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岂容“灯下黑”

来源 :领导之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xio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7年1月3日起,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部专题片继《永远在路上》之后再次引起了热播和热议,并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灯下黑”。
  “灯下黑”原指照明时由于被灯具自身遮挡,在灯下产生阴暗區域。由于这些区域离光源很近,被引申指人们对发生在身边很近事物和事件没有看见和察觉。2014年1月19日,中纪委发布通知要求,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切实解决“灯下黑”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灯下黑”怎么看?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提到“灯下黑”,都是专指纪检监察干部腐败。
  2015年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防止‘灯下黑’,严肃处理以案谋私、串通包庇、跑风漏气等突出问题,清理好门户,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纪检监察队伍到底应该怎么打造出一支“铁军”?习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各级党组织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新的形势任务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纪律约束提出了新要求。要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更好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严明各项纪律,严格管理监督。要教育引导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牢固树立忠诚于党、忠诚于纪检监察事业的政治信念,努力成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
  2016年1月1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大量案例表明,权力越大,越容易出现‘灯下黑’。强化党内监督,首先要把中央和国家机关管好。派驻机构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实行单独派驻和综合派驻相结合,实现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各派驻机构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明显增强。”
  为何把纪检干部腐败比作“灯下黑”?
  纪检干部肩负着监督执纪问责的重任,如果他们意志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用执纪监督权换取私利,把党和人民的嘱托完全被抛之脑后,监督的大门完全失守。躲在这些问题纪检干部身后的腐败分子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滥用权力,疯狂掠夺国家、集体和人民的财富。时间一长,这个地方或部门的党组织就会完全瘫痪,党员就会与群众离心离德,塌方式腐败不可避免。也就是说,在有纪检干部腐败的地方或部门,从严治党就不可能实现,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
  《论语·子路》中孔子曾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就引用古语“己不正,焉能正人?”来警示纪检干部,强调要心存敬畏和戒惧,增强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自古正邪不两立,如果作为纪检干部的自己不能正直正义,如何去“正”贪官?只有自身足够清廉,才能够震慑贪官、澄清寰宇,给我们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所以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一盏威力巨大的探照灯,要把所有有党员的地方照亮、照透。一切权力的滥用,都是在阴影中进行的,纪检干部也不例外。纪检干部应当是最忠诚的党的战士,必须更加透明,在拿着手电筒照人的同时,自己身后也不能有任何的黑影。
  以金道铭为例,这名山西省纪委原书记的盖子被揭开后,山西有多名纪检系统工作经历的官员被查。如山西省监察厅原副廳长谢克敏,山西省纪委原副书记杨森林,山西省阳泉市委原常委、纪委原书记王民,山西省纪委派驻山西省文化厅纪检组原副组长、监察室原主任尹晋光,以及曾任山西省纪委原副秘书长、监察综合室原主任的张秀萍等。原因就在于,金道铭是当时山西腐败的总“保护伞”,他不仅自身腐败,查案不力,保护了其他腐败官员,还导致山西纪检系统的政治生态遭受严重戕害,直接导致了山西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愈加严重。
  纪检干部“灯下黑”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曾任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后“空降”山西担任省纪委书记的黄晓薇同志指出,纪检监察机关不是天然的“避风港”“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也不具备天生的“免疫力”,金道铭主观上拒绝接受监督、客观上监督乏力,使得权力运行偏离了正确方向。
  阔步走向灯下不黑的时代
  对问题纪检干部都开刀了,还有什么不能查的人呢?那些幻想没人会查、没人敢查的人,真得掂量掂量了——灯下都不黑了,还能指望什么“保护伞”呢?当然,这部专题片并不是简单地要告诉我们谁又被查了,而是在宣示从严治党的同时,告诉我们,执纪审查权正切切实实被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一电筒将挺挺直直、毫无遮挡地照向前方。
  灯下不再黑,对每个人都是红利。普通民众不必为办什么事情都找人帮助、寻求保护。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看了这部专题片,任何人都应当明白一个道理:全面从严治党的“探照灯”容不下任何“灯下黑”。干净干事,清白做人,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责编 / 吴耀明)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延续以往外交传统同时又推陈出新、亮点纷呈的外交新格局;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设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外交节奏从“韬光养晦”走向“奋发有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新理念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工作方法,也是共产党人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同志到广州棠下农业合作社视察,勉励大家“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把生产搞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
[摘要]思想是引领大国复兴的必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尤为重视思想的重要性。结合中国发展现状,习近平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党中央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武器的产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基础,为促进中国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动力、基础和途径。深刻认识“四个全面
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既是自然规律在干部管理上的科学反映,也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必要步骤,更是各项事业承前启后的客观需要。从社会角色的角度看,对于新提拔领导干部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经历了一个由“民”到“官”的身份转变过程。然而,这一角色的转变并非是一个不需主观努力与准备的顺遂过程,组织程序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新提拔领导干部心理准备的到位。因此,新提拔领导干部必须以提拔任用为契机,全面考量自身条件,严格对标
近日,笔者在基层调研走访时了解到,一些村组干部作风粗暴、蛮横无理,群众反映强烈。有的村干部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不上心,面对群众的指责,还叫嚣“有本事就去告”;有的村委会随便订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要求群众这样不能、那样不许,而村组干部却照样“违规”;有的村组干部以“罚款”代替村民自治,子女不孝顺罚款,违规办宴席罚款,没有将生活垃圾集中倾倒罚款;有的村干部成天吃吃喝喝、酒气熏天,聚众赌博、嗜赌成
[摘 要] 小农最核心的特征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小;二是主要从事产业以农业为主;三是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而小农的其他特征则与小农的外部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小农与外部发展环境互动的结果,形成了历史上不同的小农形态,从而有古典小农、宗法小农、商品小农和现代小农等形态。小农最核心的意识主要有:勤劳性、自私性、局部性、短期性、依附性、面子性、保守性、血缘性、淳朴性等。在小农的核心意识之外,不
谢觉哉(1884~1971),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省宁乡县肖家湾人。青年时期,考取过秀才,教过私塾,学过中医。1921年加入新民学会,1935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从事报刊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高度重视与坚定决心。在剖析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原因时,特别指出了家风问题,习总书记引用了这样一句古训“莫用三爷,废职亡家”为佐证。“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语出于清代名幕、良吏汪辉祖编撰的《学治臆说》一书,原文如下:  “谚云:莫用三爷,废职亡家。盖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也。之
“身边人”贪腐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而且易发、频发、多发。不少案例都反映出落马的领导干部不是把“身边人”拉下水,就是被“身边人”拖下水,往往形成串案、窝案,造成恶劣影响。  从历史上看,由于官本位思想长期延续,血缘关系的泛化又衍生出如“裙带关系”“面子观念”等贪腐亚文化。从现实看,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各种思潮被引到官场文化中,如等价性、逐利性等观念,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说:“在经济现代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