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因素。本文就物理教学的语言修养,提出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修养要达到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物理 课堂教学 语言修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教材的内容按照学生实际认知情况重新加以组织改造,并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制约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教师表达清晰度显著相关。”“教师的讲解含糊不清则与学生学习成绩有负相关。”由此可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修养,是多么重要的一项工作。
语言是工具、是武器,教师用它来进行言语交际,进行师生思想交流。因此,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直接的、强有力的教育因素,也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研究讲课的语言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语言修养。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因素。物理教学的语言修养,要求达到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一、科学性
物理教师语言的科学性,是由物理理论的科学性所要求的,教师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物理知识的叙述应准确、规范,绝不允许把错误的东西教给学生。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说:“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高度成正比。”这里虽然只把“深度”说成了“高度”,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它们所表达的物理含义却迥然不同。
物理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科学语言。有时,教师对初中课本中的物理概念、规律的解释,虽然不够严格、完善,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若不与物理实质相悖,就应允许,也是必要的。在学生具备更丰富、更深入的知识后,教师就应采用更为精确的语言来表达,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到更高级的层次。如给“质量”这个物理概念下定义,初中教师说:“质量就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高中教师则说“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显然,后一个质量定义内涵更深刻。又如:在数学上看“1 1=2”这个数学等式完全成立,但这个式子在物理中就没有任何物理意义,因为物理结果都必须要有单位。再如:“1.0cm”与“1.00cm”这两个表示长度的结果,其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绝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一个“0”去掉。
二、思想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能让坏话、脏话和错话充斥课堂,应禁止一切精神污染,不允许毒害青少年学生纯洁的心灵。比如一位物理教师把正、负电荷的“异性相吸”比喻为男女同学相爱,以后就可能结合在一起。这种比喻很不恰当,将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
在物理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迷恋科学、热爱祖国、品德高尚、功勋卓著的优秀物理科学家。如我国宋代沈括,首先发现磁偏角,比西欧早400年;居里夫妇在对铀、钍等矿物的放射性进行研究时,于1898年发现了两种元素:钋和镭。并将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就是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古希腊阿基米德利用凹面镜聚光原理焚烧敌舰等。教师在課堂上恰当引用,中肯评述,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他们献身科学,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物理学中充满唯物辩证法。如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众多形式的运动,表明了物质的运动的多样性;电生磁、磁生电,表明了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引力和斥力、收缩和膨胀、吸收和发射、聚变和裂变,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最好证明。
三、逻辑性
物理学的逻辑性极强,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教材的内在规律,把握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由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导出结论时,必须引导学生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归纳出正确结论:“在闭合回路中穿过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会有感应电流。”教师应使学生顺着自己的讲解,一环扣一环,达到领会、掌握的境界。如果语无伦次,信口开河,就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但往往有的教师不注意从物理本质上做到讲解的逻辑性,因而常犯不分主次、不分因果、单纯数学化的错误。如从数学上看两个量A=B即B=A。但从物理教学对逻辑性的要求来说,却不允许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也不允许把“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说成“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四、启发性
虽然不少学生都知道,物理学是很重要、很有用的一门学科,但物理难学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时经常反映的一个问题。为此,不少教师伤透了脑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使他们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这就是所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启而得法”。如讲《滑轮》之前,教师提出:“你见过升旗吗?升旗的人站在地面上向下拉绳,旗就徐徐升起,你知道是靠什么把旗升上去的吗?”这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善于把讲述的内容根据教材之间的有机联系,一环扣一环地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由浅入深的激疑启发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在“浮力”一章教学时,学生们早已知道,水中的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是由于它受到浮力。对于水中的金属物体,大多数同学也会认为受到了浮力,但如果教师此时利用语言技能创设一下认识冲突:“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最后沉入海底,并没有浮起来,你们怎么能知道它也受到浮力呢?”则此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会由潜伏状态转变为积极状态,他们在自然界的奥秘面前会感到惊奇,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思索、探究一个个的“为什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里,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的主要是教师的语言生动、富于启发性。
五、趣味性
教师若能对物理知识烂熟于胸,讲课时又能做到谈吐自如,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就能使学生浮想联翩,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并建立起持久而牢固的学习愿望。如讲《圆周运动和转动》时,教师指出:这种运动是物体运动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假设没有转动,不止是社会倒退,世界也会变得死气沉沉;地球若不转动,就没有昼夜更替和四季循环,还要被太阳吸引过去烧成灰烬。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课题的新意,为上好这节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又如,在讲授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时,教师可以恰当引用确切的比喻,变抽象难记为通俗易懂。如在讲授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时,教师可用火车运行作比喻:发射天线比作始发站,高频电流比作火车,音频电流比作乘客,接受天线比作终点站。这个比喻,使学生对深奥的物理知识茅塞顿开,顺利突破难点。在课堂巩固环节,教师把本课的重点知识和关键内容,采用歌谣的语言形式出现,可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
参考文献:
[1]王兆鸿主编.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阎世铎,田世昆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廖伯琴主编.中外物理教育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广东省四会市华侨中学)
