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老师,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作为传授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师应如何做好学生的“指路灯”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忠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提高自己社会主义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水平,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技能,以自己的德、才、学、识去影响,感化每一位学生。也就是说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仆。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启发式教学
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一贯运用注入式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有绝对权威性。这种旧式教学,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学生变成了书呆子,思维不灵活、呆板、守旧、创新能力十分差。在21世纪的今天,改革旧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必然选择,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一方面要有足够能力的智力继续升高中学习;另一方面要在社会上参加劳动。因而更需要开拓好思维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为此,我在初中语言教学中较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发初中生的潜力。在我任教多年来,我深刻感到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要注意采用如下几种形式进行,方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关键词、句和重点段、章、节进行启发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章、节进行启发、引导,撞击学生的智慧火花,这对促使学生对初中语文课知识的深化,透切理解是具有莫大的裨益的。学生也常会在这种思维启发下,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初中语文课文中的关键词往往含义深刻,常有隐题旨之意,聚光凝神之能,起到揭示事物本质,制约全文各部分作用。一些重段、节变为题旨所在。教师若能在这些方面进行启发、开导,事实上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孔乙己》一文,文末有这么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中“大约”“的确”两个副词至关重要,前者表示推测,后者表示肯定,两个副词连用,不矛盾吗?这样学生会产生怀疑,很难把握课文意思,此时,教师若能抓住在两个副词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就能准确领会作者的用意何在。学生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当时那世态炎凉、人心冷漠的病态社会就有深刻的认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会有深入认识。这样,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既认识作者词、句、章、节的运用艺术,也领会了作者思想感情,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岳阳楼记》第五段是全文的核心,作者的豁达襟怀和政治抱负在此段得以体现,前文叙事、写景、抒情均为此段设立。教师在读完课文后,可以对作者段落安排进行开启,以发现作者的用意。在这样上下回旋、左右比较下,学生就能渐渐明白过来,较好地领会课文的内容。
二、在学生“愤”和“悱”时启发
要使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下收到有益提高,教师务必掌握启发的时机。如果学生对课文的段章句都十分模糊时,教师怎样启发,都无济于事。只有学生有点认识时,或差一点时,才可以进行有效启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或差一点时,是心求通而未得之间,“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悱”之境就是启发最好的时机。若在此时进行启发、引导,会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思维经常触类旁通,开拓视野,会使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性得到较大提高。
三、在学生思维模棱两可时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指向模糊,容易陷入误区。对一篇形散而神不散,会看不清用什么线索“一以贯之”,摸不着题旨,对两篇特色鲜明的同类作品,不能清晰地辨异求同。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授之以方法,引导他们清醒地进入材料,登堂入室,寻幽探胜。如我教《背影》一课时,学生一般都懂得文章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父亲的爱子之情,但对作者为什么专写背影,并以此为题目,就不是容易理解的。对这个问题,多指出“背影”是在浦口惜别这个特定环境中,父亲留给作者的最后印象它融进了父亲半生潦倒,饱经风霜的苦涩,透视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和爱子依然情深似海的主题,更好地展现父亲“背影”的高大形象和父子的深情。所以,作者选择这个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品味父亲那种无奈的淡淡哀愁和诚挚的爱子之情。经这一拨,学生就深刻领悟到作者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及写法上的精妙。这些启示,对学生日后作文审題、立意和如何深刻地展开情感表现作品艺术都会受到深深的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城西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启发式教学
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一贯运用注入式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有绝对权威性。这种旧式教学,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学生变成了书呆子,思维不灵活、呆板、守旧、创新能力十分差。在21世纪的今天,改革旧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必然选择,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一方面要有足够能力的智力继续升高中学习;另一方面要在社会上参加劳动。因而更需要开拓好思维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为此,我在初中语言教学中较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发初中生的潜力。在我任教多年来,我深刻感到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要注意采用如下几种形式进行,方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关键词、句和重点段、章、节进行启发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章、节进行启发、引导,撞击学生的智慧火花,这对促使学生对初中语文课知识的深化,透切理解是具有莫大的裨益的。学生也常会在这种思维启发下,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初中语文课文中的关键词往往含义深刻,常有隐题旨之意,聚光凝神之能,起到揭示事物本质,制约全文各部分作用。一些重段、节变为题旨所在。教师若能在这些方面进行启发、开导,事实上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孔乙己》一文,文末有这么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中“大约”“的确”两个副词至关重要,前者表示推测,后者表示肯定,两个副词连用,不矛盾吗?这样学生会产生怀疑,很难把握课文意思,此时,教师若能抓住在两个副词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就能准确领会作者的用意何在。学生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当时那世态炎凉、人心冷漠的病态社会就有深刻的认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会有深入认识。这样,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既认识作者词、句、章、节的运用艺术,也领会了作者思想感情,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岳阳楼记》第五段是全文的核心,作者的豁达襟怀和政治抱负在此段得以体现,前文叙事、写景、抒情均为此段设立。教师在读完课文后,可以对作者段落安排进行开启,以发现作者的用意。在这样上下回旋、左右比较下,学生就能渐渐明白过来,较好地领会课文的内容。
二、在学生“愤”和“悱”时启发
要使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下收到有益提高,教师务必掌握启发的时机。如果学生对课文的段章句都十分模糊时,教师怎样启发,都无济于事。只有学生有点认识时,或差一点时,才可以进行有效启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或差一点时,是心求通而未得之间,“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悱”之境就是启发最好的时机。若在此时进行启发、引导,会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思维经常触类旁通,开拓视野,会使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性得到较大提高。
三、在学生思维模棱两可时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指向模糊,容易陷入误区。对一篇形散而神不散,会看不清用什么线索“一以贯之”,摸不着题旨,对两篇特色鲜明的同类作品,不能清晰地辨异求同。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授之以方法,引导他们清醒地进入材料,登堂入室,寻幽探胜。如我教《背影》一课时,学生一般都懂得文章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父亲的爱子之情,但对作者为什么专写背影,并以此为题目,就不是容易理解的。对这个问题,多指出“背影”是在浦口惜别这个特定环境中,父亲留给作者的最后印象它融进了父亲半生潦倒,饱经风霜的苦涩,透视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和爱子依然情深似海的主题,更好地展现父亲“背影”的高大形象和父子的深情。所以,作者选择这个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品味父亲那种无奈的淡淡哀愁和诚挚的爱子之情。经这一拨,学生就深刻领悟到作者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及写法上的精妙。这些启示,对学生日后作文审題、立意和如何深刻地展开情感表现作品艺术都会受到深深的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城西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