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域下话语得体性探析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具有维持或改变人际关系的功能,语言得体无疑会有助于建构有效的人际关系。本文从顺应论视角下探析语用得体的重要性,深入解读人际交往中语用得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恰当的语用策略,实现高效运转的社交语用目的。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得体;语用距离
  【作者简介】王晓玲,山东师范大学。
  一、前言
  语言是打开人们交往之路的窗口,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言不得体造成语用失误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不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语用距离指的是交际双方在具体的交流语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疏密程度。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下探讨交际、话语和语用距离间的相互顺应, 并深入探析其影响因素和语用策略,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顺应论的理论框架
  Verschuere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交际者进行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过程。语言具备的三种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使得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语言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做出的, 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 而顺应性则指“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变通, 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语言顺应论涉及四个研究角度: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语境关联成分包括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结构对象指语言结构层面上的顺应。动态性体现了顺应过程的动态性,涉及时间、语境与语言结构的动态性。意识突显性就是语言使用中的元语用意识。
  三、人际关系、话语与语用距离间的相互顺应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所形成的关系, 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交际主体之间心理感知的疏密程度则反映了交往的密切程度。
  人际关系具有稳定性,语用距离则不断变化。王建华将语用距离分为初始语用距离和交际语用距离(王建华 2001: 26 -27)。初始语用距离是交际主体进行交往前对彼此作出的假定的语用距离, 而交际语用距离则是说话人在交往过程中依据对方的话语断定的语用距离。从初始语用距离到交际语用距离的变化则反映出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变化。人际关系与语用距离是相互顺应的。例如:
  Father: 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Mother: Okay, but I veto C -H -O -C -O -L -A -T -E.
  这是父母之间在孩子面前的一个对话。妈妈担心吃巧克力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对顺应的结构对象做了语言选择。首先她使用了孩子无法理解的陌生词语“veto”, 其次她运用拼读字母法代替单词的完整发音,从而实现让孩子无法理解的话语目的。此处采用的语用策略维护了交际主体的面子,顺应了交际主体对面子、禮貌等因素的需要,从而维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话语得体中语境顺应的动态性
  当今宽泛的社会环境下,话语得体被视为一种必不可缺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交际主体对变化着的语境不断做出动态选择。例如:
  A:大家都吃饱了吗?
  B:很饱了。
  以上对话是中国人结束用餐时发生的典型对话。中国文化与古代的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见面的时候会将“吃了吗”作为自己的问候语。说话者在结束用餐前问客人“大家都吃饱了吗”自然也是中国文化在餐桌礼仪上的反映。显而易见,此处交际者的话语动机并非可以理解为字面意思,而是旨在问客人对用餐是否满意. 若是简单翻译成“Are you full”无法传达出发话者真正的交际意图, 若译为“Did you enjoy your dinner ?”则满足交际主体间表达和理解话语的确切含义,实现了跨文化间的有效交流。然而如果此时的交际主体是儿童, 译为前者则不失为顺应语境的得体话语。
  五、结束语
  语用距离是影响人际交往时语用是否得体的重要因素。此外,话语内容、话语形式、交际效果和社会语境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跨文化间的人际交往更是如此,交际主体不同,选择不同的得体话语,顺应不同的交际距离,运用恰当的语用策略才能实现人际主体间的语言缓和与和谐。
  参考文献:
  [1]甘柏兹.话语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钱冠连.西方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J].外语学刊,2009 (4).
  [6]李瑞华.语用的最高原则——得体[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双语教学成为热点话题,社会对双语教师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虽然我国很多院校相继开设了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但是毕业生却难以快速胜任岗位,因此,为了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双语教学技能,院校要改进以及调整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培养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技能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教育领域以些许参考。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技能;培养策略  【作者简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英语学科作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其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注重积极学习他人先进的技术,而这一前提就是要具有较高的语言交流能力。因此高校作为人才的培育基地,要注重不断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及时缓解我国高校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开展演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所以本文就对高
【摘要】歌词的翻译往往伴随着与诗歌作比较,因为歌词在形式与翻译技巧上与诗歌的翻译技巧可以互相借鉴。因此,在讨论歌词的翻译的同时,也应在充分理解其内容和音乐性的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与诗歌相关或相似的因素进行斟酌,本文主要是从模因理论出发,通过以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理论为指导,将经典英文歌的歌词进行举例论述,从不同模因理论的阶段对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进行了讨论,力求在歌词翻译中能够完美地将歌词翻译中的诗性
【摘要】根据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所有的翻译行为都带有目的性,是为了改变现行事物的某种状态。结合撒林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儿童绘本属于视听性文本,图画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为儿童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了阅读兴趣。本文以阿甲翻译的李欧·李奥尼的《田鼠阿佛》为例,探索绘本汉译是在目的驱动下以儿童为主导的翻译行为、既忠实原著又忠实目标语文化及目标读者的翻译行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翻译行为。  【关键词】儿童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加强学生语感,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和尝试的问题。在小学英语教育中,学生年纪较小,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对英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英语课程有恐惧抗拒心理等都是如今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英语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正式被引入英语教学实践当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探讨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摘要】进行九年制学校英语衔接阶段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该文分析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差异和问题,描述了笔者衔接阶段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衔接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九年制;衔接;研究  【作者简介】晋永龙,安徽省芜湖市育才学校。  九年制学校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差异和问题;为解决中小学英语衔接阶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中小学英语老师需要进行英语衔接教学的研究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位置,在新课标中,对词汇教学也突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尝试情景教学法。本文分析了英语词汇教学情境创设低效现象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建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孙玉亚,广陈中学。  英语的学习始于词汇,词汇是的英语教学基本的要素。如果没有词汇,也就无法表达出相应的事物。在这个角度来看,词汇的学习比语法更重要。
【摘要】当前,由于语言环境缺失、学生自信心不足、知识积累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低下。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之下,小学英语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语言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交际;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陈静,贵州省金沙县第二小学。  口语交际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在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口语水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如何做好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也受到了英语教育者的关注。在我看来,以素质化教学理念为导向,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到中学生英语课堂中可优化初中生的认知架构,激发其潜在的学习欲望。鉴于此,本文就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详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李想,宁波大学科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的快速发展,SPOC模式被应用于多种学科中。MOOC缺乏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及私人化的反馈,并且只有小部分人能最终完成课程。相对而言,SPOC模式却能很好的避免这些缺点。本文将SPOC和高职英语特点联系在一起,思考高职英语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SPOC;高职英语  【作者简介】徐丹,吴燕春,汤景坡,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一、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