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美丽的颜色》语文渗透课说课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教学建议


  适用对象:初二年级、男女混合班、普通在校学生(35人左右)。

八、教学过程


  (一)步骤
  1.导入:根据所给关键词,展示预习了解到的居里夫人,如根据“诺贝尔奖得主”,请同学们介绍居里夫人的得奖经历;根据“化学家”,请同学们讲述居里夫人发现的“钋”和“镭”元素;根据“孀妻”,请同学们分享居里夫人和居里先生的故事,进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2.教学活动:(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划分段落层次,分享各自概括出来的层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玛丽(即后来的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及她的快乐;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24自然段):通过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实验过程,展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执着探究的实验精神;第三部分(第25自然段):突出“镭”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关注事件中所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如:“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段文字,不仅表明了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而且说明了她工作任务繁重且劳累,这是她坚韧的科学精神的表现。此处可以利用解释“男子的职务”即男子繁重的体力劳动,来向同学们渗透性别内容特点与异性间合作:居里夫人作为女性的韧性和为实现目标的坚强;而居里先生的室内实验,体现他所具有的执着、细心与坚持的品质。这就是男性和女性的多重性别色彩,也是异性合作展现出美丽的颜色的基础。同时这里的分工合作精神也值得探究,“独木不成林”,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也需要有分工、有合作,这里的分工与我们预测的不同,女人做了“男子的职务”,通过此处的思考,消除学生有关不同性别的传统刻板印象,某一种特质并不是以性别作为区分的,扭转女性只有柔弱、男性只能刚强的社会刻板印象,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立、自强。   再如:“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这段文字表明居里夫婦长时间地进行着艰难的工作,但是依旧热情满满,彼此激励,彼此依赖。从作者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对科学家夫妇所面临的科研环境是极其恶劣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叫苦不迭,反而因为热爱,赋予了这种生活不同的意义,这就好像是他们的使命一般,他们的合作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美丽的颜色”也多了一层两性理想、意志和智慧融合的升华的指向。
  在此处简单向学生介绍居里夫妇从相知到相爱的过程,引出对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异性之间互相吸引并丰富和提升异性交往内容,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交往的思考。同时,这段文字也表明了分工合作、乐观积极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看出从恋人到夫妻之间的一种相互扶持、彼此理解的和谐关系。此外,从文中其他部分概括出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等科学精神,就比较显而易见了。
  (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并思考:本文只是客观记述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吗?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其实本文不仅仅是客观地记录镭的发现过程。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她写居里夫人,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写自己的母亲。这就使得文章的字里行间除了蕴含着崇拜、敬仰的感情之外,还有一份浓浓的爱意和柔情。
  比如,她对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细节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描绘,使得描绘的场景更加真切动人。在描述棚屋的简陋、条件的恶劣时,作者用一种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写下雨“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写“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也令人感受到夫妇俩在研究工作中的相互支持,精神上的愉悦超越了客观条件的艰辛;“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一句,尽显敬仰、爱戴之情,也隐含着女儿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贴;在写对镭的期盼时,作者描述居里夫人此时的神情,“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写到居里夫妇的散步,就像慢镜头般渐渐拉长……这些细节中流露出温柔的爱意,也只有在关系极为密切的人的笔端方能自然表现出来。
  3.分享提高:请同学们阅读另一位科学家——屠呦呦的拓展材料并标划人物及对应事件,感受屠呦呦夫妇相处的特点并分享自己的看法。结合文本,通过对比,感受屠呦呦在一次次失败之后仍旧执着钻研的科学精神;根据她的丈夫李廷钊为了支持妻子的科学研究,主动承担起家庭的事务等细节,了解家庭责任分工以及在两性相处中优势互补和在困难中彼此理解、激励、扶持。明确屠呦呦夫妇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关系,消除学生对“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模式的固化和偏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伴侣对科学家的科学事业的支持和付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利用这些正面的例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异性情感发展方向。
  (二)小结
  1.教师总结教学要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艾芙·居里笔下的居里夫妇醉心研究,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懈努力,最终发现的拥有美丽颜色的镭元素的经历,也更加清楚传记的特点。同时我们也为居里夫人坚持不懈、积极乐观、分工合作、持之以恒等科学精神所感动。另外,居里夫妇的日常交往也给我们一些启发。在异性交往当中,我们了解了共同的理想追求是异性交往开始和持续的动力,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交往内容往往决定交往的结果——把学习和研究作为交往内容,既有益于提升自己,又能够获得他人的肯定。同时消除了一些两性方面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坚韧的一面、男性细致耐心的一面。还对异性交往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懂得了在异性交往中取长补短,彼此理解,彼此支持的重要性。
  2.通过完成活动,检验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情况。
