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福建中考恢复到全省统考后,历史学科也由开卷考转为闭卷考。然而,很多教师对于突如其来的闭卷考,一时适应不过来,特别是对于如何转变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更是手足无措。因此,文章结合实践,认为可以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紧跟课改步伐,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入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堂巩固;初中历史;优化策略
一、 引言
在新课改形势下,很多学校初中历史教学推广“当堂巩固”检测模式,即以“精选知识点、及时批阅、反馈与纠错”等操作原则开展“巩固 小测”课堂模式。也就是说,课前检测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检测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让知识当堂消化,确实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负担,同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省时高效。
二、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输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探索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是“有意识”“有故事”“有成功”的。初中生思想非常单纯,他不懂得读书是为自己,而是单纯地认为哪个教师对我好,佩服哪个教师,我才喜欢上你的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构建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让学生尊重你、喜欢你、佩服你,才会使学生关注这一学科,才会认真主动地学习历史,上课才会认真听讲。
如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教师在教学时,先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入手,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吗?”问题抛出后,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中国的丝绸应该是用马车运送过去的。”有的说:“中国的丝绸应该是用轮船运载过去的。”有的说:“中国的丝绸应该是靠人们肩膀挑过去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出示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视频资料。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继续追问道:“看完视频,谁能来说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取得了哪些成就?”有的学生说:“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了西域。”有的学生说:“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如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了西域。”有的学生说:“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如葡萄、石榴、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学生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古代的‘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建设‘一带一路’有何作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好好探究一下。”这样,直接引入新课的学习,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句话,要让学生想上、爱上你的课,就必须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 紧跟课改步伐,转变教学理念
近年来,福建中考恢复到全省统考后,历史学科也由开卷考转为闭卷考。对于突然而来的闭卷考,很多教师一时适应不过来,特别是对于如何转变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更是手足无措,有的教师直接回到传统式教学——满堂灌;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顾讲解知识点,其他内容都不讲,而为了应付考试则要求学生就重点知识简单划线作记号,强调死记硬背等固化的教学模式。再者,历史学科是等级考试科目,学生认为只要达到相应的等级即可,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不够重视,造成被边缘化。因此,如果不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课堂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掌握,课后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更不可能主动去复习巩固知识,必然造成历史学科成绩的不理想。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紧跟中考变化,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全面推广“巩固 小测”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精心设计高效的历史检测作业提高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通过当堂检测,既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当堂消化,达到提高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
四、 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情境环节,激活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情境教学的创建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激活课堂教与学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与提升。因此,文章认为,教师在创设情境环节应根据教材的知识设置,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之更好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可以通过教材中的课后活动让学生分组参与合作讨论、探究;或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根据教材的某些故事进行小品表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娱乐中轻松掌握知识,在娱乐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此,历史教学的课堂氛围自然而然就会被激活。当然,教师应强调常态课,学生如果有主动参与就不错了,就应给予充分地鼓励、表扬,不要刻意要求太高,参与能力是要慢慢培育的过程,不能过于着急,只要有学生参与就是成功的;还可进行讲故事、历史情境再现表演等。
简而言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为学生构建出更生动、高效的课堂,也有助于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比如,在设计《和同为一家》的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利用藏族歌曲进行课程导入,以此来营造生动的背景氛围,对文中“吐蕃使者求婚”的相关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来加深印象。这样,通过情境创设,就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背景知识,也有助于激发其情感共鸣,让其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二)设计检测作业,巩固课堂知识
课后作业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中的知识内容及要点;而课前设计检测作业,除了帮助学习巩固课堂知识之外,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上一节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更好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学生對上一节课堂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加以辅导及巩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以用6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一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统一检测,并针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以分析,对薄弱点或没掌握的知识点再一次进行讲解和剖析;更可以针对较难懂的知识点重新讲解一遍,或换个教授方式,帮助学习掌握课堂知识。这样,既了解学生对上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可以说,通过当堂对新授课内容的巩固检测,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当堂消化,教师还可以发现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哪些学生已达到目标了,哪些学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总之,通过检测作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探究空间,提高探究能力
明人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又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而设问则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空间,自主学习的钥匙。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设置一些能让学生质疑的题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有疑才会问。
