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现状如何,将会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显著的影响。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A、B、C三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揭示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重点从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注重艺术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加强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等方面指出,提高高校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艺术教育;合唱;教学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对促进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专业的高水平的艺术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对整个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研究方法
为比较客观揭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探寻提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路径,本文采用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A、B、C三所普通高校非专业合唱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调查问卷298份,有效问卷295份,有效问卷比例98.33%,满足研究需求。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应该说,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科技、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社会公众艺术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能力不断提升,而網络、各类APP软件等的普及应用,更是给音乐等各类艺术的传播、赏析、创作提供了便利,这直接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然而,从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对艺术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割裂” 艺术教育并未能够被放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应有的位置,甚至还出现了“非课程化”的情形,44.41%的被试者认为非专业合唱教学课程严重缺失,艺术教育被“边缘化”的问题突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往往更加注重技能训练、德育及伦理教育的渗透,而对“艺术美”的教育重视不够,67.12%的被试者认为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情况不够理想,久而久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可能就会出现单纯地为教育而教育的情形,导致学生很难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等艺术教育的美,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就无从谈起。
艺术教育内容单一 著名美学家门罗将艺术教育分为艺术技术训练教育、艺术史教育、艺术赏析教育以及艺术师资教育等几种类型。教育类型不同,则意味着艺术教育的内容、目的、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及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根据教育目的来选择教育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艺术教育质效的提高、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8.65%的被试者认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内容比较单一,艺术教育的内容是艺术教育实施的“载体”,内容单一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艺术教育,最终必然会影响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缺乏创新意识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校内外实践活动相对较少,而教学环节更多的是传授基本的艺术知识,比如,非专业合唱教学中的音乐理论教育、音乐发展史教育、基本合唱技能教育等,而对学生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意识不强。
艺术教育提高的途径
丰富艺术教育内容 艺术教育内容层次性十分的鲜明,艺术理论教育、艺术创作教育、艺术欣赏教育以及艺术表演教育等,都属于艺术教育范畴。这就需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根据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的科学选择艺术教育的内容。一方面,绝对不能照抄照搬专业艺术院校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必须要增强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改变当前“被边缘化”的现状。高校作为艺术教育的实施主体之一,教学内容必须要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比如,非专业合唱教学过程中,尽量要避免单纯地以合唱歌曲为主(即单纯地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情形出现,而是应该要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合唱的四种基本唱法、合唱发声、合唱呼吸等基本的理论知识,重点加强理论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的练习,加强实训教学,从而为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质效奠定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
注重艺术情感与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属于情感教育、体验教育,而“美”是艺术的“魂”,是人们在精神世界寻幽的外在体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回归与提高,应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艺术教育的“精髓”,学会学习艺术、欣赏艺术以及创作艺术,真正地成为艺术发展的“传承人”。以非专业合唱教学的实施为例,如果高校仅仅是单纯地停留在课堂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作为重点,而忽视了“合唱”的实训环节,那么学生合唱的情感体验就会很难实现,而缺乏了“情感”的音乐艺术很难产生“感染力”。实践中,教师可以重点选择一些富有情感、寓意的合唱曲目,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与曲目进行“心灵的沟通”,感受合唱艺术的“音乐美”。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创造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普通高校大学生是艺术教育的对象,也是艺术教育的需求主体。这就意味着,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生为本,围绕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开设教育课程,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普通的文化课学习不同,艺术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天分”。比如,如果参与合唱的学生真的是“五音不全”,强迫其加入合唱队伍,整个合唱效果肯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必然会完全流于形式。
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与专业的艺术高校的教育以培养“艺术家”的教育目标不同,普通高校艺术属于非专业艺术教育范畴,基本上是以培养艺术师资、一般的艺术人才等作为主要目标,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无论是专业的艺术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都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从幼儿、小学到中学,相当一部分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而接受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孩子报考专业的艺术院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技能、爱好而参与的,这些孩子在进入普通高校以后,往往会选择与“艺术”有关的专业(或者是接受公共艺术教育),这一群体或许以后并不会从事专业的艺术工作,但是,增强他们的艺术素养对培育复合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传承音乐艺术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回归与提升,绝对不可能凭借某个教师、学校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各个学科(心理学、哲学以及艺术学等等)的共同努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需要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艺术教育主管部门)从教育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够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婷.大学生艺术审美特征与高校艺术教育[J/OL].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17-118.
[2]张璨.普通高校歌剧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音乐创作,2016,(09):174-176.
[3]廖彩之,郝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7).
