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作业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新颖、有趣、多样性的作业,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关键词:数学 关注 作业 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过多地依赖教科书,崇尚做题,对作业的设计缺乏认识。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和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促进思维发展的一项实践活动。作业设计如果不科学,不但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如何设计出新颖、有趣、多样性的数学作业呢?
一、重视操作,设计实践性作业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就会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创造有利的实践条件,提供相应的实践途径,通过亲身感受来加强学生对数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与看法。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在家里分食物: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二分之一;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四分之一……教学“认识时间”后,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记录某一天整点时的活动情况。由此,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和实践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培养能力,设计探究性作业
组织学生积极的探究和及时获取信息,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一直所提倡的。传统的教学认知,往往是把作业当作是“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的利刃,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觉得多多益善,主观上认为学生做的作业越多,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熟练性就会越牢固。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种类繁多的家庭作业已经成了学生的天敌,但迫于教师的压力,只能是被动、机械地去完成。此时很多教师就会困惑了,为什么让学生练习了那么多次,成绩却没有提升?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以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轴对称图形”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轴对称的方法自行制作花朵图案、桥梁的建筑设计图、剪纸作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又能让知识点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关注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先天和后天各方面的影响下,学生间客观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的作业都是没有区别的,就会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所以,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不能统一内容,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的作业,促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我把本班的学生分为1、2、3三层,让1层学生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根据已知半径、直径求出面积;让2层学生除了熟练地完成练习题外,还要完成稍复杂的已知周长求面积的练习,如已知一个圆的周长为6.28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让3层的学生在以上的基础上,完成一些圆与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综合运用的实际问题,如在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让三类学生既体验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培养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应用,设计实用性作业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布置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利息”后,我让学生根据利率:活期年息0.72%,定期半年 3.30%,一年3.60%,二年 4.40%,给5000元,存期两年,自己决定如何存,到期可得利息最多。这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强化梳理,设计整理性作业
众所周知,每个单元结束后都有“整理复习”这一环节。这一部分的内容旨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脉络,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习之前可让学生先回顾本单元知识,再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设计此类作业时,必须对知识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对知识的横向、纵向以及前后联系了如指掌。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学生要能清楚、全面地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其次,能根据基本知识完成一些基本练习;最后,强调本单元的关键点及节点,写出对难点的提示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编写几道同类型的练习,以加深理解。
总之,作业的设计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作业观,认识到作业也应顺应课改的新要求,发挥出作业应有的作用,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 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作业,使其最大程度发挥作用,把学生从单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责编 赵建荣)
关键词:数学 关注 作业 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过多地依赖教科书,崇尚做题,对作业的设计缺乏认识。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和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促进思维发展的一项实践活动。作业设计如果不科学,不但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如何设计出新颖、有趣、多样性的数学作业呢?
一、重视操作,设计实践性作业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就会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创造有利的实践条件,提供相应的实践途径,通过亲身感受来加强学生对数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与看法。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在家里分食物: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二分之一;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四分之一……教学“认识时间”后,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记录某一天整点时的活动情况。由此,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和实践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培养能力,设计探究性作业
组织学生积极的探究和及时获取信息,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一直所提倡的。传统的教学认知,往往是把作业当作是“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的利刃,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觉得多多益善,主观上认为学生做的作业越多,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熟练性就会越牢固。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种类繁多的家庭作业已经成了学生的天敌,但迫于教师的压力,只能是被动、机械地去完成。此时很多教师就会困惑了,为什么让学生练习了那么多次,成绩却没有提升?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以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轴对称图形”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轴对称的方法自行制作花朵图案、桥梁的建筑设计图、剪纸作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又能让知识点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关注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先天和后天各方面的影响下,学生间客观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的作业都是没有区别的,就会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所以,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不能统一内容,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的作业,促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我把本班的学生分为1、2、3三层,让1层学生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根据已知半径、直径求出面积;让2层学生除了熟练地完成练习题外,还要完成稍复杂的已知周长求面积的练习,如已知一个圆的周长为6.28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让3层的学生在以上的基础上,完成一些圆与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综合运用的实际问题,如在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让三类学生既体验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培养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应用,设计实用性作业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布置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利息”后,我让学生根据利率:活期年息0.72%,定期半年 3.30%,一年3.60%,二年 4.40%,给5000元,存期两年,自己决定如何存,到期可得利息最多。这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强化梳理,设计整理性作业
众所周知,每个单元结束后都有“整理复习”这一环节。这一部分的内容旨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脉络,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习之前可让学生先回顾本单元知识,再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设计此类作业时,必须对知识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对知识的横向、纵向以及前后联系了如指掌。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学生要能清楚、全面地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其次,能根据基本知识完成一些基本练习;最后,强调本单元的关键点及节点,写出对难点的提示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编写几道同类型的练习,以加深理解。
总之,作业的设计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作业观,认识到作业也应顺应课改的新要求,发挥出作业应有的作用,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 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作业,使其最大程度发挥作用,把学生从单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