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纳新、融合、接轨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71518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国家教育政策、中高考改革、国家质量监测以及统编教材使用等外在和内在因素合力影响,2019年广东省卷、广州市卷和深圳市卷三套中考命题都不约而同呈现“守正创新”的积极应对考试变革的可喜态势。
  相比而言,担负80万考生升学重任的广东省卷更具引领性和责任性,承传地域文化特质和创新因子的广州市卷更具务实性和前卫性,而受制于试卷结构模块局限与学科改革空前备受关注的深圳市卷,则具局限性和挑战性。但是,细审今年的深圳市卷,在面对诸多局限性和挑战性的困难面前,命题者们仍然秉持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变革的初心,使得命题呈现了诸多新的“生长点”。
  守正——牢固守护“以生为本”的命题底线。守正,体现在“两不变”“一加强”。“两不变”指考纲没变、结构没变;“一加强”,是指关注“生本”的人文意图又有明显加强和突出意味。后者主要体现:如文言文阅读第9小题避开章法考查,转而从内容考查的角度,考查“学习中遇到的相似困难”和“如何解决”,直击“生长中的自我面对”;又如实用文考查《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暂时避开人文与科学契合的考查,转而直击“生命形式的多样存在”;再如文学作品阅读中避开以往意义上的关联性拓展,转而同2017年中考一样,考查关联性语言实际运用,直击“生活里的语文运用”。此外包括选择题第2小题A项对生长的关注,作文将三者的融合等等,综合看,都带有强化和突出“生本”的意味。当然,这种多方位关注也有可能相对削弱对“文本”等学科本位的关注。
  纳新——试图于固化的结构模块内寻求突破。每一次中考命题对命题者而言,都将是一场深圳中考寻求突破的尝试,但是受固化结构模块的制约,这种尝试是具挑战性的。尽管如此,仍然有值得勾画的纳新亮色。纳新之一:第6小题古诗文默写首次以“城名”为主题的“主题性默写”考查,加强学生的归纳性识记,是全新的考查方式;纳新之二:第16小题文学作品阅读中设置对“旧杂志记”相关内容的赏析,是指向对文本深度审美阅读的考查,这种考查既是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也是回应考纲;纳新之三:第18小题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留言条”,意在将“语言实际运用”落到实处,同时也在寻求考查维度和考查形式的突破,本质也在回归“语用”和“语本”;纳新之四:深度阅读、整本书阅读和大小写作考查的新导向——爱阅读、多阅读、会阅读和多写作、会写作、爱写作者得天下。当然思维素养的考查力度和丰富性仍受局限。
  融合——言语材料等要素多元整合成为亮点。相对于上面谈到结构的难以突破和考查形式创新所面临的挑战性,内容上的改变空间要大的多,而今年这一点尤其突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言语材料等要素选取的多元性和考查中内容形式上的局部整合。今年的言语材料空前多元化,涉及传统文化、城市地域文化、革命文化、国家政策、时代特色、环境保护、科学与人文、生命认知等8大项至少20小项。而城市灯光秀、航空航天、科幻创作、课业负担、港珠澳大桥、自主学习与主题学习、伟人评价、时代精英、簕杜鹃等要素材料前所未有共现于一张6页卷面,体现了命题组的匠心与付出。同时,这些言语材料等要素间的整合也堪为亮色,合力呈现着试卷的“生长点”。当然,从增减的辨证角度看,由于新纳言语材料等要素的巨量纳入和要素间的整合,势必会相对削弱考卷对学科本位的捍守。
  接轨——关注新教材和新中考体现积极倾向。2019年的深圳中考语文命题由于正处于新中考改革的前沿,所以命题时已难以回避,因此卷面呈现多种“接轨”倾向。具體为:一、对考纲的深度执行,如留言条的语用考查、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二、同核心素养的高位接应,如审美赏析、深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三、与国测和新中考的有机衔接,如古诗文默写的主题式考查、排序题材料与非连续性文本考查材料的关联;四、与新教材相关内容与理念的呼应,如选择题第5小题新增篇目的植入、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考查;五、对国家层面育人导向的响应,如整套试卷中多处呈现对个体生命认知的关注,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主题教育、时代精英等相关内容的考查,都体现了一定的关注,展现了学科的社会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感。这些“接轨”对于当前中考语文改革而言,都是积极的,也是必要的。当然,一些“接轨”还略显生硬,如部分题点和题干的设计略显粗糙。
  以上是对2019年深圳中考语文试题新增“生长点”的粗浅分析,当然,作为高压力下的产物,题无完题,总体观察2019年深圳中考语文命题,有理由相信,命题者们是怀着最大的责任心和追求完美的质量心来参与命题的。
  “增益之道,与时偕行”,时下,中高考命题改革已经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样改和如何突破的问题,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为丰富学生在疫情防控时期的居家学习生活,为一线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提供课程资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深圳宝安初中语文教研员倪岗老师,充分发挥团队在整本书阅读领域的教研优势,组织区内骨干教师策划并制作了一系列整本书阅读指导微课,并于2月3日起在“宝安初语”公众号上面向公众免费推送,目前已发布微课20多节。凭借精心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宝安区整本书阅读指导微课已成为全国多地空中课堂的教学资源,受到各
