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者,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定位学校文化,如何凸显文化特色,如何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营造富有丰厚底蕴、人文内涵、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和发展的沃土。
一、确定学校文化定位,以责任彰显特色
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经说过:“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承担责任,去寻找很多人生问题的答案,从而不断完成对每一个人设置的任务。”负责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伴随着每一个生命始终的社会使命、社会法则。高度的责任感是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强烈的责任感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大到整个社会,小到单位、家庭,一方面责任感逐渐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未来社会发展对公民责任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为此,我校从2009年开始,将“养成教育”的学校文化定位升华为“责任教育”,并将“责任”定为学校文化建设主题,提出“做一名负责任的中国人”的核心理念,把培养负责任的师生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作为学校文化的支撑。通过打造责任校园、培植责任文化,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自信的人生,让每一个师生都把承担责任作为自己的天职。
当责任成为一种文化后,在学校就表现为一种“有温度、自我发展、主动担当”的创新性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行为方式。而这种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行为方式能够凝聚、激励学校的每个人,以此产生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引领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
在责任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中,我校努力以先进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载体,以“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为宗旨,塑造“严谨笃学、挚爱善教”的教师队伍,培养“乐学善思、自信自砺”的学生群体,孕育“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
二、责任渗透管理,以责任促进教师发展
将责任渗透管理之中,营造“为学生负责”的教师文化,是打造学校责任文化的关键。
在学校的责任文化建设实践中,笔者认为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对教学成效怀揣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将学校发展当成自己的发展。而以责任促进教师发展,我们着力打造教师的三种责任意识:一是岗位责任,爱岗敬业,思学乐教;二是社会责任,培育学生,引导学生;三是国家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应该是教师的最高追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了责任,就有了动力与方向,有了目标与梦想,人生也会因梦想而生彩,并感受到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带给自己的幸福与满足。“责任”二字促使教师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求,将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于细微中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快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
学校把师德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坚持以“培养负责任的中国人”的育人理念统领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广大教师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树立为国育人的使命感、为校争光的责任感、为己正名的紧迫感。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无限的激情投入到教学和管理中,抓好“我的学生我负责,我的课堂我负责”主题活动。同时,学校重视教师的法制教育,经常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增强教职工依法执教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师德建设活动、演讲活动,宣传典型事迹,营造争当模范的氛围,全体教职工形成了“人人争当先进,个个争创模范”的良好风气。围绕师德师风和行风建设,学校把“做负责任的教师,让教育成就幸福”等校本教师培训工作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实施“名师工程”,以培养专家型、科研型、高素质管理型教师为目标,铺设名师成长阶梯,形成了以名师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中坚,教师素质全面提高为根基的梯形师资结构。同时,我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到校讲学,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开展了校骨干教师评选、领雁型教师评比及青年教师课堂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创造了平台。通过不断挖掘教师的潜力,一大批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这些教师正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排头兵、骨干力量,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促进了青年教师逐步成长。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打造负责任的教研,开展“学、研、考、评、赛”教师专业发展五项精细化管理活动,为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创造平台,使我们的教师由“传授型”转为“引导型”,由“单一型”转为“全能型”,由“经验型”转为“科研型”。
学校实施“竞争激励机制”,改革创新教师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统一考核制、绩效奖惩制等。一系列竞争机制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目前合肥第三十二中学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的优秀教师群体。
三、责任融入教育,以责任促进学生成长
在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学校需要责任教育。而如何开展责任教育,引导学生乐于承担责任,勇于担当,是我校在文化建设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责任教育应该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教育、主动担当的教育,责任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现代中学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责任感,具体而言,我们着重引导学生学会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集体负责,更对社会负责。在推行责任教育中,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责任促进学生成长。 一方面,学校将责任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明责任之理。我们强调各科教师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认为的,“道德教育内容要融合于学校生活和各科教育中,在方法上要以探究、商量和讨论为主”,责任教育应该融合在各科课程中,使学生在其中明责任之理。同时,我校还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与未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责任”二字的真正内涵,使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将责任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践责任之行。笔者认为,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主观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责任教育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一旦被唤醒,就能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校以“做一名负责任的中国人”为校训,以“责任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着力点,开展了多种主题教育,如对个体生命尊重与负责的安全教育、卫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对学校和家庭负责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对祖国和人民负责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目标教育等特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文化的德育教育体系。