关键词:物理 课堂教学 语言修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教材的内容按照学生实际认知情况重新加以组织改造,并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制约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教师表达清晰度显著相关。”“教师的讲解含糊不清则与学生学习成绩有负相关。”由此可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修养,是多么重要的一项工作。
语言是工具、是武器,教师用它来进行言语交际,进行师生思想交流。因此,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直接的、强有力的教育因素,也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研究讲课的语言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语言修养。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因素。物理教学的语言修养,要求达到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一、科学性
物理教师语言的科学性,是由物理理论的科学性所要求的,教师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物理知识的叙述应准确、规范,绝不允许把错误的东西教给学生。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说:“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高度成正比。”这里虽然只把“深度”说成了“高度”,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它们所表达的物理含义却迥然不同。
物理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科学语言。有时,教师对初中课本中的物理概念、规律的解释,虽然不够严格、完善,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若不与物理实质相悖,就应允许,也是必要的。在学生具备更丰富、更深入的知识后,教师就应采用更为精确的语言来表达,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到更高级的层次。如给“质量”这个物理概念下定义,初中教师说:“质量就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高中教师则说“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显然,后一个质量定义内涵更深刻。又如:在数学上看“1 1=2”这个数学等式完全成立,但这个式子在物理中就没有任何物理意义,因为物理结果都必须要有单位。再如:“1.0cm”与“1.00cm”这两个表示长度的结果,其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绝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一个“0”去掉。
二、思想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能让坏话、脏话和错话充斥课堂,应禁止一切精神污染,不允许毒害青少年学生纯洁的心灵。比如一位物理教师把正、负电荷的“异性相吸”比喻为男女同学相爱,以后就可能结合在一起。这种比喻很不恰当,将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
在物理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迷恋科学、热爱祖国、品德高尚、功勋卓著的优秀物理科学家。如我国宋代沈括,首先发现磁偏角,比西欧早400年;居里夫妇在对铀、钍等矿物的放射性进行研究时,于1898年发现了两种元素:钋和镭。并将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就是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古希腊阿基米德利用凹面镜聚光原理焚烧敌舰等。教师在課堂上恰当引用,中肯评述,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他们献身科学,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物理学中充满唯物辩证法。如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众多形式的运动,表明了物质的运动的多样性;电生磁、磁生电,表明了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引力和斥力、收缩和膨胀、吸收和发射、聚变和裂变,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最好证明。
三、逻辑性
物理学的逻辑性极强,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教材的内在规律,把握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由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导出结论时,必须引导学生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归纳出正确结论:“在闭合回路中穿过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会有感应电流。”教师应使学生顺着自己的讲解,一环扣一环,达到领会、掌握的境界。如果语无伦次,信口开河,就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但往往有的教师不注意从物理本质上做到讲解的逻辑性,因而常犯不分主次、不分因果、单纯数学化的错误。如从数学上看两个量A=B即B=A。但从物理教学对逻辑性的要求来说,却不允许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也不允许把“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说成“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四、启发性
虽然不少学生都知道,物理学是很重要、很有用的一门学科,但物理难学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时经常反映的一个问题。为此,不少教师伤透了脑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使他们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这就是所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启而得法”。如讲《滑轮》之前,教师提出:“你见过升旗吗?升旗的人站在地面上向下拉绳,旗就徐徐升起,你知道是靠什么把旗升上去的吗?”这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善于把讲述的内容根据教材之间的有机联系,一环扣一环地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由浅入深的激疑启发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在“浮力”一章教学时,学生们早已知道,水中的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是由于它受到浮力。对于水中的金属物体,大多数同学也会认为受到了浮力,但如果教师此时利用语言技能创设一下认识冲突:“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最后沉入海底,并没有浮起来,你们怎么能知道它也受到浮力呢?”则此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会由潜伏状态转变为积极状态,他们在自然界的奥秘面前会感到惊奇,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思索、探究一个个的“为什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里,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的主要是教师的语言生动、富于启发性。
五、趣味性
教师若能对物理知识烂熟于胸,讲课时又能做到谈吐自如,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就能使学生浮想联翩,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并建立起持久而牢固的学习愿望。如讲《圆周运动和转动》时,教师指出:这种运动是物体运动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假设没有转动,不止是社会倒退,世界也会变得死气沉沉;地球若不转动,就没有昼夜更替和四季循环,还要被太阳吸引过去烧成灰烬。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课题的新意,为上好这节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又如,在讲授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时,教师可以恰当引用确切的比喻,变抽象难记为通俗易懂。如在讲授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时,教师可用火车运行作比喻:发射天线比作始发站,高频电流比作火车,音频电流比作乘客,接受天线比作终点站。这个比喻,使学生对深奥的物理知识茅塞顿开,顺利突破难点。在课堂巩固环节,教师把本课的重点知识和关键内容,采用歌谣的语言形式出现,可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
参考文献:
[1]王兆鸿主编.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阎世铎,田世昆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廖伯琴主编.中外物理教育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广东省四会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