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都去哪儿了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e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4月份,浙教版《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从校级选拔,一直到全市的角逐,笔者很荣幸地目睹了众多参赛选手的课堂展示。本次活动各级单位都采用统一的赛课方式,即各选手们在前一天以抽签的方式抽取上课的内容、班级和节次,第二天直接进课堂,不得与学生见面。为此,“磨课”的过程就减少甚至没有了,更多的是展现选手们平时的自身素质。在这些近乎“裸身”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对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作了关注,在这些课堂教学的语言交流中,既能看到公开课的味道,又有体会家常课的机会,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也就“显山露水”了,笔者发现几乎每节课都存在有“假语”现象。
  所谓“假语”现象,简单讲是指虚假的语言,我们把在品德课堂教学的交流过程中师生表现出来的语言的虚假现象统称为“假语现象”,包括书面语(品德教材)、口头语(包括无厘头语言)以及体态语等。《品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学前,教师应通过聊天等方式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他人开展交流、对话和讨论,分享经验和感受。在师生的语言对话与交流中,双方都是主体,它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交流。可为何频出“假语”呢?现笔者就结合本次课堂评比活动及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假语”现象,对其产生的原因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粗浅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失真导致“假语”
  世界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在他的《利维坦》一书中认为,人类“最高贵和最有益处的发明是语言”,“没有语言,人类之中就不会有国家、社会、契约或和平存在,就像狮子、熊和狼之中没有这一切一样”。每个国家作为学校授课的基本方式的课堂教学,同样也不能缺少语言的交流,品德课堂也不能例外。无论是思维撞击出的火花,或是感情之间的交流,抑或是知识间的链接,师生间的语言交流才是最基本的形式。但信息来源一旦失真,无论语言多么优美,最终都不会达到语言交流的理想效果。品德课堂教学中信息的来源无非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次课堂教学评比中的一个例子。
  有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多彩的课余学习》时,有个四人小组讨论的环节。讨论的内容:根据表格中安排的时间段,填入相应的课余活动安排。(表格如下)
  孩子们看似讨论得很热烈,甚至教师叫停了还叽叽喳喳,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制止”该项活动了。在学生汇报时,有意“引导”学生说出“放学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踢球’”,然后依次是做作业,吃晚饭,看书,看电视和睡觉。最后教师问:“这个安排表你们同意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同意”。课后,我问了边上一组同学:“为什么你们组四个人的意见都不一样?”有个孩子说:“放学后这段时间我都在等车和坐车,一回家就做作业,根本没有球踢。”“那后来怎么都说同意老师的方案呢?”“习惯了。”“我们老师说要好好配合上课的老师,表现好的小朋友有奖励。”
  教师提供的是不切学生实际的信息源:踢球。暂不说其他,农村的孩子有场地踢球吗?可学生的回答却“令人满意”,让课堂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它各自用上帝给它的声音。”品德课堂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表达出真实的心声,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师生间沟通、交流的实效,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某些原因所左右,有的学生说了,但却不一定是他的真心话;有的不愿说,也不愿参与某些教学活动,但却要为了“应付”或者说是为了迎合教师乃至公开课的需要而表演,他们往往会说出一些比较漂亮的或比较吸人眼球的答案,使得教师产生错觉,以为学生已经真正获得了感悟。其实学生根本就没有传达出准确的信息,教师当然也就无法接收到准确的信息了,师生间的这种“假语”现象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不光是学生会出现“假语”,教师、品德教材也会产生伪信息。教师为了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顺畅”,出现“假语”现象和学生“交流”的例子很常见。如这次课堂评比中,有位上一年级下《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的教师,在感受“教室温暖”的环节中,说:“当别人忘记带饭盒时,我们要把饭盒借给他。”致使“听话”的孩子也说:“下雨了,当同学没有带伞时,我要把雨伞借给他。”这切合实际吗?此时教师不但没有抓住教育契机,反而来了个夸张的拥抱,还说:“噢!你真是个好孩子!”当教师让同学们观看班级师生互帮互助的图片后,问道:“这又是班里的哪个小朋友在主动帮助辅导同学作业呢?”有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轻轻地说:“是老师拍照时叫他这么做的。”教师当然没有“听见”了,这种虚假的动作所产生的语言,已经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对话了。教师们只重视了语言交流中对话的形式,而忽略了语言交流的实质;只关注了语言交流能否出彩,而轻视了交流的意义。另外,我们的品德教材在改编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污染”,这些都会导致“假语“现象的产生。
  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导致“假语”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是指只强调了传播者单方面的思想、利益,而忽视传播对象对信息的需求和兴趣,致使信息无法完全“拷贝”到位。对于品德课堂来讲,是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由于知识、心理或年龄等“代沟”,无法使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产生“无缝对接”。我们先来看个例子:
  同样是《多彩的课余学习》这课,在四人小组讨论“课余作息安排”后的汇报环节中,有个孩子说:“我不同意同桌把‘踢球’安排在放学后,因为我们应该‘先苦后甜’,要先做作业再玩。”教师听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做家庭作业和踢球同样是课余生活,我们不可以说‘先苦后甜’。”试问现今有几个教师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有几个孩子认为做家庭作业很甜?连家长都说“累”啊!有多少孩子在放学后可以自由自在地踢球、玩耍、看电视呢!据笔者调查,在周一至周五放学后 “被批准”看电视的孩子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孩子可爱地、诚实地说出了真话,可这么精彩的教育契机就被教师给“彻底删除”了。   由此可以看出,相同的信息源会因为受众的职业、年龄、性别等因素,产生不一样的接受效果,从而导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或受阻。反映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是学生摸不透或听不明白教师的提问;或者是学生的回答还没有说完就被教师打断或妄加评价,以绝对的权威压倒“捣蛋”的学生,学生满腔的委屈只能往肚里咽了;抑或是教师“忘词”,而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空话”来延续交流,由此可见,缺少真实思想感受的交流,不但不会让师生双方产生快感和乐趣,还会成为空谈。
  而另一位教师在一年级上《我爱秋天》一课中,却让师生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发挥出了语言沟通的魅力。在四人小组品尝完秋天的水果后,教师问:“孩子们,现在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呢?”这时,一个嘴角还流着橘子汁的男孩子,笑眯眯地说:“秋天是一个香甜的季节。”“孩子,你把‘香甜’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你对秋天的感受,真令老师佩服,老师把你的感受写在黑板上。”我校学生家中几乎都种橘子,对于孩子们来说,橘子已经吃得很多甚至都吃厌了,可这个橘子,相信是这个孩子有史以来吃到的最甜的一个橘子,也是最好吃的水果了。而课后教师说,她其实是想让学生说出“秋天是一个快乐的季节,想不到孩子的感受反其道而行”。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课堂中师生交流的错位,有时反而是撮合着最好的教育契机和最佳的教育生长点。一个善于驾驭课堂教学的品德教师,就像一个交通警察,会通过掌握儿童的心理,调整自身的教学语言和角色定位,变被动为主动,因势利导,疏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阻碍,从而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三、信息交流环境中语言的失范导致“假语”
  对于师生语言交流而言,交流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二是师生所处的制度环境。古人之“时位之移人也”,就说明了环境对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学语言亦是如此。从众多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语言离规范还有很远的距离。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电子产品的时代。网络的盛行,网络语言的流行,我们发现,像“美眉”“霉女”等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交流的语言之中。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同样出现了这些无厘头的语言,孩子们好像都热衷于“不好好说话了”。如在《中秋节》这节课的结尾环节中,教师要求孩子们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写祝福语时,就有孩子这样写道:“妈妈,看到你那么辛苦地赚钱,我都泪奔了。”还有个孩子说:“我以后要多赚点钱,让我们家成为土豪。”“祝童鞋们中秋节快乐。”本来是多么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祝福,可一旦“摊上这事儿”,那种真诚反而变成了嬉笑,心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正能量的传递已被大打折扣。而笔者在平时课堂中也发现这类网络语的泛滥:“我觉得自己是个屌丝,和俺滴童鞋相比相差太远了。”“打败你的不是天真,而是无鞋。”“如果太阳不出来,我就不去上学了,如果太阳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是什么导致孩子们语言的“变性”?只要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不难发现,那些粗鄙的词汇正是夹杂在嬉笑怒骂的段子里,通过大人以网络或短信的方式传递给了孩子们。还有那熊大、熊二、灰太狼等永不停歇的恶搞类儿童动画片,这些庸俗的文化能不“卷”了孩子们的舌头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曾说过:“儒家的文化……对于秩序的维持和对等级的尊敬是核心的价值。”受几千年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走进每一所学校,都能拿出厚厚的一本制度,“制度上墙”“制度管理”等,对学校管理确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些针对学生的各种课堂教学制度和社会行政体制都相差无几了。笔者曾见某校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坐如钟”,双手交叉,放于后背腰际位置。这个要求,试想教师自己能做到吗?但教师却要求孩子们用这种坐姿的听课代替本来是感官并用的上课。类似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学生那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已被依附人格、趋同心理所掩盖了,我们教师有同感,“为什么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课堂举手发言的人却越来越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这种沉闷的氛围所笼罩吧,在这样的环境中,要追求师生间语言交流的平等与真实,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种原因导致品德课堂“假语”现象的产生,虽然是从信息来源、传递过程和传播环境来说,但笔者认为核心只有一个——也就是所谓的权威人格的存在。当理想的语言交流被先验的真理撞击时,我们品德课堂教学语言交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虽然许多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品德教师,我们应为理想的课堂教学语言而努力,还课堂语言一方净土。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横路乡中心小学 324007)