在学生常规管理上,学校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养成文明、礼貌和高雅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通过文明班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模范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热情;积极拓展学生管理的渠道,走“内外结合”的路子,与街道社区、市博物馆等单位建立社区共建单位,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这些措施使学生的常规管理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细化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使他们自觉养成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树立三十二中学生举止得体、行为文明的良好形象。
同时,我校还寓教育于各类学生活动中,增强文化活动育人的功能。学校开展艺术、体育、科普、文化等各种融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活动。如开学典礼、田径运动会、新生广播操比赛、包河区中小学生读书活动、高一学生修学旅行、“绿茵杯”足球赛、“红五月合唱节”比赛、十八岁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了学生参与面,提升了多方面的素质。学校组织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14个,涵盖体艺类、服务类、实践类等。这些社团给学生提供更多合作、探究与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担当,培养负责任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志向与责任是引领学生发展的内驱力,有了志向与责任感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恒定的学习动力。我们希望通过学校责任文化建设,通过责任教育,让每一个走出三十二中的学生都能够深深打上责任烙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都能在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四、文化立校,助推学校发展
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确立以制度文化为先导,以校本文化为提升,将责任文化贯穿于学校课程之中,贯穿于师生行为之中。“我在负责,我敢负责,我能负责”成为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考核与评价的重要标准。
文化立校,思想树人,在其助推下,经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合肥市花园式学校、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档案管理考评省一级单位、“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国家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合肥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二、三等奖,学校有20多位教师获得市级优秀教师、教坛新星等荣誉称号,一大批教师在国家、省、市、区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并指导多名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生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在市、区级各类体育比赛、读书演讲、征文比赛、科学探究中屡获佳绩。
我们的教育事业要想传承久远,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长久文化战略。跨进“十二五”,站在新起点,我们不断地追问:除了坚守外,我们还可追寻什么?学校未来发展,哪些最适合我们?我们希望努力挖掘责任文化的内涵,全力拓展它的外延,将“责任”这一文化品牌在过程中进一步做细、做实、做强、做大;我们希冀让文化向往成为教育自觉的本色,让文化成长成为教育人生的路径;希望责任文化建设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成为学校发展有力的助推力。
笔者认为,真正的学校文化应远离作秀,追求纯朴;远离浮躁,追求沉静;远离功利,追求本真。在文化的润泽下,让学校更加朝气,让校园更加和谐,让师生更加奋发。在这里让师生感受到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心灵交融所带来的快乐;在这里体验学习与工作的幸福;在这里分享阳光与鲜花;在这里释放生命的异彩,实现人生的价值。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责任编辑:马赞)
一、确定学校文化定位,以责任彰显特色
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经说过:“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承担责任,去寻找很多人生问题的答案,从而不断完成对每一个人设置的任务。”负责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伴随着每一个生命始终的社会使命、社会法则。高度的责任感是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强烈的责任感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大到整个社会,小到单位、家庭,一方面责任感逐渐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未来社会发展对公民责任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为此,我校从2009年开始,将“养成教育”的学校文化定位升华为“责任教育”,并将“责任”定为学校文化建设主题,提出“做一名负责任的中国人”的核心理念,把培养负责任的师生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作为学校文化的支撑。通过打造责任校园、培植责任文化,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自信的人生,让每一个师生都把承担责任作为自己的天职。
当责任成为一种文化后,在学校就表现为一种“有温度、自我发展、主动担当”的创新性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行为方式。而这种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行为方式能够凝聚、激励学校的每个人,以此产生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引领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
在责任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中,我校努力以先进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载体,以“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为宗旨,塑造“严谨笃学、挚爱善教”的教师队伍,培养“乐学善思、自信自砺”的学生群体,孕育“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
二、责任渗透管理,以责任促进教师发展
将责任渗透管理之中,营造“为学生负责”的教师文化,是打造学校责任文化的关键。
在学校的责任文化建设实践中,笔者认为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对教学成效怀揣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将学校发展当成自己的发展。而以责任促进教师发展,我们着力打造教师的三种责任意识:一是岗位责任,爱岗敬业,思学乐教;二是社会责任,培育学生,引导学生;三是国家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应该是教师的最高追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了责任,就有了动力与方向,有了目标与梦想,人生也会因梦想而生彩,并感受到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带给自己的幸福与满足。“责任”二字促使教师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求,将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于细微中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快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
