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散文被朱自清称为“美文”。散文有“三美”:首先是结构美,美在自由;其次是意趣美,美在意旨;再次是语言美,美在辞采。初中经典散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三美”,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散文的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散文;结构美;意趣美;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054-02
笔者以朱自清的散文为例,阐述初中经典散文的教育策略。
一、探文脉把握意向旨趣
探文脉而把握意向旨趣是经典散文的教育的前提。“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经典散文中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
首先,经典散文的教育要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旨美。如朱自清的散文《绿》,采用了以情感对景物染色的方法,随着自己感情的步步升温,作家用各种艺术手段,层层递进浓墨重彩来写梅雨潭的绿之美。文中先写观看梅雨潭瀑布的奇趣,紧接着写在梅雨潭的绿面前,“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用烘托映衬的方法来表达心中对这绿情有独钟的感情。接着以自己的感受来写绿的奇异深厚,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涟漪的美丽、水光的晶莹、水色的澄洁。最后通过想象来写梅雨潭绿的神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文脉”进入作品之中,把握作品的意旨之美,并在愉悦中获得美感。
其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绪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叙述的是父亲送别儿子的经过和别后父亲在信中对儿子的牵挂,通过儿子的眼光来看父亲。全文以父亲的背影始,以父亲的背影终,又以“我”的四次流泪作为情感的线索贯穿全文,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意境。文中写到的四次流泪,表面看是叙事,实际上是纵贯全文的情感线。文中事象与情感浑然天成,共同编织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妙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文脉”进入作品之中,就能把握作品的意绪之美,并获得强烈的感染力。
再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趣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以作者的行踪来结构文章,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来写景,但是这只是一条外在的线索。文中还有一条内在的情感线索:心中的不宁静——求静——得静,最后仍然不能完全宁静。这两条线索综合在一起,作家创造了一个静谧、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柔美的艺术世界。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沿着“文脉”进入作品之中,把握作品的意趣之美,并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二、识文眼领略诗情画意
识文眼而领略诗情画意是经典散文的教育的重心。“文眼”是经典散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是映照全篇,并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凝聚点”。
首先,经典散文的教育要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意韵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在全文的末尾处连用了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赞颂春天的勃勃生气美,给人以希望;“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赞颂春天的艳丽容颜美,给人以信心;“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赞颂春天的伟岸身姿美,给人以力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作品以此为文眼而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一“文眼”而进入作品之中,领略作品的意韵之美,并进而体味作家所表达的一种隽永含蓄的哲理启迪。
其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气韵美。如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一文描绘了三个生活片段:一是父子围坐吃白水煮豆腐,二是挚友共游西湖,三是自己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三个生活片段好像没有任何联系,然而一句话却点明了主题:“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温暖”一词便是作品的“凝光点”,“父之怜”,“友之谊”,“妻之爱”,都归趋在“温暖”二字上,融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以暖暖的人间温情贯穿全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欣赏者抓住“文眼”进入作品之中,领略作品的气韵之美,并进而体味作家所表达的独特的心理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再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情韵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是“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一词,不仅正好与彼时彼地的气氛、人物特有的心情以及文章的整个情调丝丝入扣,而且惟妙惟肖地表露了作者在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获得超脱、终究不能超脱的复杂矛盾感情。接着,文章写“月色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泻”字绘出了月光如流水之态,“浮”字状出了荷塘上雾气之貌,十分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月夜荷塘上的景象,似真似假,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进入作品之中,领略作品的画面中的情韵之美,并进而体会作家所流漫出的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情感。
三、品文句体味风彩姿色
品文句而体味风彩姿色是经典散文的教育归宿。经典散文的“文句”就文体意识而言,其亲切、自然、流畅之风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经典散文的教育要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形象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一幅充满春天的花色、花香、花的甜味的春景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欣赏者紧扣“文句”进入作品之中,体味作品的形象之美,并进而领略作家那种伴随着春的浪漫随想的真善美的情怀。
其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朴素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朴实无华的几笔白描,娓娓道来,一个慈爱老父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看后终不能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句”进入作品之中,体味作品的朴素之美,并进而领略作家所表达的普通中蕴含的一种真实、浓郁的情怀。
再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音韵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作家描写满月的被淡云遮住而不能朗照的夜景时,就运用了对偶句式:“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这里,以“酣眠”对“小睡”,相映成趣,句式整齐优美。文中还用了双声词“约略、均匀”等,叠韵词“渐渐、田田、曲曲折折、隐隐约约”等,这种语言中声韵和字词的重叠复沓,既形象生动,增强了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给人鲜明的印象,又具有语言形式上的回环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读来琅琅上口,百吟不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句”进入作品之中,体味作品的音韵之美,并进而领略作家所表达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的情怀。
