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四驱模式”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分析新时代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对当前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具体实践,重点论述其“四驱模式”的改革举措及成效。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四驱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6-0175-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新时代,“双创”教育成为了推动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而“双创”教育改革的主线聚焦在供给侧。笔者认为,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应在深刻领会“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精准施以对策,方可适用时代要求,在“立德树人”事业特别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一、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
  供给与需求相辅相成、互为配合,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倒逼供给。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模式改革。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毫无疑问,“双创”教育供给应对传统的简单的“产品式”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优化,凸显立体化、分层次的“宝塔式”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做到普适教育、提升教育、精英教育相互贯通。
  第二,队伍建设改革。高校“双创”教育的师资供给是其取得实效的关键。“以其昏昏绝无可能使人昭昭。”一流的师资团队方可培养一流的学生,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要求更高。因此,打造一支懂政策、善业务、会引导、能实战的“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多元队伍,是升级高校双创教育供给的必然要求。
  第三,课程建设改革。高校“双创”教育要做到精准供给,改革课程体系是其重要内容。“双创”不仅要开设专门课程,更要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供给上,不仅要中西合璧、成败对比,更要凸显专创融合、思创融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成才需求,使“双创”种子入脑入心。
  第四,教评方法改革。教学与评价方法的改革,是推进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学方法向启发式、对话式、对分式转变,评价机制由“唯分数”转向“重素质”,是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补短板”的亟待之举。只有全面改革当下教评方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高效率”。
  第五,保障体系改革。高校“双创”教育的供给不仅需要教学保障,更需要训练、竞赛、孵化等各方面的帮扶资助,不仅需要提升第一课堂的各项保障,更需要提质第二课堂的各项设施,还需要实操阶段的平台与资金支持。毋庸置疑,深化保障体系的改革,是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题中应有之义。
  二、当前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文件[1]的指引下,我国地方高校围绕大学生“双创”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创”教育认识仍存在诸多偏差。部分学校仍然认为“双创”教育只应该在“985”、“211”等重点大学推进,地方高校实施完全没有必要;部分学校仍然简单地把开展“双创”教育同解决毕业生就业联系起来,认为“双创”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老板;部分学校仍然认为“双创”教育不应该成为教育主业,甚至于有些教师认为是高等教育的倒退等等。以上种种,对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双创”教育融入仍不够全面。大部分地方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仍然较低,专业知识中的“双创”元素挖掘不够,缺乏与“双创”环节有效嫁接的实训平台,“双创”沦为“书上谈兵”;高校参与“双创”课外活动的学生不多,具有小众化特征,带动面大、感召力强、参与度广的精品活动更是寥寥无几。此外,“双创”教育与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没有结合,“双创”教育全过程培养还只是一句口号。
  第三,“双创”教育要素不够完善。“双创”教育各构成要素必须完备,然而,就教育者而言,大多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缺乏对产业运营知识的深入了解,无法全面深入地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就课程而言,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双创”课程数量上不多,质量上也有瑕疵,教材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理论框架和实践前沿;就受教育者而言,他们对“双创”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不高,参与度自然不理想,这与育人过程的“闭门造车”和呆板僵化的学分设置有很大关系。
  第四,“双创”协同育人机制方面探索不足。目前,在资源整合上,部分地方高校将着力点放在“双创”基础性教育方面,很少注重整合“双创”各要素,没有努力去探索推进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与学校“双创”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上,“双创”教育引导、“双创”课程建设、“双创”项目孵化、“双创”成果转化等方面没有贯通。
  三、地方院校“雙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四驱模式”探索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层级递进、坚持多为发力、深化指导帮扶“四大”举措,驱动培养、课程、实训和支持“四大”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地方院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四驱模式”。
  (一)强化顶层设计,驱动培养体系改革
  1.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以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为依托,在农学等8个农科专业,深入实施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
  2.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在会计学等3个专业积极探索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先后与27个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合作开办企校合作班,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与行业需求吻合度。   3.校校合作人才培养。在汽车服务工程等4个专业积极探索与湖南生物机电职院、湖南汽车职院等合作,实施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专职教师。
  4.复合型人才培养。在金融学等5个专业开办第二辅修学位,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等合作,在生物科学等4个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5.创业精英班模式。对已有创业项目的同学,通过选拔参与创业精英班,进行“双创”集训营训练,强化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学习,提升创业能力。
  (二)注重层级递进,驱动课程体系改革
  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创业基础》《管理学原理》、创业案例等“双创”通识必修课50余门和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近300门,对全体低年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普及创业知识。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科学论坛、人文讲坛、修业学堂130多期,参与学生达10万人次,重点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初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1.专业教育课程。设立专业+方向的课程群,开设了72门辅修专业课、100余门仿真模拟训练课,建成在线课程49门,引进优质中国慕课12门、超星尔雅通识课4门,实施混合式教学24门,对不同专业及有“双创”意愿的中年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重点培养专业知识和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决策判断能力等创业知识。
