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的原因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s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磨炼,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如秋蝉般萎靡不振。从教八年,每每看到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心里总不由地生起一种嫉妒,语文课堂究竟怎么了?难道九年的语文学习真的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不再燃烧?兴趣不再?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因为应试教育总是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而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强化训练,过度学习,还美其名曰:死去活来,熟能生巧!——不先“死去”怎么能有“活来”!讲求题海战术,追求“熟能生巧”。当然,没有必要的训练积累,知识点无法得到巩固,但如果因此把语文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课本内,以至于让学生无暇顾及课堂以外的、对发展智力非常有益的各种活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好奇心无法满足。长此以往,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丧失,以致荡然无存。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不喜欢语文,请从喜欢我开始。”这其中道出的正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其中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尤大。
  1.知识、能力素养。首先,客观条件限制了高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现在的学校整个工作中心就是各阶段检测、各级统考、会考和高考,管理目标普遍地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评价语文教师的标准便是平均分、达标分,及格率、优秀率和升学率,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丧失殆尽。高中语文教育研究完全变成了高考应考研究,语文教师在灌输知识,强化技能中疲于奔命,真正能提升自身知识能力素养的探索和研究无暇顾及。因此,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的说法也几近落空。其次,高中语文教师的惰性限制了对自身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惰性使语文教师懒于学习新知识,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语文教师应有的灵气完全丧失。我们以写作为例,扪心自问,勇于“下水”,勤于“下水”的老师寥寥无几。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写作时,更多的处于纸上谈兵、指手划脚的状态;画师自己不参与画画,乐师自己不懂歌唱,却一味埋怨弟子悟性不高,错又在谁呢?再以高考名篇名句背诵为例,高中语文教师能有几人勤于背诵,注意积累?甚至我曾听过有位高中语文教师如是说:我不会背没关系,因为我不需要参加高考。如果专业知识尚且如此轻视,那么与考试“毫不相干”的课外文学作品以及教育理论类的书籍,教师阅读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懒于读书,语言贫乏,材料陈旧,教法单一。很难想象,这样的高中语文教师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被如此训练了九年,被各方面严格管制的、疲劳的学生呢!
  2.职业道德素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教育得以维系的一种纽带,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这把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扉。首先,这种热爱是指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关爱为起点而产生的一种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然而,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因为种种因素,很难真正做到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爱。一方面是教师的工作量大,难以顾及;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太紧张,多门学科轮番上场,抽不出空。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失去了深层的沟通、交流;那么,师生间的亲近感也就可想而知。其次,这种关爱还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渴望被理解和被尊重。然而,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然而,或许,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潜在的需求。潜意识告诉我们,我们是“教师”,学生“必须”言听计从。我们太多的强调学生要理解老师,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至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上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这种需要吗?真的,从潜意识里,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思考得太少,做得更少。他们失去了被理解和尊重,也就预示着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失去了被理解和尊重,语文课堂自然就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目前,高中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除了“应试教育”体制蒂固根深和高中语文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之外,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轻知识而重经济效益,认真学习而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等等,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增加学习兴趣的内驱力。教育体制或社会环境,是我们语文教师难以影响的,但我们可以戴着镣铐尽可能地把舞跳好!在个人素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些改善与提高,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重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喜君.语文教师惰性的批判.2009年7月.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需要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知道教学策略,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发挥语文的人文精神,将感性教育融入课堂,保证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决定了他们在建构区开展活动时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如案例中的情况。如何更好地引导小班幼儿开展建构活动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曾做过以下尝试。  1.激发兴趣  小班幼儿小肌肉动作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在提供材料时,我都是选择形状较为单一、易于拼搭的积木,同时,保证积木数量充足,以满足幼儿开展平行游戏的需要。  然而,光有积木是不够的,材料過于单一会使游戏变得乏味,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要把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学好地理的重要条件。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就是指和学习的内容联系密切的兴趣,如,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知识的兴
案例中的教师面对小班幼儿在建构活动中主题单一、简单重复的状况,感到非常焦虑,担心幼儿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进而希望通过示范讲解,让幼儿从单一拼搭武器转向搭建大型、复杂的城堡,以实现技能的升级,并呈现出丰富的作品。其实,这是想要借助“教”的手段“缩短”幼儿的认知过程,“提高”活动效率,以呈现“精彩”的结果。然而,一旦幼儿回归自由创作状态,在教师看来又变得“几乎搭不出什么东西”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也让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幼儿的游戏是基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而开展的。如果幼儿的建构活动长时间维持在同一水平,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幼儿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难以将生活经验与建构活动建立联系,因此不知道可以搭些什么、怎么搭;二是幼儿缺乏必要的建构技能,即在搭建时不知道如何通过垒高、围合、架空等方式表现具象的物体,实现自己的设想。丰富的生活经验可赋予游戏灵魂,必要的建构技能可赋予游戏血肉,因此,若想提高幼儿的建构游
期刊
本学期初,我开始担任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我信心十足,暗下决心:一定要精心备课,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并为之周密计划,甚至连上第一节课的开场白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节品德课,我安排的内容是有关《小学生守则》和文明礼仪方面的。在我将推门进入教室时,一个刺耳的声音冲击着我的耳膜,有个学生高喊我的乳名,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顿时,一
建构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类游戏,尤其是男孩,常常乐此不疲,沉浸在对各种材料的摆弄、塑造、尝试、探索之中,由此获得角色游戏等社会性游戏所无法替代的乐趣和情感体验。在“从枪炮到城堡”的案例中,小班幼儿拿一种像子弹头的插塑积木搭长枪大炮,搭建完后,他们离开座位,蹲在地上,钻入桌底,躲到椅子后面,玩起了打仗游戏。孩子们快乐游戏的场景跃然纸上。  在这样的建构游戏中,教师该如何理解幼儿的行为?教师的作用又
期刊
摘 要:新的教育形式下,要使英语课堂更富有实效,课前让学生做好心理、生理、物质及知识准备;课中教师注重激励学生、注重有效的教学活动及注重指导学生记笔记与使用学案;课后让学生落实笔记的整理、作业的独立完成及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 “四准备” “四注重” “四落实”    当前很多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要使学生会学、乐学,教师
春天到了,我带着中班孩子去幼儿园的小花园寻找小动物,孩子们在大树上、草丛中陆续发现了蚂蚁、蜗牛、蜘蛛、蚯蚓。泽泽无意间翻开一堆枯叶,几只虫子钻了出来。他惊讶地大喊,引来同伴围观。“西瓜虫,西瓜虫!”乐乐认出了这种虫子。浩浩说:“快抓住它!”泽泽捡了一片树叶,想让西瓜虫爬到树叶上,同伴们见了都来帮忙。被树叶一拨弄,西瓜虫蜷成了小球。浩浩喊了一声“用手抓吧”,便直接动手把西瓜虫抓了起来,并对泽泽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