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当中,图像是能够包含丰富内容的,在解物理题时,通过利用图像的方法,可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而且通过图像解物理题时能够将复杂的运算过程变得简单,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学会使用坐标图像法来解物理题,在实际解题过程当中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初中物理的解题技巧本文通过一些初中物理当中的实际例题,对图像法在中考物理试题当中的作用做了相应分析,希望能更好的促进初中生掌握并运用图像解题技巧。
关键词:物理;图像;试题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初中物理当中,要解决关于图像类的物理问题,首先需要的就是明白图像当中不同图形的意思,就拿坐标系图形而言,对图形当中的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的意思的理解是必须的,其次,需要认真观察图像,找到图像当中相关量的变化特征,用心思考图像当中的图形反映的是一个怎样的物理过程,以及各图像线型所对应的数学表达式等,最后,需要根据图像的特殊变化点等要素,找到与其对应的实际数学关系,以便构造等式或方程,从而对题目进行解答。
物理图像题在初中物理学当中被广泛使用。运动力学、热力学、电学等众多章节里都大量使用了图像解析法。图像解析法可以用来分析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被用来分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被用来分析电压、电流、电阻的伏安特性关系……正是因为图像在初中物理当中被广泛的运用,所以图像解析法成为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主要的解析方法。分析近些年来各地的中考物理试题,不难看出,图像解析法作用越来越大。运用了图像的物理试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的能力。下面通过一些实际的物理试题,对图像当中的坐标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学生学习物理期到启发的作用。
例1.图1当中是汽车打捞水下物体的示意图。将物体从水底拉到岸上的过程当中,汽车速度恒定,方向向右,忽略水对物体的阻力以及滑轮的摩擦,下列关于汽车功率P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当中正确的是( )。
解析:本题图像反映的是功率与时间的物理关系。根据功率的公式可知,当汽车速度恒定时,功率P随拉力F的增大而增大。在物体从水底被拉出的过程当中,拉力变化过程是从恒定到增大,再到恒定,所以功率P的变化对应变化就应该是D选项。
例2.如图3所示,a、b、c三条折线表示三种相同质量的固体,在初始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同时使用相同的加热工具对其进行加热使至沸腾,通过下图可以得出( )的结论。
A.比热最大的固体是c
B.熔化最快的是a
C.熔点最低的是c
D.属于晶体的是b
解析: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图像。图像反应的是温度与时间的关系,a、c两线都有一段恒温的过程,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猜测a、c所处的状态。结合实际的情况,可以知道a、c是晶体,从而知道b是非晶体,这样就让学生在本质上了解了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别,从而可以得出b没有熔点,并且还可以进一步为学生分析图像当中a、c的特性,由图像当中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学生能够知道c的熔点比a的熔点低,这样的分析之后还可以将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 引进到教学当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做题的原理,使学生对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印象更为深刻。
例3.如图4所示,将一圆柱体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金属块缓慢地浸入当水中(水足可以完全淹没金属块),在金属块接触容器底之前,下面所示的图中可以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金属块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h的关系的是()
解析:这个题目解析前,要先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要点。本题是通过阿基米德原理解题的典型实例。金属块未浸入水中再到其部分侵入水中,最后完全浸入到水中,其排开水的体积是先增大,后恒定不变即等于其体积的。由阿基米德原理,学生知道,F=ρgv排,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在V排保持不变后就会成为定值,这样一来,学生根据F=G金-F浮就能轻松的得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先变小,后不变的结论。这样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例4.如图5表示电阻值R不同的两个电阻的电流强度I随电压U的变化U-I图,从图中可得出( )
A.R2>R1
B.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在区域II
C.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在区域III
D.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在区域I
解析:这是典型的伏安特性曲线的题目,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此类题目,但是老师可以通过图像法将其原理教授给学生,可以做辅助线,让学生知道当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就小于通过电阻R2的电流。在通过学生都知道的公式: 进一步分析,当电压U一定的时,电流I与电阻R成反比,所以学生可以得出R1> R2结论,再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例6.某调研小组分别测出了甲、乙自行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做出了相应的s—t图,如图6(a)、(b)所示。
(1)观察4(a)图可知,甲车在作_______直线运动。
(2)观察4(b)图可知,在AB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m。
(3)观察4(a)、(b)图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_乙车的速度关系。
解析:在s—t图像的解析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将v=s/t及s=vt公式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图像传达给学生。学生理解公式及图像后就能得出甲、乙所做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能知道乙车所行使的路程为多少。并且也能在分析4(a)、(b)图后得出:在2s的时间内,甲车行驶的距离是0.2m,乙车通过的距离是0.4m,所以甲的速度小这一关系。
总结
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要做好引导工作,就要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在物理教学当中,合理的运用包含大量信息且生动直观的图像就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并且在引导学生解初中物理题时,通过利用图像的方法,可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而且通过图像解物理题时能够将复杂的运算过程变得简单,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学会使用图像法来解物理题,在实际解题过程当中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学会并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考试当中应对自如,初中教师需要将坐标图像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融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初中物理的解题技巧。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坐标图像法能更加被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福星,李延朝.中考物理坐标图像题例析.[J].物理教师.2005年9月
