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603469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缺赞美,他们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生活中,他们能经常得到老师、父母、亲戚、朋友的称赞,感受着被赞美的愉悦、幸福,体验着赞美给他们带来的自信、成功。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因为家庭教育以他们为中心,导致他们不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被赞美的同时也要主动地真诚地为别人送出赞美。如何让学生感受赞美的力量,感悟赞美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成了我们本节课的主要教育目的。
  
  一、感性——品德是感性的存在
  
  感性教育是一种以感性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持久影响的教育。《感受赞美的力量》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赞美在与人相处中的重要作用,体验赞美,学会表达赞美。课中没有教条式的、纯理性的告知;没有乏味的、生硬的说教。至于如何取材,如何巧妙地再现赞美这一生活场景,如何使课堂里的赞美“有血有肉”,这是在备课时我的最大的困惑。我的举措是走入学生的生活,寻找感性的事例: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进行感性的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感性的行为。于是,对学生身边的、感人肺腑的、鲜为人知的感性事例进行挖掘,引发学生真诚的赞美,就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又一个鲜活的元素。这样,充满灵性、感性的品德教育就会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心灵。
  
  二、感动——品德是心灵的对话
  
  任何有效的品德教育都要从撞击、感动学生的心灵开始。如果品德课脱离了情感,脱离了精神,脱离了学生的心灵感受,课堂就是无味的、麻木的、冰冷的、黯淡的。我们都知道赞美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她会给人带来自信,带来快乐,带来幸福,带来一种强大的力量,赞美本身就能感动人的心灵。但是,如何做到真诚地赞美,如何真诚地表达赞美,是这一课教学的难点。要真诚地赞美就要从真诚地欣赏开始,教师让学生先欣赏优秀生,这是一种巧妙的安排,学生争先恐后地、如数家珍地诉说着优秀生的优点,这时候在学生心中激荡着的是一种敬佩、仰慕的感动。紧接着,安排一位默默无闻的同学,好像找不出多少优点的学生的出现,在学生们的心中产生了小小的波动,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欣赏的范围非常狭隘。就在学生有所困惑的时候,教师进行了真情讲述——一个不为人知的感人的故事。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声音、体态营造了一种忘我的氛围,这种氛围感染了学生,为课堂上感动的氛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成为了激起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故事的内容牵动着学生的情感,拨响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真诚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在欣赏了别人的优点,第一次发现了别人身上的可贵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造作,不浅薄。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这堂课里,教师和学生能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感动的幸福、成长的幸福。这一切都源于心灵的对话。
  
  三、感悟——品德是生命的唤醒
  
  品德教育要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励学生去自信地体验、自主地参与、自觉地感悟。品德的课堂,应是一种充满生命力,闪耀生命光华的课堂;品德课堂应是学生享受着感动、觉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老师不断地唤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教育是生命的唤醒。
  要使学生有所感悟,就要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体验、操作、思辨,正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只有投入地“亲历”,才会有深切的感悟。让我们再来回顾这十分钟的活动,回顾学生的感悟,回顾教师的唤醒。
  感悟一:欣赏别人。感动自己。
  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语言情景中,孩子们从一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的身上发现了震撼人心的优点,并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种鲜明形象的唤醒。
  感悟二:表达赞美并不难。
  当学生真诚地表达了赞美,互相之间传递着感动之后,教师并没有以此为活动的终结,而是进行了深度访谈:你们平时像今天这样表达过赞美吗?为什么不?此时的对话过程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是真切感触的唤醒。
  感悟三:赞美别人。快乐自己。
  活动的过程能穿透孩子的心灵,活动之后的感悟将是道德的积淀。活动后,孩子们认为:送出了赞美,自己也收获了快乐。这是道德心理的唤醒。 这种感悟。让学生重新理性地认识自我;这种感悟,让学生勇敢地剖析自我;这种感悟,让学生满怀信心地挑战自我;这种感悟,让学生欣喜地发现新我。这更是一次次的唤醒,每一次唤醒,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每一次唤醒,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走向精彩。
  一堂成功的品德课将扬起学生心灵旅行的风帆,一堂成功的品德课将打开学生通往阳光大道的心窗,一堂成功的品德课一定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本课教学获2006年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和技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不同游戏中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并掌握3种以上爬行的姿势。  (2)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  (3)心理健康:在活动中能具有积极的态度。尝试成功体育的乐趣。  (4)社会适应:尝试小组合作,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体验创造乐趣。  准备器材:一块由奥运五环和五个可爱的福娃组成的展板,若干福娃小贴纸,红、绿色小旗各
作为中国最高水准的声乐比赛,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不仅为歌手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现自我的舞台,同时,也为全国热爱音乐艺术的观众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欣赏和学习音乐的机会。其中对洗手“综合素质”的考核,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连续几届“青歌赛”,我们发现,许多选手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与其歌曲演唱水平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说的不如唱的好”是很多观众对一些歌手的评价。其中反映出的参赛选手文化素养问题值得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老师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在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变动不居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蕴含了丰富的生成性。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的真实认知点上综合把握,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讲,它是新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中华民族大家庭走进新疆》。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欣赏新疆自然风光,了解风土人情;唱歌、跳舞、折纸等艺术活动,对民族音乐、歌舞等产生浓厚兴趣。体验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中人文素养、艺术能力得以提高。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并了解新疆,学跳新疆舞  教学难点: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提高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备课,是教师走人课堂上课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准备的充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以《我的责任》一文为对象,谈谈备课的有关情况。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的营养品。教师备课,不仅要给从阅读文本人手,抓住课文特色,理清课文内容,更要了解单元的教学要求。  我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我的责任》这篇课文。它隶属于第四单元“
今天下午,我们五(一)班利用队日课进行了班干部的选拔。为了这次竞选,同学们已经准备很久了。看着他们正襟危坐,一幅严肃认真的样子,我觉得很欣慰,同时我也感到他们长大了。  竞选开始了,同学们陆续走上了讲台,宣读自己精心准备的演讲稿,声音是那么洪亮,身影是那么挺拔,态度是那么坚定,表情是那么严肃。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是同学们那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看着这一切,我也为主感动,因为这已经能说明我们班的大部分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腼腆羞涩。性格孤僻,不喜欢开口表达;有的学生反应迟钝,思维不流畅,口舌木讷;有的学生心巧口拙,肚里有话却不善言谈,能写但不敢说……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信心的缺乏是阻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拦路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告别怯懦,告别自卑,充满自信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消除心理障碍    自信心是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抱有成功把
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让人大开眼界。薛老师简简单单,轻装上阵,只有一支粉笔,一张备课纸,如此而已。在朴实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    [情景一]字词教学,颇具特色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专家学者及教学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让学生能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正是学生把书读“进去”的标志,也正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一种体现,下面就几个案例谈谈教学中的现象及研究反思。  【案例1】曾听过一节关于《示儿》的教学。教师从开始到最后提出的一连串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过程呢?听了一节小学数学课,深受启发。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例:一块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铁片,要将其裁剪成半径是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成几块?  板书题目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解答。结果大多数学生都是如下解答:(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