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师生主体意识 激活中学作文教学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教学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自身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作用,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使命。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写作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作文教改的进程。中学写作教学中师生主体意识缺失,严重制约了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发展和创新,写作教学整体上的无奈和沉寂令人叹息,甚至痛心疾首。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必须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构建一套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体系,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教学的水平。
  一、正视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当前学生的作文,程式化、虚伪编造、千篇一律泛滥成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文教学中师生主体意识缺失,才是问题的实质。具体地说,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缺乏主体能动的意识。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按部就班,顺次而下,生怕越雷池一步的确有不少。这些人缺失自己的思想,怕担质量下降的风险,顺从教材、教参的传统分析指导,以写作教条加之机械的操作,结果是构思立意、语言修辞、章法结构、表达技巧等条条框框都有了,就是没有了教师的个性和灵性,没有了作文课的精气神。这种对写作常识进行了简单“复制”和“机械传播”式的教学,直接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思维的发展,浇灭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其实“文无定法”,无论立意构思,还是描景写人,文法都不是天生的,都应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或选择,或创造,写人记事,语言修辞都带有“自我”的主体色彩。而我们一条条地讲,学生一项项地练,使最富于灵性、最有利于创造能力培养、最利于高尚人格塑造的作文教学,几乎完全成了一种纯技术性的操作,使语文人文性,文学性,趣味性丧失无遗。我们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机械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从拟题到开头结尾等都有一套公式。要知道作文是要学生写出一个个灵动的自我,怎能用数学公式样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呢?
  (二)学生主体意识丢失。
  1.漠视生活。学生在长时间的严格的学校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活激情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上学时是讲解习题,一天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九点半,中间除去吃喝拉撒和少量的活动时间,从周一到周日,虽然国法是双休,可有些学校却总是单休或半休,临近考试时干脆不休。寒暑假时也是家教、培训加习题。正如学生在作文中诉说的:“作文不做怎么办?我写什么?我没下过乡,没有进过山,没有时间上街,没有时间听广播、看电视,更不必说上网,甚至连和父母在一起说一会话的时间都没有,我写什么!”这种枯燥的生活麻木了学生的感情,泯灭了学生的生活激情,养成了学生漠视生活的不良心理。没有了真实生活,写作的源头都枯竭了,留给学生的作文就只有拼凑和抄了。当然无可否认,中学生作文里还是有一些充满灵性、充满真情、甚至才气之文的,不过那几乎是清一色的怀旧、别离、诉说委屈,表达对教育现状、学校封闭管理的不满之作。只看文题就可以了:《妈妈让我多睡一会儿》、《把窗儿打开》、《让风吹进来》、《我的往日多美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无奈。
  2.被动的阅读。阅读似乎可以说是学生写作另一条源头,有人撰文堂堂正正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实际上缺少生活的中学生也只能举起广泛阅读这面旗帜来强化写作。然而,中学生的阅读实情又如何呢?李明高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表的文章直击要害:“由于教师的越俎代庖,致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主动阅读、自主鉴赏的权利,交出了自己的思考权和怀疑权,顺从定论,重复着‘真理’的声音,他们的阅读方式就是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齐步走’,他们的阅读任务就是在老师的‘遥控’下定‘教’的任务”。另外,被动的阅读还表现在阅读的单一和封闭性上。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读也只读教科书、参考书,课外书几乎没有读。很多学校有图书室且藏书不少,可学生借书寥寥无几。学生不读书或学生没有时间读书的现状相当严重,学生阅读中的主体意识丢失程度可想而知。生活源头的枯竭,阅读源流的萎缩,主动的、积极进取的意识已经缺失,又如何要求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机与灵性,充满思辨与才情呢?