[2]薄玉玲,葛绪杰.坐标图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1997年3月
[3]解占忠.例析解答好物理问题的关键.[J].中学生理科月刊.1998年
关键词:物理;图像;试题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初中物理当中,要解决关于图像类的物理问题,首先需要的就是明白图像当中不同图形的意思,就拿坐标系图形而言,对图形当中的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的意思的理解是必须的,其次,需要认真观察图像,找到图像当中相关量的变化特征,用心思考图像当中的图形反映的是一个怎样的物理过程,以及各图像线型所对应的数学表达式等,最后,需要根据图像的特殊变化点等要素,找到与其对应的实际数学关系,以便构造等式或方程,从而对题目进行解答。
物理图像题在初中物理学当中被广泛使用。运动力学、热力学、电学等众多章节里都大量使用了图像解析法。图像解析法可以用来分析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被用来分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被用来分析电压、电流、电阻的伏安特性关系……正是因为图像在初中物理当中被广泛的运用,所以图像解析法成为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主要的解析方法。分析近些年来各地的中考物理试题,不难看出,图像解析法作用越来越大。运用了图像的物理试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的能力。下面通过一些实际的物理试题,对图像当中的坐标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学生学习物理期到启发的作用。
例1.图1当中是汽车打捞水下物体的示意图。将物体从水底拉到岸上的过程当中,汽车速度恒定,方向向右,忽略水对物体的阻力以及滑轮的摩擦,下列关于汽车功率P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当中正确的是( )。
解析:本题图像反映的是功率与时间的物理关系。根据功率的公式可知,当汽车速度恒定时,功率P随拉力F的增大而增大。在物体从水底被拉出的过程当中,拉力变化过程是从恒定到增大,再到恒定,所以功率P的变化对应变化就应该是D选项。
例2.如图3所示,a、b、c三条折线表示三种相同质量的固体,在初始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同时使用相同的加热工具对其进行加热使至沸腾,通过下图可以得出( )的结论。
A.比热最大的固体是c
B.熔化最快的是a
C.熔点最低的是c
D.属于晶体的是b
解析: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图像。图像反应的是温度与时间的关系,a、c两线都有一段恒温的过程,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猜测a、c所处的状态。结合实际的情况,可以知道a、c是晶体,从而知道b是非晶体,这样就让学生在本质上了解了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别,从而可以得出b没有熔点,并且还可以进一步为学生分析图像当中a、c的特性,由图像当中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学生能够知道c的熔点比a的熔点低,这样的分析之后还可以将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 引进到教学当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做题的原理,使学生对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印象更为深刻。
例3.如图4所示,将一圆柱体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金属块缓慢地浸入当水中(水足可以完全淹没金属块),在金属块接触容器底之前,下面所示的图中可以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金属块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h的关系的是()
解析:这个题目解析前,要先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要点。本题是通过阿基米德原理解题的典型实例。金属块未浸入水中再到其部分侵入水中,最后完全浸入到水中,其排开水的体积是先增大,后恒定不变即等于其体积的。由阿基米德原理,学生知道,F=ρgv排,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在V排保持不变后就会成为定值,这样一来,学生根据F=G金-F浮就能轻松的得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先变小,后不变的结论。这样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例4.如图5表示电阻值R不同的两个电阻的电流强度I随电压U的变化U-I图,从图中可得出( )
A.R2>R1
B.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在区域II
C.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在区域III
D.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在区域I
解析:这是典型的伏安特性曲线的题目,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此类题目,但是老师可以通过图像法将其原理教授给学生,可以做辅助线,让学生知道当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就小于通过电阻R2的电流。在通过学生都知道的公式: 进一步分析,当电压U一定的时,电流I与电阻R成反比,所以学生可以得出R1> R2结论,再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例6.某调研小组分别测出了甲、乙自行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做出了相应的s—t图,如图6(a)、(b)所示。
(1)观察4(a)图可知,甲车在作_______直线运动。
(2)观察4(b)图可知,在AB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m。
(3)观察4(a)、(b)图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_乙车的速度关系。
解析:在s—t图像的解析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将v=s/t及s=vt公式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图像传达给学生。学生理解公式及图像后就能得出甲、乙所做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能知道乙车所行使的路程为多少。并且也能在分析4(a)、(b)图后得出:在2s的时间内,甲车行驶的距离是0.2m,乙车通过的距离是0.4m,所以甲的速度小这一关系。
总结
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要做好引导工作,就要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在物理教学当中,合理的运用包含大量信息且生动直观的图像就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并且在引导学生解初中物理题时,通过利用图像的方法,可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而且通过图像解物理题时能够将复杂的运算过程变得简单,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学会使用图像法来解物理题,在实际解题过程当中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学会并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考试当中应对自如,初中教师需要将坐标图像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融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初中物理的解题技巧。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坐标图像法能更加被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福星,李延朝.中考物理坐标图像题例析.[J].物理教师.2005年9月
[2]薄玉玲,葛绪杰.坐标图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1997年3月
[3]解占忠.例析解答好物理问题的关键.[J].中学生理科月刊.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