综上,经典散文被朱自清称为“美文”。散文有“三美”:首先是结构美,美在自由;其次是意趣美,美在意旨;再次是语言美,美在辞采。初中经典散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三美”,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散文的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散文;结构美;意趣美;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054-02
笔者以朱自清的散文为例,阐述初中经典散文的教育策略。
一、探文脉把握意向旨趣
探文脉而把握意向旨趣是经典散文的教育的前提。“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经典散文中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
首先,经典散文的教育要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旨美。如朱自清的散文《绿》,采用了以情感对景物染色的方法,随着自己感情的步步升温,作家用各种艺术手段,层层递进浓墨重彩来写梅雨潭的绿之美。文中先写观看梅雨潭瀑布的奇趣,紧接着写在梅雨潭的绿面前,“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用烘托映衬的方法来表达心中对这绿情有独钟的感情。接着以自己的感受来写绿的奇异深厚,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涟漪的美丽、水光的晶莹、水色的澄洁。最后通过想象来写梅雨潭绿的神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文脉”进入作品之中,把握作品的意旨之美,并在愉悦中获得美感。
其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绪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叙述的是父亲送别儿子的经过和别后父亲在信中对儿子的牵挂,通过儿子的眼光来看父亲。全文以父亲的背影始,以父亲的背影终,又以“我”的四次流泪作为情感的线索贯穿全文,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意境。文中写到的四次流泪,表面看是叙事,实际上是纵贯全文的情感线。文中事象与情感浑然天成,共同编织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妙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文脉”进入作品之中,就能把握作品的意绪之美,并获得强烈的感染力。
再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趣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以作者的行踪来结构文章,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来写景,但是这只是一条外在的线索。文中还有一条内在的情感线索:心中的不宁静——求静——得静,最后仍然不能完全宁静。这两条线索综合在一起,作家创造了一个静谧、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柔美的艺术世界。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沿着“文脉”进入作品之中,把握作品的意趣之美,并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二、识文眼领略诗情画意
识文眼而领略诗情画意是经典散文的教育的重心。“文眼”是经典散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是映照全篇,并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凝聚点”。
首先,经典散文的教育要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意韵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在全文的末尾处连用了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赞颂春天的勃勃生气美,给人以希望;“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赞颂春天的艳丽容颜美,给人以信心;“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赞颂春天的伟岸身姿美,给人以力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作品以此为文眼而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一“文眼”而进入作品之中,领略作品的意韵之美,并进而体味作家所表达的一种隽永含蓄的哲理启迪。
其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气韵美。如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一文描绘了三个生活片段:一是父子围坐吃白水煮豆腐,二是挚友共游西湖,三是自己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三个生活片段好像没有任何联系,然而一句话却点明了主题:“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温暖”一词便是作品的“凝光点”,“父之怜”,“友之谊”,“妻之爱”,都归趋在“温暖”二字上,融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以暖暖的人间温情贯穿全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欣赏者抓住“文眼”进入作品之中,领略作品的气韵之美,并进而体味作家所表达的独特的心理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再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情韵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是“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一词,不仅正好与彼时彼地的气氛、人物特有的心情以及文章的整个情调丝丝入扣,而且惟妙惟肖地表露了作者在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获得超脱、终究不能超脱的复杂矛盾感情。接着,文章写“月色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泻”字绘出了月光如流水之态,“浮”字状出了荷塘上雾气之貌,十分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月夜荷塘上的景象,似真似假,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进入作品之中,领略作品的画面中的情韵之美,并进而体会作家所流漫出的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情感。
三、品文句体味风彩姿色
品文句而体味风彩姿色是经典散文的教育归宿。经典散文的“文句”就文体意识而言,其亲切、自然、流畅之风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经典散文的教育要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形象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一幅充满春天的花色、花香、花的甜味的春景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欣赏者紧扣“文句”进入作品之中,体味作品的形象之美,并进而领略作家那种伴随着春的浪漫随想的真善美的情怀。
其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朴素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朴实无华的几笔白描,娓娓道来,一个慈爱老父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看后终不能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句”进入作品之中,体味作品的朴素之美,并进而领略作家所表达的普通中蕴含的一种真实、浓郁的情怀。
再次,经典散文的教育要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音韵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作家描写满月的被淡云遮住而不能朗照的夜景时,就运用了对偶句式:“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这里,以“酣眠”对“小睡”,相映成趣,句式整齐优美。文中还用了双声词“约略、均匀”等,叠韵词“渐渐、田田、曲曲折折、隐隐约约”等,这种语言中声韵和字词的重叠复沓,既形象生动,增强了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给人鲜明的印象,又具有语言形式上的回环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读来琅琅上口,百吟不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句”进入作品之中,体味作品的音韵之美,并进而领略作家所表达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的情怀。
综上,经典散文被朱自清称为“美文”。散文有“三美”:首先是结构美,美在自由;其次是意趣美,美在意旨;再次是语言美,美在辞采。初中经典散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三美”,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散文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