一  15岁那年,我在学校里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我没有要好的同学,更没有知心朋友。其他同学去哪都喜欢呼朋引伴,成群结队,而我总是孤零零一个人。  我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习惯了在班上当“隐形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我独自快乐或忧伤。我喜欢默然地看着绿荫掩映的校园,喜欢站在五楼的走廊,迎风远眺,任扑面而来的凉风吹起我的发梢。我会闭上眼,用心聆听和感受,那一刻的惬意足已让我忘记所遭遇的烦恼和漠视。  
被称为“柳絮才”的谢道韫与王凝之成婚后,先后生下了4子1女。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后来又成为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生活还算如意。然而世事弄人,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盛衰息息相关,谢道韫也不例外。  当时,东晋王朝气数将尽,叛乱频起。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孙恩发动叛乱,率领五斗米教的信众从海上登陆,进兵会稽。形势相当紧张,属下
“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何时?龙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些问题可以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共同策划完成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找到答案。2018年1月1日开始,该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据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每集由一件国宝 “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展现中华文化之美。  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但只有慧眼才能看见它的心。此刻,它被安
4月25日,“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题网络教研活动在珠海五中举行,我有幸上了一堂课——《孔乙己》。通过备课、上课以及聆听“圆桌论坛”专家的评课,我深受启发,本文将从备课和上课过程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备课:拟定基于阅读体验的教学设计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于我而言,越是经典,备课越是艰难,生怕自己的解读有误,亵渎了经典。这篇小说主题意蕴丰富,
真题再现  从小到大,你可能有过许多邻居、同桌,还有旅途中的同行者……你对他(她)印象如何?你与他(她)之间,是否产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  请以“心目中的他(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审题指津  这道命题作文的审题難度不大。关键词是“心目中”,特别注意这“心目”应该是“我的”。可以是他人留给“我”的印象,也可以是“我”期待的形象。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打开思路巧选
在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曹操掌权那会儿,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号称“建安七子”。其中一位,叫王粲。另外则有孔融、陈琳、徐幹、阮瑀、应玚、刘祯。建安二十二年的春天,王粲去世了。按照习惯,一个人去世了以后,总要有一个悼念的仪式,要有一个葬礼。王粲的葬礼,曹丕参加了。当然,这个时候的曹丕還不是太子。曹丕是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成为魏太子的。但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春天,他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官居“五官中郎将”,而且
分享会现场活动背景  学生进入初三,学习压力增大。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班级组织了3次拓展活动。“极限挑战”是我们组织的第二个拓展活动,本文是关于这次活动分享会的记录和反思。在“认识自我”“自我设计”项目中,学生写下了新学期目标,但在他们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培养一些优秀品质,如合作意识、坚持、拼搏等。因此,我们设计了“极限挑战”活动项目——“死亡爬行”。  首先,“死
一、教学背景  (一)本课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根据国內外青春期性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初中学段的内容之一包括人际交往中自尊与互相尊重的内涵与方法,以及性、爱与婚姻彼此间的关系,友谊与爱情的涵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文的传主居里夫人有一定了解,知道传主的主要科学成就和人格品质,所以学习起来有一种心理上的亲切感。另外,八年级学生已经阅读过较多写人记事的散文,具备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基础知识与基
我的爷爷一生热衷于学术研究,一生都努力为理想而奋斗。一路走来,是一段艰辛而多彩的人生。  1940年,他生于乡下。童年的时光也是在村附近的一所小学度过的。为了摆脱世代务农的生活,年少的他就非常努力地学习。因此他顺利考上了县内的中学,离他的理想更进一步。但当时爷爷家境贫寒,虽然有机会探索农田以外的世界,家中却难以支付学费。太祖父极为无奈,只能挨家挨户地借钱。可是,当时农民的贫苦是极为普遍的,仅有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