  3.学生谈收获。
  (三)当堂评价
  根据同学们对自己课堂收获的分享作出评价。
  (四)课后延伸
  1.从中任选3篇文章,边读边做批注,完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读书笔记,谈谈你眼中的科学精神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2.观察父母的相处模式,谈谈你的看法。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学习传记文体本身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征,更重要的是借助传记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深刻把握科学精神的内涵,同时利用科学伉俪间的相处过程,渗透性教育当中的异性交往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学会彼此尊重,互相扶持。
  课程开始前我们进行了一次前测,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异性交往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异性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大家在异性交往中有哪些期待和存在的困惑,但是因为经验不足等原因,问卷设计比较粗糙,针对性不强,在本课的设计上作用不够明显,这是值得关注的部分。另外,由于课时比较紧张,重点应放在分析课文,感悟人物精神,可以适当缩短课外拓展材料的篇幅,提取重点信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编辑 鲍琦)
其他文献
秋天,只属于北方。  北方的秋天里,我愿做天空上的一朵云。  我先前还只是一片晨雾,在河边的芦苇荡里徘徊,与密集的苇叶纠缠在一起,太阳从山梁上一跃而出,苇荡呼啦一下透出耀眼的金黄颜色,河面一下子灿灿生金,挺拔的芦苇眼花缭乱,芦花荡漾起来,我随风蹿出苇荡,从水面上飘远了。  或许,我还是一条细流,从蜿蜒的山谷走来。不再像夏天那样欢闹游走,我变成一个犯了错的孩子,我的喉咙喑哑,脸庞清瘦,几片红叶,故意
“你们的董哥真是个奇迹!”隔壁班的同学经常一脸羡慕地对我说。  嗯!他的確是个“奇迹”。  某天,董哥一脸贼笑地走进教室,笑得我冷汗涔涔。“你们董哥真是个奇迹!”董哥笑得有点贱,看着一脸茫然的我们,笑得更放肆了,“我刚买了一个剪发器,想试用一下,你们谁想试试?”“不想!”全班异口同声说道。“你看,你们头发这么长,我帮你们剪剪,还是免费的,多好,”董哥露出那“人畜无害”的笑容,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我们,
为丰富学生在疫情防控时期的居家学习生活,为一线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提供课程资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深圳宝安初中语文教研员倪岗老师,充分发挥团队在整本书阅读领域的教研优势,组织区内骨干教师策划并制作了一系列整本书阅读指导微课,并于2月3日起在“宝安初语”公众号上面向公众免费推送,目前已发布微课20多节。凭借精心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宝安区整本书阅读指导微课已成为全国多地空中课堂的教学资源,受到各
一  15岁那年,我在学校里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我没有要好的同学,更没有知心朋友。其他同学去哪都喜欢呼朋引伴,成群结队,而我总是孤零零一个人。  我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习惯了在班上当“隐形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我独自快乐或忧伤。我喜欢默然地看着绿荫掩映的校园,喜欢站在五楼的走廊,迎风远眺,任扑面而来的凉风吹起我的发梢。我会闭上眼,用心聆听和感受,那一刻的惬意足已让我忘记所遭遇的烦恼和漠视。  
被称为“柳絮才”的谢道韫与王凝之成婚后,先后生下了4子1女。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后来又成为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生活还算如意。然而世事弄人,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盛衰息息相关,谢道韫也不例外。  当时,东晋王朝气数将尽,叛乱频起。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孙恩发动叛乱,率领五斗米教的信众从海上登陆,进兵会稽。形势相当紧张,属下
“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何时?龙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些问题可以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共同策划完成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找到答案。2018年1月1日开始,该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据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每集由一件国宝 “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展现中华文化之美。  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但只有慧眼才能看见它的心。此刻,它被安
4月25日,“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题网络教研活动在珠海五中举行,我有幸上了一堂课——《孔乙己》。通过备课、上课以及聆听“圆桌论坛”专家的评课,我深受启发,本文将从备课和上课过程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备课:拟定基于阅读体验的教学设计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于我而言,越是经典,备课越是艰难,生怕自己的解读有误,亵渎了经典。这篇小说主题意蕴丰富,
真题再现  从小到大,你可能有过许多邻居、同桌,还有旅途中的同行者……你对他(她)印象如何?你与他(她)之间,是否产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  请以“心目中的他(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审题指津  这道命题作文的审题難度不大。关键词是“心目中”,特别注意这“心目”应该是“我的”。可以是他人留给“我”的印象,也可以是“我”期待的形象。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打开思路巧选
在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曹操掌权那会儿,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号称“建安七子”。其中一位,叫王粲。另外则有孔融、陈琳、徐幹、阮瑀、应玚、刘祯。建安二十二年的春天,王粲去世了。按照习惯,一个人去世了以后,总要有一个悼念的仪式,要有一个葬礼。王粲的葬礼,曹丕参加了。当然,这个时候的曹丕還不是太子。曹丕是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成为魏太子的。但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春天,他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官居“五官中郎将”,而且
分享会现场活动背景  学生进入初三,学习压力增大。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班级组织了3次拓展活动。“极限挑战”是我们组织的第二个拓展活动,本文是关于这次活动分享会的记录和反思。在“认识自我”“自我设计”项目中,学生写下了新学期目标,但在他们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培养一些优秀品质,如合作意识、坚持、拼搏等。因此,我们设计了“极限挑战”活动项目——“死亡爬行”。  首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