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绿色思维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TI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常规的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一切问题,有时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所以,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绿色思维的运用.下面将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绿色思维进行详细地阐述.
  1 培养绿色形象思维——打通理解的瓶颈
  形象思维跟逻辑思维是相对应而言的,形象思维是指人对事物的直观感受以及亲身体验,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感性理解.形象思维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中,尤其是物理教学中,在做实验之前学生需要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思考,在实验之前得出结论,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形象力,也帮助学生对抽象的问题有着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理解.以电阻为例,如果教师简单地使用语言来表达和解释电阻,学生则会感到枯燥无味、一知半解,但是如果通过实验,借助不同的金属材料、粗细程度不同的电线来连接功率一样的灯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灯泡灯光的明暗程度,学生通过观察就会知道:灯光比较亮的灯泡的电线电阻比较小,而灯光比较暗的灯泡的电线电阻则相对较大,这时学生就会对电阻产生新的概念.再比如,教师在讲述“大气压”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做如下实验:拿出一瓶矿泉水,打开瓶盖,在瓶中注满水,然后用纸片将瓶口封住,将瓶子倒置过来,学生就会发现纸片没有掉落下来.这时教师再将两个体积相同的正方形玻璃的一面重合在一起,用抽气机将空气抽掉,教师将班上的男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让两组的成员一对一上台看他们是否能将两个正方形玻璃拉开,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可能将玻璃拉开.学生一定会对此感到疑惑,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作出解释,提出大气压的概念.
  2 学会绿色转化思维——化归到思维的捷径
  转化思维也称为化归思维,转化思维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策略.转化是指将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采用转化思维能够有效地解决物理学中的难题,促使学生产生一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学习感受.比如,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固定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但是如果选择运动的物体当作参照物,有时也能快捷地解决这类物理问题.如果是选择同一匀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两个运动的物体则是相对静止的,如果是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这就是转化思维.
  例1 下列运动和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时一定是静止的
  B.物体受力时一定是运动的
  C.物体的受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可以这样思考:当物体不受力时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相对于在运动的汽车里看窗外的树木,树木是不受力的,但是以自己静止不动的状态作为参照物,树木却是在移动;物体受力也不一定是运动的,比如两辆同方向运动的火车匀速行驶,对于其中任何一辆火车,另一辆火车是静止的状态;物体的受力状态不一定会发生改变,参照物不同物体的状态不同,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状态有可能是静止有可能是运动的,这就产生了转化思维.
  3 学会绿色逆向思维
  3.1 在物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绿色逆向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教学中,可以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某些探索性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绿色逆向思维去全面地掌握物理知识.比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许多学生不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用自己的左手击打右手时,两个手掌都会感觉到疼痛,为什么会这样?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汽车是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前进的,那么这个牵引力是谁施加的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推理、判断、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物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教导学生如何运用物理思维寻找科学理论的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在探讨某些选择题的选项时,可以运用绿色逆向思维解决问题.比如,许多学生对 “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是否受力”这一原理存在疑问.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假设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力,但是无法找到另一个力与之平衡,并且这个力的施加物体也找不到.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这种思维方法是先提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与已知的条件的矛盾来否决原来的假设,肯定了规律中的结论.通过逆向推理,引导学生向逆向思维去探索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课本知识.
  3.2 在各种类型物理实验中培养绿色逆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在各种类型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绿色逆向思维能力:(1)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采用演示实验教学与学生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全面认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应该详细地向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内容与要求,然后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整理、对比,总结出物理规律.比如,教师在讲述《磁生电》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 “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奥斯特经过实验发现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具体表现为电能产生磁.学生反过来思考,磁能否产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产生电?学生可以进行讨论,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探究合适的实验方案,最后由学生进行试验、探索,得出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进行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2)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实验方法与实验技术直接决定着科学探究能否成功,其中实验方法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理解实验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如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观点——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同样也会产生磁场,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典型示例.
