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用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情境创设,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中,用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的,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呈现的却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究其根源,是由“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运用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情境创设,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联系实际,应用乡土地理知识,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也可借助幻灯、录像及电脑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形象演示,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具体的地理场景中;还可以直接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如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就已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教师可借助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结合近年来的教学,我谈谈一些体会。
一、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体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存在,并激发挑战的欲望,这能够扩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到实践中去感受。因此,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地理现象,用于生活中。
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材一开始就讲述宇宙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球公转怎么会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是怎么产生的呢?教师简单地用多媒体放FLASH给学生看,解释说是由于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不同引起的,学生仍会糊里糊涂、不明就里。我就在课堂中设置了这一活动环节,班级分小组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导致了什么现象的产生?分别做好记录,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主动参与到其中,在我的引导下逐渐发现真相。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很快一个很难理解的问题就解决了。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学习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之一——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然而,要把具体的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名称落实到地图的相应位置(尤其是山脉,因为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其他地形区相嵌其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除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法外(如根据地形区所在经纬度位置、河流、省区,以及在全国的位置),我课前还准备了中国轮廓的空白图,学生每人一张,首先要求学生用10—15分钟时间认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及其走向填在空白图上相应的位置上,接着同桌之间调换本子互相评改,最后由四个组的组长统计结果,评出优胜组,并给予表扬。在地图上确定了山脉的位置,其他地形区的位置相对来说较容易。通过填图训练,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既落实了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又对地理事物(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在区域间的相对位置都有了深刻的记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这样学生就会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主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创造个性。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在问题情境中,问题为主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思维服务;情境为补充,为问题服务,它起着烘托情感、铺垫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问题情境不同于简单地发问,而是通过情境的烘托,使问题的提出能与学生的情感有效结合,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有效避免“卡壳”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可以利用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和谜语来设计问题情境。这样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印象,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为什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马前桃花马后雪”现象发生在哪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的是哪个地形区的景观?说明这个地形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这些诗歌谚语使学生回味无穷,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又如在学习长江的时候,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再顺着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雪山在哪里?指什么山脉?让学生在愉快的歌声中得到教益。在讲授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市区时,我们还可以出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让学生猜这是什么行政区的位置,通过猜谜学生就容易记住上海的位置——长江口。
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三、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来源于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学生的生活世界、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也是重要的地理課程资源,它们最容易给学生带来乐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学习我国交通运输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时,除按教材相应的内容组织教学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活入手。我市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型城市,近年来在交通运输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措施,给我市的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果你是市领导,还要如何发展我市的交通,如何规划,带来什么效益?学生生活在这里,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很熟悉,家乡的变化,进步让他来进行策划,一下子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为自己的家乡出谋划策。在活动中与自己生活的环境密切联系,学生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交通运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图”时,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实地勘察校园,以绘制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平面图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绘图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以现实生活为出入点,建构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地理课堂中,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给予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可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去感悟、去获取知识。同时,情境教学也体现出“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原则,把思考、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54.
[2]麻晓春.探究教学的思想与实践.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0.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中,用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的,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呈现的却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究其根源,是由“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运用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情境创设,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联系实际,应用乡土地理知识,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也可借助幻灯、录像及电脑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形象演示,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具体的地理场景中;还可以直接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如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就已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教师可借助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结合近年来的教学,我谈谈一些体会。
一、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体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存在,并激发挑战的欲望,这能够扩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到实践中去感受。因此,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地理现象,用于生活中。
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材一开始就讲述宇宙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球公转怎么会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是怎么产生的呢?教师简单地用多媒体放FLASH给学生看,解释说是由于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不同引起的,学生仍会糊里糊涂、不明就里。我就在课堂中设置了这一活动环节,班级分小组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导致了什么现象的产生?分别做好记录,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主动参与到其中,在我的引导下逐渐发现真相。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很快一个很难理解的问题就解决了。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学习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之一——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然而,要把具体的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名称落实到地图的相应位置(尤其是山脉,因为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其他地形区相嵌其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除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法外(如根据地形区所在经纬度位置、河流、省区,以及在全国的位置),我课前还准备了中国轮廓的空白图,学生每人一张,首先要求学生用10—15分钟时间认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及其走向填在空白图上相应的位置上,接着同桌之间调换本子互相评改,最后由四个组的组长统计结果,评出优胜组,并给予表扬。在地图上确定了山脉的位置,其他地形区的位置相对来说较容易。通过填图训练,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既落实了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又对地理事物(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在区域间的相对位置都有了深刻的记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这样学生就会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主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创造个性。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在问题情境中,问题为主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思维服务;情境为补充,为问题服务,它起着烘托情感、铺垫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问题情境不同于简单地发问,而是通过情境的烘托,使问题的提出能与学生的情感有效结合,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有效避免“卡壳”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可以利用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和谜语来设计问题情境。这样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印象,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为什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马前桃花马后雪”现象发生在哪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的是哪个地形区的景观?说明这个地形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这些诗歌谚语使学生回味无穷,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又如在学习长江的时候,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再顺着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雪山在哪里?指什么山脉?让学生在愉快的歌声中得到教益。在讲授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市区时,我们还可以出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让学生猜这是什么行政区的位置,通过猜谜学生就容易记住上海的位置——长江口。
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三、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来源于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学生的生活世界、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也是重要的地理課程资源,它们最容易给学生带来乐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学习我国交通运输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时,除按教材相应的内容组织教学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活入手。我市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型城市,近年来在交通运输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措施,给我市的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果你是市领导,还要如何发展我市的交通,如何规划,带来什么效益?学生生活在这里,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很熟悉,家乡的变化,进步让他来进行策划,一下子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为自己的家乡出谋划策。在活动中与自己生活的环境密切联系,学生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交通运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图”时,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实地勘察校园,以绘制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平面图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绘图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以现实生活为出入点,建构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地理课堂中,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给予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可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去感悟、去获取知识。同时,情境教学也体现出“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原则,把思考、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54.
[2]麻晓春.探究教学的思想与实践.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