可以说,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只要肯问,主动参与活动,实际上就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中对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分析及历史现象的评论等,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教材的定性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所学的知识展开分析,论从史出。如评价拿破仑、洋务运动利大还是弊大?如何全面看待李鸿章、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话题。教师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得到表现的机会,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当然,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画龙点睛,及时做出点评和总结,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可以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其实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进一步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以后,其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都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时候,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教学质量是显而易见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地不断更新,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但历史是一门记载过去的学科,时间久远,学生理解史实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素材,感知历史;同时利用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天性,可以将这项信息技术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就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二是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相关资源,并加以利用;三是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及教材内容进行紧密融合,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所用。
值得强调的是,在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要在教学中过多依赖于多媒体,不必刻意去追求每节课都要用,有时多媒体用多了,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不感兴趣。第二,要注重对多媒体的设计,内容应简单、到位,不要追求五花八门,面面俱到,简单明了就可以。第三是要对网络资源有较好的判断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教师在查阅相关网络资料的时,不应一味地复制、摘抄,而应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必要的优化,方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五)注重材料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由于中考重新回归到全省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的题型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最后一题是材料论述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特别高,在平时考试中,学生的得分率非常低,大部分学生对材料观点的提炼及对观点的史实论述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训练时采用的是套用相似的材料观点,没有经过此类专题作业训练,学生在论述时就无从下手。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训练,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论述。比如,做材料论述题时,一定要先审清题目的设问,再阅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指向性就很明确。此外,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如“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战争与科技的观点”等,题目中的“改革”“战争与科技”就是关键词,指向性非常明确。当然,有些题目不给关键词,要求“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难度会更大一些。另外,在阅读材料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查找相关历史观点,注意查找材料所叙述的核心内容,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如何提炼材料中所体现的历史观点,这是解答历史论述题的关键。题目要求的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因此,这个观点必须是材料所体现的历史观点,而不是我们灌输给学生的,或者是学生自己已有的历史观点。最后,要引导学生用史实论证观点,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注意表述的科学性,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教与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幫助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紧跟新课改步伐,在教学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以提升、意志得到锻炼,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刘青.创新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灵活运用[J].学周刊,2021(17):133-134.
[2]莫敏佳.初中历史教学中地方史应用初探:以广西地方史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13):59-61.
[3]李永桃,卢占亮.初中历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J].名师在线,2021(12):24-25.
[4]吴云华.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初探[J].生活教育,2020(12):97-99.
[5]张辉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教师,2021(3):88-8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汪瀛.对历史教科书的误读: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抗战史”为例么做[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2).
作者简介:林月坛,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二中学。
关键词:当堂巩固;初中历史;优化策略
一、 引言
在新课改形势下,很多学校初中历史教学推广“当堂巩固”检测模式,即以“精选知识点、及时批阅、反馈与纠错”等操作原则开展“巩固 小测”课堂模式。也就是说,课前检测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检测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让知识当堂消化,确实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负担,同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省时高效。
二、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输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探索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是“有意识”“有故事”“有成功”的。初中生思想非常单纯,他不懂得读书是为自己,而是单纯地认为哪个教师对我好,佩服哪个教师,我才喜欢上你的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构建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让学生尊重你、喜欢你、佩服你,才会使学生关注这一学科,才会认真主动地学习历史,上课才会认真听讲。
如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教师在教学时,先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入手,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吗?”问题抛出后,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中国的丝绸应该是用马车运送过去的。”有的说:“中国的丝绸应该是用轮船运载过去的。”有的说:“中国的丝绸应该是靠人们肩膀挑过去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出示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视频资料。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继续追问道:“看完视频,谁能来说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取得了哪些成就?”有的学生说:“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了西域。”有的学生说:“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如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了西域。”有的学生说:“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如葡萄、石榴、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学生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古代的‘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建设‘一带一路’有何作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好好探究一下。”这样,直接引入新课的学习,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句话,要让学生想上、爱上你的课,就必须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 紧跟课改步伐,转变教学理念
近年来,福建中考恢复到全省统考后,历史学科也由开卷考转为闭卷考。对于突然而来的闭卷考,很多教师一时适应不过来,特别是对于如何转变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更是手足无措,有的教师直接回到传统式教学——满堂灌;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顾讲解知识点,其他内容都不讲,而为了应付考试则要求学生就重点知识简单划线作记号,强调死记硬背等固化的教学模式。再者,历史学科是等级考试科目,学生认为只要达到相应的等级即可,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不够重视,造成被边缘化。因此,如果不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课堂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掌握,课后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更不可能主动去复习巩固知识,必然造成历史学科成绩的不理想。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紧跟中考变化,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全面推广“巩固 小测”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精心设计高效的历史检测作业提高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通过当堂检测,既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当堂消化,达到提高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
