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关注的是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文本知识回归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赋予课文生命和活力。其基本做法有:
一、嘗试实践,体验生活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课中的“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起初学生体验不到,感悟不深,朗读时读不出味来。于是,我组织学生绕操场跑5圈,体验走路的艰难,然后再让学生算一算,孔子步行每小时走10里路,需要多少小时才能走完上千里路?假如孔子日夜不停地走,要用多少天才能走完上千里路?此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学生有的说:“我认为孔子一连几个月走路太劳累了、太苦了,要读得慢点,才能表现他拜师途中的艰辛。”有的说:“孔子尽管旅途遥远,艰辛难走,但要去洛阳拜见老子为师的决心很大,眼下的困难不在话下,因此,朗读时声音要大。”……学生侃侃而读,把自身的体验与文本语言融为一体,解读得入情入境。
二、移情对比,品味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反差,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采取移情对比的方式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感受教育。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吃、穿、住、行等方面,拿凡卡童年生活与自己的童年生活作比较,在这一鲜明的对比中,学生不难认识到沙俄时代儿童生活的凄惨,社会主义中国儿童生活的幸福。还可以择题让学生畅谈感想:“可怜的凡卡”、“我与凡卡比童年”、“凡卡来到我们中间”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內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头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穷苦孩子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
三、模拟背景,观察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內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可为学生模拟课文情节背景,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课内的实际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登山》一文时,我把课文所描绘的生活引入课堂,师生根据课文內容设置生活场景:以黑板的立面为峭壁,以几条长凳拼接为小路,凳子的下方就是深渊。然后,让学生尝试走过,同时自己以语言加以调控,并组织全体学生观察、评析、交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认识列宁不怕困难,临危不惧的品质。
四、调动经验,回忆生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的內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己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但是,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直接的感知和认识时,教者应设法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突破重难点,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如《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使火车上山容易多了。尽管在学生的生活中能见到这一现象,但学生并不了解。因此,我通过看图和演示让学生首先了解火车在“人”字形线路的行驶状况,思考为什么火车行驶得容易多了?再启发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你骑自行车爬陡坡,怎样爬省力?为什么?其实,骑车“S”形线路与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爬坡是同一原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很容易理解到采用“人”字形路减少了坡度,加之两个火车头前拉后推,动力又加强了,火车行驶得当然就容易多了。
五、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体验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解读就越深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
如《西门豹》一文有课后练习第3题:“请你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这样的顺序练习复述”。教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把课文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回家讲给父母或兄弟姐妹听。事后经调查,“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得兴致勃勃,还能自然运用亲切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在这种情境中,也会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赞同、反对等反应。这样,单调枯燥的复述,就会变成互动、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阅读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阅读,它既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也是当今阅读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闪光点。
一、嘗试实践,体验生活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课中的“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起初学生体验不到,感悟不深,朗读时读不出味来。于是,我组织学生绕操场跑5圈,体验走路的艰难,然后再让学生算一算,孔子步行每小时走10里路,需要多少小时才能走完上千里路?假如孔子日夜不停地走,要用多少天才能走完上千里路?此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学生有的说:“我认为孔子一连几个月走路太劳累了、太苦了,要读得慢点,才能表现他拜师途中的艰辛。”有的说:“孔子尽管旅途遥远,艰辛难走,但要去洛阳拜见老子为师的决心很大,眼下的困难不在话下,因此,朗读时声音要大。”……学生侃侃而读,把自身的体验与文本语言融为一体,解读得入情入境。
二、移情对比,品味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反差,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采取移情对比的方式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感受教育。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吃、穿、住、行等方面,拿凡卡童年生活与自己的童年生活作比较,在这一鲜明的对比中,学生不难认识到沙俄时代儿童生活的凄惨,社会主义中国儿童生活的幸福。还可以择题让学生畅谈感想:“可怜的凡卡”、“我与凡卡比童年”、“凡卡来到我们中间”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內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头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穷苦孩子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
三、模拟背景,观察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內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可为学生模拟课文情节背景,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课内的实际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登山》一文时,我把课文所描绘的生活引入课堂,师生根据课文內容设置生活场景:以黑板的立面为峭壁,以几条长凳拼接为小路,凳子的下方就是深渊。然后,让学生尝试走过,同时自己以语言加以调控,并组织全体学生观察、评析、交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认识列宁不怕困难,临危不惧的品质。
四、调动经验,回忆生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的內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己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但是,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直接的感知和认识时,教者应设法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突破重难点,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如《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使火车上山容易多了。尽管在学生的生活中能见到这一现象,但学生并不了解。因此,我通过看图和演示让学生首先了解火车在“人”字形线路的行驶状况,思考为什么火车行驶得容易多了?再启发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你骑自行车爬陡坡,怎样爬省力?为什么?其实,骑车“S”形线路与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爬坡是同一原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很容易理解到采用“人”字形路减少了坡度,加之两个火车头前拉后推,动力又加强了,火车行驶得当然就容易多了。
五、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体验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解读就越深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
如《西门豹》一文有课后练习第3题:“请你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这样的顺序练习复述”。教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把课文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回家讲给父母或兄弟姐妹听。事后经调查,“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得兴致勃勃,还能自然运用亲切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在这种情境中,也会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赞同、反对等反应。这样,单调枯燥的复述,就会变成互动、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阅读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阅读,它既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也是当今阅读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