  3.3 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学生逆向思维
  首先,运用转换,逆向思维.将音叉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弹起或者水花的溅起;物体温度的高低能够转换为液体的热胀冷缩;分子的运动可以转化为扩散现象;分子之间的空隙能够转化为两种液体混合时体积的变化;硬度大的物体的微小变形可以转化为平面镜的反射光线的变化;物体动能的大小能够转换为另一物体被撞的距离的大小;物体的重力势能可以转换为木桩被打击时陷入沙中的深度;比较电热大小转换为附在电阻上的火柴燃烧的先后等,另外,电动汽车以及太阳能汽车取代内燃式汽车也是运用绿色逆向思维.其次,利用反转,逆向思维.比如,站在岸上的人看到水中游一条鱼,想用鱼叉叉中鱼,请问人是应该对所看到的鱼还是对着所看到的鱼的下方叉去?水中的鱼发光经过水面会折射到人眼中,而人眼看到的“鱼”则是逆着折射光线形成在真实鱼稍上方的虚象,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原理.所以应该向鱼的下方叉去.虽然光路可逆性在初中物理中只是简略地带过,但是许多光学问题上都使用到了光路可逆性原理,采用这一原理解决光学问题,简单清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绿色思维是相对于一般的常规思维而言的,合理的转化思维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新课改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教师不仅要运用常规思维培养学生,还要加强绿色逆向思维的运用指导.
其他文献
物理指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道理.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寻找各种序(Orders)、对称性(Symmetry)和对称破缺(Symmetry- breaking)、守恒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变性(Invariance).  提到物理,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实验,结合新课程理念,自然
砰———砰——rn一声声巨响震天地,rn咦,rn天上怎么开了花?rn一朵一朵接一朵,rn赤橙黄绿青蓝紫。rn小金花,小银花,rn闪闪烁烁漫天洒。rn真好看,真奇妙,rn地上宝宝笑开了花。
1 问题的提出  课改十多年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许多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科学“猜想”的有效引导还显得欠缺,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猜想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使之成为有效猜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体问题.  2 探究教学中科学“猜想”的现状分析  在科学“猜想”的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激发学生发散
如果你对格陵兰文化有一些了解的话,就让我们开怀畅游来欣赏一下“半夜的太阳”——极昼现象,还有北极光吧!北极光的神奇一点儿也不亚于“半夜的太阳”。它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有简单介绍。我们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加以了解吧!
众所周知,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教学,习题课也是物理常见课型之一.因此提高习题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就成为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并思考的问题之一.下面根据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和体会,介绍几个能提高习题教学效率的技巧,以与大家共同分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
1. “I am thirsty. May I have something to drink?”“OK. Here’ssome ____.” (2011福州)   A. riceB. breadC. water   解析:C 考查名词的用法。rice“大米”;bread“面包”;water“水”;由问句句意“我渴了,我可以喝一些东西吗?”可知,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   2. Today, w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第三,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指导初中物理教学大
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改革,新课标要求教师从多方面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创建更加和谐的课堂环境.除了要求掌握教材知识体系外,教师更应该从课堂教学情境方面创新调整,努力营造适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基于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情境的要求,笔者凭借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总结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情况提出科学的教学改革对策.
Ⅰ.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 “Can you s____ it?” “T-O-M.”  2. Please c____ Alice at 622-3458.  3. Do you h____ a computer game?  4. ——Does your brother play basketball?   ——Yes, he plays it e____ afternoon. 
期刊
在讲解《万有引力与航天》宇宙速度时,分清发射速度、运行速度与环绕速度是个重点.  1发射速度  发射速度是指航天器搭载在火箭中随火箭一起上升过程结束后与火箭分离时的速度,是火箭发射过程的末状态,此时航天器的速度就是发射速度.运载火箭垂直起飞后10秒钟数到0秒钟后,开始按预定程序缓慢地转弯.发动机继续工作约100多秒后,运载火箭已上升到70千米左右高度,基本达到所需的入轨速度和与地面接近平行的方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