四、 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情境环节,激活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情境教学的创建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激活课堂教与学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与提升。因此,文章认为,教师在创设情境环节应根据教材的知识设置,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之更好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可以通过教材中的课后活动让学生分组参与合作讨论、探究;或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根据教材的某些故事进行小品表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娱乐中轻松掌握知识,在娱乐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此,历史教学的课堂氛围自然而然就会被激活。当然,教师应强调常态课,学生如果有主动参与就不错了,就应给予充分地鼓励、表扬,不要刻意要求太高,参与能力是要慢慢培育的过程,不能过于着急,只要有学生参与就是成功的;还可进行讲故事、历史情境再现表演等。
简而言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为学生构建出更生动、高效的课堂,也有助于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比如,在设计《和同为一家》的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利用藏族歌曲进行课程导入,以此来营造生动的背景氛围,对文中“吐蕃使者求婚”的相关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来加深印象。这样,通过情境创设,就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背景知识,也有助于激发其情感共鸣,让其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二)设计检测作业,巩固课堂知识
课后作业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中的知识内容及要点;而课前设计检测作业,除了帮助学习巩固课堂知识之外,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上一节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更好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学生對上一节课堂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加以辅导及巩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以用6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一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统一检测,并针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以分析,对薄弱点或没掌握的知识点再一次进行讲解和剖析;更可以针对较难懂的知识点重新讲解一遍,或换个教授方式,帮助学习掌握课堂知识。这样,既了解学生对上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可以说,通过当堂对新授课内容的巩固检测,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当堂消化,教师还可以发现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哪些学生已达到目标了,哪些学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总之,通过检测作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探究空间,提高探究能力
明人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又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而设问则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空间,自主学习的钥匙。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设置一些能让学生质疑的题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有疑才会问。
可以说,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只要肯问,主动参与活动,实际上就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中对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分析及历史现象的评论等,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教材的定性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所学的知识展开分析,论从史出。如评价拿破仑、洋务运动利大还是弊大?如何全面看待李鸿章、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话题。教师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得到表现的机会,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当然,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画龙点睛,及时做出点评和总结,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可以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其实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进一步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以后,其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都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时候,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教学质量是显而易见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地不断更新,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但历史是一门记载过去的学科,时间久远,学生理解史实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素材,感知历史;同时利用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天性,可以将这项信息技术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就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二是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相关资源,并加以利用;三是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及教材内容进行紧密融合,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所用。
值得强调的是,在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要在教学中过多依赖于多媒体,不必刻意去追求每节课都要用,有时多媒体用多了,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不感兴趣。第二,要注重对多媒体的设计,内容应简单、到位,不要追求五花八门,面面俱到,简单明了就可以。第三是要对网络资源有较好的判断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教师在查阅相关网络资料的时,不应一味地复制、摘抄,而应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必要的优化,方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五)注重材料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由于中考重新回归到全省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的题型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最后一题是材料论述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特别高,在平时考试中,学生的得分率非常低,大部分学生对材料观点的提炼及对观点的史实论述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训练时采用的是套用相似的材料观点,没有经过此类专题作业训练,学生在论述时就无从下手。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训练,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论述。比如,做材料论述题时,一定要先审清题目的设问,再阅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指向性就很明确。此外,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如“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战争与科技的观点”等,题目中的“改革”“战争与科技”就是关键词,指向性非常明确。当然,有些题目不给关键词,要求“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难度会更大一些。另外,在阅读材料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查找相关历史观点,注意查找材料所叙述的核心内容,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如何提炼材料中所体现的历史观点,这是解答历史论述题的关键。题目要求的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因此,这个观点必须是材料所体现的历史观点,而不是我们灌输给学生的,或者是学生自己已有的历史观点。最后,要引导学生用史实论证观点,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注意表述的科学性,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教与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幫助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紧跟新课改步伐,在教学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以提升、意志得到锻炼,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刘青.创新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灵活运用[J].学周刊,2021(17):133-134.
[2]莫敏佳.初中历史教学中地方史应用初探:以广西地方史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13):59-61.
[3]李永桃,卢占亮.初中历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J].名师在线,2021(12):24-25.
[4]吴云华.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初探[J].生活教育,2020(12):97-99.
[5]张辉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教师,2021(3):88-8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汪瀛.对历史教科书的误读: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抗战史”为例么做[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2).
作者简介:林月坛,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