑马是马。黄马、黑马这两种动物可以入选概念词这个范围。
  所以,“白马论”承认,黑马是马这里的马是客体词;白马非马,有白马不可谓有马,有白马非为有马,这里的的白马、马皆为概念词。由于二词使用的语境不同,说话者意图不同,所以指称不同,意义不同,容易混淆。
  这样讲,白马非马这一语言哲学论断是正确无误的。
  (二)所指与能指
  我们来看索绪尔有关这方面的观点。在索绪尔的符号学的理论中,他将语言看做符号。我们把概念和音响的结合叫做符号。[6]他将符号分为所指和能指。例如:book,书
   book 书
  ‖‖
   音响形象 概念
  ‖‖
   能指 所指
  所指与能指,类似于公孙龙子的客体词、概念词。索绪尔把词的语音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叫做概念。这个概念只能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它就是所指;将存在于脑中的可供提取的音素叫做心理音响,即能指。语言首先是心理的,走得很彻底。索绪尔的符号就是建立在心理学上的。符号什么都不是,除了它本身,符号可以表达意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自手至目,就是文字本身,所以文字的认识都在脑中,图画也是如此。
  随着这种认识语言理论方式的发展,现在还形成了“指称论”,即把词语意义跟它指称或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的理论。这种“白马非马”的认识世界的看法还是值得提倡的,虽然在几千年的古代哲学中它走的有点远。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9.
  [2]韩宝育.语言学概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3][4][5]周昌忠.公孙龙子答客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费尔迪南•索绪尔.高名凯泽.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2.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影《理发师的情人》通过艺术的真实把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用其法国式的既不避形而下的勇气,又不避形而上的精神的张扬表现了一段唯美的温爱情悲剧,给观众带来一场艺术享受和精神的洗礼。并让人们对爱情这一主题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带给心灵以成长的空间。   关键词:爱情;死亡;亲情;大爱情观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94-02    2
期刊
摘 要:世纪之交,面对一场规模空前的社会变革,人文知识分子的自身合法性受到质疑。于是,他们期许用家族小说的诗性表达来真实记录这个时期人们的特别心境,同时他们也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和精神冲动创作了一批注重表达个人对于家族的体验、感悟和认识的新时期家族小说文本。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文学的“史诗性”品格,并且都走向了对家族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重建的渴盼,同时参与了本土理性建设与自身文化价值确立的过程。 
期刊
摘 要:当十八世纪的文人学者们一头扎进纸堆里,投身于无穷无尽的繁琐考证之时,一个中国式思想启蒙先驱悄然诞生,作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震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务实的治学目的为后代学人树立典范。本文旨在探讨戴震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启蒙先驱作用。  关键词:戴震;治学态度;治学目的;启蒙先驱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03-02    在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五千年历史中
期刊
摘 要:《周南卷耳》在先秦诗歌中是一篇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本文以主人公身份的界定为出发点,提炼出以“遥想”为特点的创作手法,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卷耳;遥想;影响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98-03    一、诗经《周南卷耳》的布局谋篇  《卷耳》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也是一篇具有诸多争
期刊
摘 要:学术界分别从外形与结构两方面得出了“异体字”的各种概念,与外形同样关系密切的“俗文字”与“异体字”之间有着许多联系,尽管“异体字”这一叫法有很多争议,但是学术界已经普遍认可。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名词术语进行分析。  关键词:异体字;俗字;名词术语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13-02    文字学中有许多名词术语,异体字作为文字学的基本术语之一,一
期刊
摘 要:奥斯丁的小说一直深受读者欢迎,因而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也越来越多。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曼斯菲尔德庄园》自上映以来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多处与小说情节不符,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小说与电影中范妮的语言不同来分析范妮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更深入的理解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内涵;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窥见电影改编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语言;小说;电影  文章编号:978-7-53
期刊
摘 要:“墓志铭”就是把逝者的生平事迹刻在石板上然后埋于墓中的刻石文字。传统的形式由“志”和“铭”组成,内容多为叙述死者的身世、官位等。韩愈笔下的墓志铭不再蹈袭原例,他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创新,使之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从而使墓志铭从一种应用文体上升到文学散文的高度。  关键词:韩愈;墓志铭;创新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24-02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于对庄子文本的细读,在深入挖掘庄子的道论的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具体地对庄子作品中对其道论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分析和探讨,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明庄子其文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沉的哲思魅力。  关键词:庄子;道论;艺术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05-02    在中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难以超越的巅峰。而庄子,作为当时道家学派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期刊
摘 要:作为五六十年代炙手可热的石油诗人,李季的诗作一贯是本色和质朴的。他本时期的诗歌风格大致上都是充满时代感的,多是感情炽烈的呼号和直白的宣泄。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也许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鼓舞和振奋,然而时代感的恣意扩张也削弱了诗歌本身的感染力和厚重度。而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数量繁多的诗作中,亦有深沉蕴藉之作,正是这样的作品,才使得李季的石油诗脱离了打油诗的尴尬,而上升到了一种审美的高度。《我站在祁
期刊
摘 要:晚清到新中国建立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内,文学作品中的个人意识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觉醒再到湮灭的过程。这个变迁值得关注,因为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跟整个社会状况密不可分的,正因为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现实才造就了文学创作风格的迥异,本文将对此变化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个人意识;萌芽;觉醒;湮灭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30-02    一、萌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