  3.盲目的接受。写作教学中主体的缺失还表现在师生的盲目接受上面。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是教师、教材、学生。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顾实际接受一些教条的东西,跟中考风,跟模式风,强行引进嫁接,无视具体环境的差异,不管学生的实际,造成了主体丧失,丢却“自我”的可悲局面。学生呢,由于在观察生活、进行阅读的实际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即使在写作中萌发了星星点点的自主火花、创新火花,也不能成燎原之势,只能迫于考试的压力沿袭旧例,跟着教师的身后机械地模仿,重复地训练,最后写出一些空洞无物的、人云亦云的文章。连许多杂志上都发表了许多应对考场作文技巧的文章。
  二、探寻写作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的思想给当前作文教学送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激励着我们不断探寻写作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召唤作文课的精彩。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习作准备:参与生活,学好思考。
  叶圣陶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他们在校时间长,很少和社会接触,阅历不丰,见识不高,语言贫乏。所以,指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拓宽知识积累,是增强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生活的同时,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波动,用心去体验生活。学生增长的“见识”恰恰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了文章品味的高低。
  (二)命题原则:新颖多样,减少束缚。
  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话题作文,都本着“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原则,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抒发真情实感,打破过去单一机械的状态,使之生动活泼,给学生一个宽广的思维想象空间,便于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思想实际。这样,学生作文思维的天空就不再受约束限制,他们将张开翅膀,在创造性作文的万里晴空自由翱翔,从而改变以往作文“千人一面”之弊,写出生动精彩、个性鲜明的好文章。
  (三)课型模式:课内精讲,先放后收。
  上作文指导课,要避免多讲、滥讲。老师讲得过多,学生常被一大堆“写作方法”的术语搞昏了头,反而丧失了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如果每篇作文皆让学生当堂完成,那么不符合文章生成的自然规律。应当打破惯用的模式,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思维与写作环境,尽情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当然,不定期进行“考前练兵”式的当堂作文也是非常必要的,先放后收,定会“水到渠成”。
  (四)评改方略:互批互改,师生共评。
  目前,许多教师都充当作文批改的“主角”,而客观上又常常从事这越俎代庖的低效劳动。学生一般只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的批改似乎较“冷漠”。实验证明,大部分学生对同学的批语关注程度远远超过老师的评语,而且学生批改作文比老师更认真仔细。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为教师范改、学生互改和师生共评相结合。学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评价导向:激励为主,真情至上。
  作文评价的导向应贯彻以激励为主的原则,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持续和巩固,并获得写作的成就感,具体方法为:
  1.提高分数。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不能以十全十美、面面俱到的标准,不以苛刻的眼光对待学生习作中的弊端,只要达到目标,就应捕捉闪光点给以较高的分数;
  2.开辟“优秀作文园地”。学生的作品经常得到展示,其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3.经常举行作文比赛。设立较多的奖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写作的热情;
  4.创造展示写作成果的机会。向各类报刊推荐佳作,激起学生的发表欲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深入探寻作文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极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找回作文课应有的精彩。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23700)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把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组织课堂教学,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初中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关于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问题,在教育领域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探讨,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能够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贯穿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这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
十几年前初登三尺讲台,时常慨叹做一名好语文老师竟是如此艰难。如今,经过教坛的风雨洗礼,在艰难中前行的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书香为伴,童心为友,我着实三生有幸;培育桃李,播种智慧,我悟得三“生”法宝,有幸通向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一、生趣盎然,激活课堂  漂亮的脸庞令人心动,生动可爱的表情、别有味道的举手投足令人难忘。精致的五官只是静止的美丽道具,明澈的眼眸、流转的眼波、灿烂的笑容却有
语言是文章的物质外壳,优美的语言可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引人入胜,使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既要辞藻美,又要内涵美。没有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是很难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华丽的篇章的确很吸引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自己的语言更亮丽一些呢?    一、善用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句节奏和谐,句式连用,能拓宽文章的力度,增强语句的表现力,特别是文章的开头,一个排比句引人入胜,紧
滕月梅老师在《课堂交流要远离表面的热闹》一文提出:“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了解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碰撞、启发和取长补短”,这话非常有道理。课堂交流至少要产生三种教学效果,才是切乎实际的交流。  一、交流要显示出教师的积极引导效果  课堂交流作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手段,之所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就是因为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能“触及
樱桃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是樱桃重要害虫,以幼虫取食叶片危害。该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成虫于6月出土,飞到树上交配产卵,成虫产卵时先用锯状产卵器刻破叶表皮,卵多
1959年的今天,《山东海洋学院学报》正式创刊。到如今学报已走过了整整50年的历程。值此50周年刊庆之际,我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校学报工作的各级领导、广大读者、作
试验结果表明,斑叶堇菜返青时间最早,绿期时间最长,达到264 d,园林应用评价达到Ⅰ级标准;匍枝委陵菜3~5月生长迅速、植株低矮、园林应用评价达到Ⅱ级标准。综合来看,斑叶堇菜
体验式阅读教学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美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阅读教学的“主体性”与“互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验式阅读教学变教师枯燥的文本分析为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注重学生在自主式阅读中的体验与品味。  一 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独特性  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生阅读体验的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