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生活化举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qi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关注的是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文本知识回归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赋予课文生命和活力。其基本做法有:
  
  一、嘗试实践,体验生活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课中的“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起初学生体验不到,感悟不深,朗读时读不出味来。于是,我组织学生绕操场跑5圈,体验走路的艰难,然后再让学生算一算,孔子步行每小时走10里路,需要多少小时才能走完上千里路?假如孔子日夜不停地走,要用多少天才能走完上千里路?此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学生有的说:“我认为孔子一连几个月走路太劳累了、太苦了,要读得慢点,才能表现他拜师途中的艰辛。”有的说:“孔子尽管旅途遥远,艰辛难走,但要去洛阳拜见老子为师的决心很大,眼下的困难不在话下,因此,朗读时声音要大。”……学生侃侃而读,把自身的体验与文本语言融为一体,解读得入情入境。
  
  二、移情对比,品味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反差,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采取移情对比的方式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感受教育。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吃、穿、住、行等方面,拿凡卡童年生活与自己的童年生活作比较,在这一鲜明的对比中,学生不难认识到沙俄时代儿童生活的凄惨,社会主义中国儿童生活的幸福。还可以择题让学生畅谈感想:“可怜的凡卡”、“我与凡卡比童年”、“凡卡来到我们中间”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內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头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穷苦孩子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
  
  三、模拟背景,观察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內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可为学生模拟课文情节背景,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课内的实际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登山》一文时,我把课文所描绘的生活引入课堂,师生根据课文內容设置生活场景:以黑板的立面为峭壁,以几条长凳拼接为小路,凳子的下方就是深渊。然后,让学生尝试走过,同时自己以语言加以调控,并组织全体学生观察、评析、交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认识列宁不怕困难,临危不惧的品质。
  
  四、调动经验,回忆生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的內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己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但是,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直接的感知和认识时,教者应设法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突破重难点,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如《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使火车上山容易多了。尽管在学生的生活中能见到这一现象,但学生并不了解。因此,我通过看图和演示让学生首先了解火车在“人”字形线路的行驶状况,思考为什么火车行驶得容易多了?再启发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你骑自行车爬陡坡,怎样爬省力?为什么?其实,骑车“S”形线路与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爬坡是同一原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很容易理解到采用“人”字形路减少了坡度,加之两个火车头前拉后推,动力又加强了,火车行驶得当然就容易多了。
  
  五、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体验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解读就越深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
  如《西门豹》一文有课后练习第3题:“请你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这样的顺序练习复述”。教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把课文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回家讲给父母或兄弟姐妹听。事后经调查,“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得兴致勃勃,还能自然运用亲切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在这种情境中,也会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赞同、反对等反应。这样,单调枯燥的复述,就会变成互动、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阅读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阅读,它既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也是当今阅读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闪光点。
其他文献
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让人大开眼界。薛老师简简单单,轻装上阵,只有一支粉笔,一张备课纸,如此而已。在朴实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    [情景一]字词教学,颇具特色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专家学者及教学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让学生能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正是学生把书读“进去”的标志,也正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一种体现,下面就几个案例谈谈教学中的现象及研究反思。  【案例1】曾听过一节关于《示儿》的教学。教师从开始到最后提出的一连串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过程呢?听了一节小学数学课,深受启发。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例:一块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铁片,要将其裁剪成半径是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成几块?  板书题目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解答。结果大多数学生都是如下解答:(20×12)÷(3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缺赞美,他们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生活中,他们能经常得到老师、父母、亲戚、朋友的称赞,感受着被赞美的愉悦、幸福,体验着赞美给他们带来的自信、成功。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因为家庭教育以他们为中心,导致他们不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被赞美的同时也要主动地真诚地为别人送出赞美。如何让学生感受赞美的力量,感悟赞美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成了我们本节课的主要教育目的。    一、感性
美术欣赏是践行新时代儿童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名画欣赏作为其中的内容之一,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却存在着“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现象。一些幼儿教师的关注和研究少,甚至成为不敢涉猎的“禁区”。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对名画的了解甚少,不知如何选择素材,不能将成人的赏析化解为幼儿的语言,认为“门槛”太高,无法驾驭。笔者近期在对幼儿园名画欣赏的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一定经验,总结如下:  一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过动手操作,恰好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空间。    一、通过操作,培养探究精神    一位教育家曾说:
在进行艺术教育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这一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学生美术乐学三部曲,今表述如下跟大家探讨。    一、让兴趣成为学生乐学的切入点    1.运用美术学习的功能引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人们对美术的教育功能总是缺乏认识,不知学习美术
活動目标  1. 欣赏人物变形的创作过程,感受自由变化的创意乐趣。  2. 用点、线、形大胆想象,给头像设计夸张变形的身体、四肢。  3. 体验自由想象的奇妙,感受无拘无束作画的快乐。  活动准备  动画课件“魔法大变样”课件,作业纸贴好大头照片三张(自己、爸爸、妈妈),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 、 观看课件“魔法大变样”,打开思维禁锢,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谁?他哪里被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益始终不高,投入与产出不等,究其原因是因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成不变的模式瓶颈:一是教师偏重知识讲授,忽视学生的阅读感知和实践体验,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制约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二是教师总是在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模式中游走,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经验不够,阅读的宽度与深度不够。因此,改变现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提倡原汁原味的阅读,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可持续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
借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东风。笔者和几位领导一起听了中年级两堂品德与社会课。  [镜头一]《从一滴水说起》教学  师:“……说一说你的生活中有这样浪费水的现象吗?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马上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不一会,教室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是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仅仅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以为是要讨论教室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