其他文献
5月10日,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在萨凡纳河场地新建一处钚弹芯生产设施的建议已获批准。目前,美唯一制造钚弹芯的单位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其年最大产能曾达到11枚,而于1992年关闭的洛基弗拉茨厂年产量为1000枚。声明要求,至2030年前,NNSA将年产80枚钚弹芯,其中,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每年生产30枚,萨凡纳河场地每年生产50枚。  钚弹芯是核弹头初级的核心部件,主要由钚组成
2019年6月5日,中国在黄海海域进行了首次海上火箭发射,此次“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的从海上平台发射,将7颗卫星送入轨道。这不仅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空白,还标志了中国的航天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国的航天活动提供了一种快速进入太空的全新发射方式。海上发射技术可以弥补高纬度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影响,缺少理想的航天发射中心的短板,因此,廉价而适用的海上发射平台是航天大国家的需求
当我和助手松太加走进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切吉乡乡政府的时候,被眼前三个心不在焉,甚至未能明白我们此行来意的乡干部的回答惊呆了。我问他们:著名的切吉岩画大概在什么位置,其中一个人看了看我的介绍信说: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什么岩画,这里也没有你所说的东西。  第二天清晨,在乡干部再次坚决地肯定中几乎想撤的我,却在当地一个牙医(他同时还是远离这里的一处寺院的年轻活佛)那里碰上了好运。他乐意做我们的向导,并答应
苏联的“传奇”系统核动力卫星,使用核反应堆,苏联宣称可连续飞行数百年  冷战时期,美国多次凭借航母优势对苏联进行威胁和挑衅,迫使苏联积极发展反航母武器及对抗战术,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形成了庞大的反航母作战体系,这也让后来的俄罗斯在冷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美国的航母战略有恃无恐。苏/俄发展反航母武器和相关战术的做法为我们应对美国航母的威胁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苏/俄反航母武器体系的发展  总的来看,其包括空
【摘要】音乐素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小学生音乐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可以从学生编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使音乐课堂成为所有学生展示自我、增进自信、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一方天地。  【关键词】小学音乐;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
【摘 要】青少年创客大赛是展示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平台。但综观现状,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在创客的时代背景、创客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者、实施途径和评价等五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认识和实际操作上的偏差。要实施好创客教育,必须厘清这些现象蕴含的矛盾和困惑。  【关键词】青少年;创客大赛;创客教育;误区  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
【摘 要】拓展性课程是基础课程的重要补充,也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价值体现,它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拓展性课程改革要做到“五化同步”,具体表现为:辅助化——让课程准确定位;地域化——让课程特征鲜明;普适化——让课程走向特色;儿童化——让课程富有生命;实践化——让课程充满乐趣。唯有如此,才能让拓展性课程改革效能最大化。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 辅助化 地域化 普适化 儿童化 实践化  拓展性
【摘 要】环保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学生现实生活,通过“精心选用生活材料制作学习用具”“自觉依托生活元素设置活动主题”“合理选取生活事件安排体验活动”“有机关联生活行为开展学习评价”等策略,渗透环保意识,激发环保情感,培养环保能力,使学生养成环保习惯,真正成为文明生活、绿色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资源;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愉悦性,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表达,养成率真、自信的个性。以《一花一世界》为例,可以从“玩画笔”和“玩水墨”入手,完成从“以美育人”到“以美悦人”,从“工具使用”到“游戏生趣”,从“技法第一”到“精神至上”三方面的转变,最终实现“以美育人”,达到艺术教育之根本目的。  【关键词】拓展课;中国画;愉悦性;游戏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可以直接唤起
每年9月,小班新生入园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小班新生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低级阶段,像一朵朵花骨朵儿,非常美好,但是柔软也很脆弱;另一方面,班级是否有良好常规,又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那么,如何使两者之间达成统一?即如何引导小班新生顺利进入有质量的集体活动?我们给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确定了一个目标:过渡无痕,善教无伤。在各个年龄层次的教育活动以及家庭教育中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