  2.实战训练课程。将专业实践教学和“双创”实战培训结合,全校开设《初创企业模拟运营》30余门“双创”教育公选课程,每个专业单独开设13—24门实践实训课程;结合SIYB创业培训等,对有明确创业目标的高年级学生进行重点教育,提升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机会把握能力。
  (三)坚持多维发力,驱动实训体系改革
  1.以科研促学。面向所有本科生开放6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三年来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77项,国家级项目30项,立项校级科技创新基金项目760项,学生参与面达60%,发表论文近400篇,申请专利18项[2]。
  2.以竞赛促训。完善国家、省、校、院四级竞赛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以“挑战杯”“互联网+”为主的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结合学科特色,按照“一院一品”原则每个学院打造 “品牌”竞赛项目,每年培育大学生“双创”项目近1 000个。
  3.以实践促行。建有327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和29个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每个专业对应1—5个基地进行实践实训;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围绕湖南农业产业,建有2个综合示范基地、14个特色产业基地和100余个分布式服务站。
  4.以孵化促创。建成集激发、展示、孵化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6 94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双创”孵化基地,免费提供给学生开展“双创”项目孵化;与隆平农业高科技园、三一众创孵化器等合作,建設大学生创业孵化科技园,促进学生“双创”项目孵化。
  (四)深化指导帮扶,驱动支持体系改革
  1.完善组织领导。实施“双创”教育“一把手工程”,书记、校长担任“双创”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独立设置“双创”教育中心,完善“党政领导、职能部门、专门机构、二级学院”四级联动协同机制;成立学生“双创”服务中心,主动服务“双创”工作。
  2.众筹“双创”经费。每年设立100万元基金,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学习,投入2 000万元以上经费开展“双创”教育;帮助学生创业项目获得政府扶持经费500多万元,获得企事业单位资助资金300多万元。
  3.建强“双创”师资。单设“双创”专职编制7.5个,建成由9名专职和28名兼职教师组成的校内专兼导师队伍;组建包括专职教师、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在内的113名校内“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实现创新创业帮扶链条上的无缝对接;聘请94名优秀校友为“双创”兼职导师,“一带一”指导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3]。
  4.拓展“双创”素质。坚持专业教育与活动教育相结合,每年开展学术科技节、宿舍文化节、团支部风采大赛、食品文化节、插花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双创”文化活动,构建“六求”素质拓展体系,遴选出“求真”类、“求善”类、“求美”类、“求实”类、“求特”类、“求强”类活动教育项目165项,纳入学分体系。
  四、结语
  湖南农业大学四驱模式取得了诸多实效: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近三年来,学生在公开刊物发表研究文章400余篇,获权专利18件,先后获得国家、省级“双创”竞赛奖项800余项。二是学生“双创”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双创”团队数量超过300个,涌现了带领青海藏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年销售额超过6 000万元的创业典型索南才让,帮助洞庭湖区藕农解决销售难题、年销售额超过5 000万的彭思华,帮助橘农解决病虫害防治难题、年销售额超过1 000万的莫博程等一大批典型。三是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相继荣获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双创”基地、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参考文献:
  [1]  李娜.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与现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  湖南农大:坚持“多维协同”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N/OL].中国教育报,2018-04-11.
  [3]  刘殷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改革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8):68-70.
  [责任编辑 邓 兵]
其他文献
吊舱推进器以其模块化程度高、操纵性好、高效率及低噪声等优点广泛地运用于科研、民用、军事领域。目前吊舱推进器水动力性能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模型试验及数值计算手段针对模型尺度展开,从模型尺度到实尺度性能预估必然涉及到尺度效应,现有的吊舱推进器尺度效应修正方法主要有2008 ITTC方法和β系数法这两种,但其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如何解决吊舱推进器模型到实尺度的尺度效应修正及性能外推是限制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吊舱推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UHPC)具有相对优良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了强度和耐久性,但同时也加大了材料的刚性和收缩特性,延性改善有限。另外,UHPC中的钢纤维往往是随机分布,不能对应限制梁体构件的不利力学状态,UHPC构件仍倾向脆性破坏。如加以配筋设计,则可望避免上述不足,充分发挥UHPC材料的优良特性,更高效的提高构件承载能力。UHPC构
现代战争对于坦克等车辆的防护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复合装甲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原有的金属装甲的性能。单纯使用金属装甲时,在增大防护性能的同时,因为金属自重过重会使得车辆负担过大,机动性能大大降低。由于陶瓷具有密度小、硬度大、强度高等特点,陶瓷/金属复合装甲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数值模拟成为研究该问题的主要手段,然而伴随着高速冲击而来的陶瓷的碎裂等问题,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等基于连续介
沥青路面早期开裂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服役性能与生命周期。沥青混合料广义上由沥青、骨料、孔隙等多相材料复合组成,传统研究方法基于宏观唯象理论,难以描述各细观复杂的几何特性及各相材料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多尺度双向耦合框架,研究了移动循环车轴荷载下典型沥青路面结构面层的粘弹性力学响应,考虑界面相的影响,探讨了细观尺度下的微裂纹动态扩展与损伤行为,对宏-细观参数进行了抗裂敏感性分析:(1)本文在细观尺度上
碳化硼具有高强度和低密度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国防军事等领域。然而由于碳化硼晶体结构的复杂性,人们对其力学行为,尤其是微观力学行为缺乏统一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碳化硼性能的有效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从原子尺度合理解释了碳化硼的变形行为和破坏过程,并探讨了改善碳化硼韧性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B_4C晶体的弹
随着现代建筑等各种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薄壁钢构件因为其节能、节材环保、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得以广泛地应用在实际工程中。但在实际加工使用中总会出现裂纹,裂纹是大多数构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缺陷,受到外荷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裂纹将会进一步扩大,进而造成构件断裂,导致极限承载力大幅降低,甚至直接危及相关结构安全。并且由于薄壁构件其截面尺寸明显大于壁厚,因此,薄壁钢构件在稳定性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然而当前在研究薄
摘 要:乡村振兴、人才为先,电子商务作为驱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电子商务浪潮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应用电子商务这一全新的商务模式,并且有相当多的企业已经取得了成功,这就为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需要具有良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实践能力。从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创业型人才培养入手,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并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