[4]张贺香.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改革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14,(06):63-64.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关键词:艺术教育;合唱;教学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对促进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专业的高水平的艺术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对整个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研究方法
为比较客观揭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探寻提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路径,本文采用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A、B、C三所普通高校非专业合唱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调查问卷298份,有效问卷295份,有效问卷比例98.33%,满足研究需求。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应该说,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科技、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社会公众艺术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能力不断提升,而網络、各类APP软件等的普及应用,更是给音乐等各类艺术的传播、赏析、创作提供了便利,这直接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然而,从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对艺术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割裂” 艺术教育并未能够被放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应有的位置,甚至还出现了“非课程化”的情形,44.41%的被试者认为非专业合唱教学课程严重缺失,艺术教育被“边缘化”的问题突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往往更加注重技能训练、德育及伦理教育的渗透,而对“艺术美”的教育重视不够,67.12%的被试者认为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情况不够理想,久而久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可能就会出现单纯地为教育而教育的情形,导致学生很难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等艺术教育的美,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就无从谈起。
艺术教育内容单一 著名美学家门罗将艺术教育分为艺术技术训练教育、艺术史教育、艺术赏析教育以及艺术师资教育等几种类型。教育类型不同,则意味着艺术教育的内容、目的、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及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根据教育目的来选择教育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艺术教育质效的提高、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8.65%的被试者认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内容比较单一,艺术教育的内容是艺术教育实施的“载体”,内容单一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艺术教育,最终必然会影响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缺乏创新意识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校内外实践活动相对较少,而教学环节更多的是传授基本的艺术知识,比如,非专业合唱教学中的音乐理论教育、音乐发展史教育、基本合唱技能教育等,而对学生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意识不强。
艺术教育提高的途径
丰富艺术教育内容 艺术教育内容层次性十分的鲜明,艺术理论教育、艺术创作教育、艺术欣赏教育以及艺术表演教育等,都属于艺术教育范畴。这就需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根据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的科学选择艺术教育的内容。一方面,绝对不能照抄照搬专业艺术院校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必须要增强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改变当前“被边缘化”的现状。高校作为艺术教育的实施主体之一,教学内容必须要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比如,非专业合唱教学过程中,尽量要避免单纯地以合唱歌曲为主(即单纯地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情形出现,而是应该要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合唱的四种基本唱法、合唱发声、合唱呼吸等基本的理论知识,重点加强理论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的练习,加强实训教学,从而为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质效奠定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
注重艺术情感与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属于情感教育、体验教育,而“美”是艺术的“魂”,是人们在精神世界寻幽的外在体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回归与提高,应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艺术教育的“精髓”,学会学习艺术、欣赏艺术以及创作艺术,真正地成为艺术发展的“传承人”。以非专业合唱教学的实施为例,如果高校仅仅是单纯地停留在课堂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作为重点,而忽视了“合唱”的实训环节,那么学生合唱的情感体验就会很难实现,而缺乏了“情感”的音乐艺术很难产生“感染力”。实践中,教师可以重点选择一些富有情感、寓意的合唱曲目,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与曲目进行“心灵的沟通”,感受合唱艺术的“音乐美”。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创造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普通高校大学生是艺术教育的对象,也是艺术教育的需求主体。这就意味着,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生为本,围绕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开设教育课程,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普通的文化课学习不同,艺术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天分”。比如,如果参与合唱的学生真的是“五音不全”,强迫其加入合唱队伍,整个合唱效果肯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必然会完全流于形式。
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与专业的艺术高校的教育以培养“艺术家”的教育目标不同,普通高校艺术属于非专业艺术教育范畴,基本上是以培养艺术师资、一般的艺术人才等作为主要目标,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无论是专业的艺术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都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从幼儿、小学到中学,相当一部分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而接受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孩子报考专业的艺术院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技能、爱好而参与的,这些孩子在进入普通高校以后,往往会选择与“艺术”有关的专业(或者是接受公共艺术教育),这一群体或许以后并不会从事专业的艺术工作,但是,增强他们的艺术素养对培育复合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传承音乐艺术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回归与提升,绝对不可能凭借某个教师、学校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各个学科(心理学、哲学以及艺术学等等)的共同努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需要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艺术教育主管部门)从教育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够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婷.大学生艺术审美特征与高校艺术教育[J/OL].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17-118.
[2]张璨.普通高校歌剧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音乐创作,2016,(09):174-176.
[3]廖彩之,郝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7).
[4]张贺香.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改革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14,(06):63-64.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