学校把师德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坚持以“培养负责任的中国人”的育人理念统领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广大教师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树立为国育人的使命感、为校争光的责任感、为己正名的紧迫感。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无限的激情投入到教学和管理中,抓好“我的学生我负责,我的课堂我负责”主题活动。同时,学校重视教师的法制教育,经常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增强教职工依法执教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师德建设活动、演讲活动,宣传典型事迹,营造争当模范的氛围,全体教职工形成了“人人争当先进,个个争创模范”的良好风气。围绕师德师风和行风建设,学校把“做负责任的教师,让教育成就幸福”等校本教师培训工作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实施“名师工程”,以培养专家型、科研型、高素质管理型教师为目标,铺设名师成长阶梯,形成了以名师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中坚,教师素质全面提高为根基的梯形师资结构。同时,我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到校讲学,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开展了校骨干教师评选、领雁型教师评比及青年教师课堂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创造了平台。通过不断挖掘教师的潜力,一大批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这些教师正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排头兵、骨干力量,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促进了青年教师逐步成长。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打造负责任的教研,开展“学、研、考、评、赛”教师专业发展五项精细化管理活动,为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创造平台,使我们的教师由“传授型”转为“引导型”,由“单一型”转为“全能型”,由“经验型”转为“科研型”。
学校实施“竞争激励机制”,改革创新教师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统一考核制、绩效奖惩制等。一系列竞争机制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目前合肥第三十二中学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的优秀教师群体。
三、责任融入教育,以责任促进学生成长
在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学校需要责任教育。而如何开展责任教育,引导学生乐于承担责任,勇于担当,是我校在文化建设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责任教育应该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教育、主动担当的教育,责任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现代中学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责任感,具体而言,我们着重引导学生学会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集体负责,更对社会负责。在推行责任教育中,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责任促进学生成长。 一方面,学校将责任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明责任之理。我们强调各科教师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认为的,“道德教育内容要融合于学校生活和各科教育中,在方法上要以探究、商量和讨论为主”,责任教育应该融合在各科课程中,使学生在其中明责任之理。同时,我校还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与未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责任”二字的真正内涵,使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将责任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践责任之行。笔者认为,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主观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责任教育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一旦被唤醒,就能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校以“做一名负责任的中国人”为校训,以“责任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着力点,开展了多种主题教育,如对个体生命尊重与负责的安全教育、卫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对学校和家庭负责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对祖国和人民负责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目标教育等特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文化的德育教育体系。
在学生常规管理上,学校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养成文明、礼貌和高雅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通过文明班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模范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热情;积极拓展学生管理的渠道,走“内外结合”的路子,与街道社区、市博物馆等单位建立社区共建单位,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这些措施使学生的常规管理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细化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使他们自觉养成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树立三十二中学生举止得体、行为文明的良好形象。
同时,我校还寓教育于各类学生活动中,增强文化活动育人的功能。学校开展艺术、体育、科普、文化等各种融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活动。如开学典礼、田径运动会、新生广播操比赛、包河区中小学生读书活动、高一学生修学旅行、“绿茵杯”足球赛、“红五月合唱节”比赛、十八岁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了学生参与面,提升了多方面的素质。学校组织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14个,涵盖体艺类、服务类、实践类等。这些社团给学生提供更多合作、探究与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担当,培养负责任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志向与责任是引领学生发展的内驱力,有了志向与责任感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恒定的学习动力。我们希望通过学校责任文化建设,通过责任教育,让每一个走出三十二中的学生都能够深深打上责任烙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都能在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四、文化立校,助推学校发展
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确立以制度文化为先导,以校本文化为提升,将责任文化贯穿于学校课程之中,贯穿于师生行为之中。“我在负责,我敢负责,我能负责”成为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考核与评价的重要标准。
文化立校,思想树人,在其助推下,经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合肥市花园式学校、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档案管理考评省一级单位、“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国家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合肥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二、三等奖,学校有20多位教师获得市级优秀教师、教坛新星等荣誉称号,一大批教师在国家、省、市、区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并指导多名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生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在市、区级各类体育比赛、读书演讲、征文比赛、科学探究中屡获佳绩。
我们的教育事业要想传承久远,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长久文化战略。跨进“十二五”,站在新起点,我们不断地追问:除了坚守外,我们还可追寻什么?学校未来发展,哪些最适合我们?我们希望努力挖掘责任文化的内涵,全力拓展它的外延,将“责任”这一文化品牌在过程中进一步做细、做实、做强、做大;我们希冀让文化向往成为教育自觉的本色,让文化成长成为教育人生的路径;希望责任文化建设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成为学校发展有力的助推力。
笔者认为,真正的学校文化应远离作秀,追求纯朴;远离浮躁,追求沉静;远离功利,追求本真。在文化的润泽下,让学校更加朝气,让校园更加和谐,让师生更加奋发。在这里让师生感受到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心灵交融所带来的快乐;在这里体验学习与工作的幸福;在这里分享阳光与鲜花;在这里释放生命的异彩,实现人生的价值。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