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农村学校校园安全教育问题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谈及学校安全,总使人想起近几年来在国内相继发生的几起校园安全事故(如楼梯拥挤踩踏事故、学生在公路上晨跑遭遇特大交通事故、校园暴力冲突致多名学生死亡事件等)。而今,在教育部的三令五申下,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以消除类似事故的隐患。但校园安全教育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
  一、 知行统一
  学校安全教育主要涵盖交通安全教育、卫生疾病防控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许多学校通过开设知识讲座、召开宣传动员大会、张贴宣传画、举行相关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灌输学校安全方面的知识。随着安全教育的深入开展,不少学校开始从随意性强、零碎、即时的宣传性教育转变到利用校本课程实施系统性、针对性、计划性、科学性的教学,同时注重学科渗透。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单一的、应试功利性的,学科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传授安全方面的知识,能有效弥补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丰富安全方面的认知,对指导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教育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从知到行转化的复杂过程,安全教育也是如此。仅仅重视安全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并非白纸一张,他们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因素都会影响教育的成效。学校和教师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倡“做中学”,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的训练与培养、不良行为的改变与重塑上,实现知行统一。
   1. 营造健康的环境氛围,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更多的学生能“近朱者赤”,防止“近墨者黑”,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 制订完备而有操作性的安全应急预案,并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应急能力。
  3. 多管齐下,改变学生不良行为。在教室里拥挤推搡、追跑打闹、暴力冲突等,这些不良行为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教师既要从关爱每个学生的角度,对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耐心教育,辅以心理疏导,改善学生人际关系;也要严明纪律,对严重影响校园秩序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
  二、 师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在传统的学校安全教育体制下,教师是教育的唯一主体。作为成年人,教师无疑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管理者与责任人,教师处于权威的地位,而学生则是弱势群体,是被教育者,属于监管、保护的对象,他们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应该认真接受安全教育,服从学校制订的各种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网络中,师生关系是单向度的:一方面,过分强调教师主体绝对的安全责任;另一方面,学生这个活跃的生命主体被忽略,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居高临下的安全教育体制,只能使学生的行为得以暂时地约束,却很难使学校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而且一味地压制,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当教师的权力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弱,进入管理疲劳期,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出现更大的反弹,构成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另外,为了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学校往往会制定各种制度、签订责任状,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值周教师、班主任、专任教师、保卫、门卫等各司其职)。然而,这种依赖科层权威的安全管理体制,貌似完备、坚硬,实则脆弱。监督管理方面的成本因素,教师面临的严重工作压力以及教师本身的责任心、个性、价值取向的差异等因素,都影响教师安全责任的落实。
  有效的安全教育,应该在强调教师主体的同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俯视学生到重视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师生的主体统一。
  1.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学校可广泛向学生征集安全金点子、安全漫画、安全警示语、温馨提示语等,并且把其中优秀的作品,郑重其事地装裱在校园显眼处,激励学生参与热情,肯定学生参与一份努力,使安全教育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终生难忘。
  2. 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教育资源,开展同伴教育。同伴是影响初中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促使安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心灵的重要因素之一。班主任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性的非正式群体,另一方面可以建构积极互赖、相互提醒的互助小组(以4人为宜),两者结合,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减少因人际冲突而产生的问题行为,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3.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把安全教育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结合起来。如一些学校设立了班级安全委员,以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利用同伴影响力,提醒、督促同学改变不良行为。通过安全委员的安全日记与周记,教师能及时、动态地掌握细节化的安全问题,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有些学校,餐厅的秩序和就餐卫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关键是发挥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以学生轮流担任助餐员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管理与监督过程。
  三、 现实需要与学生需要的统一
  从理论上讲,学校安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但有时学校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需要,造成安全教育过程中现实需要与学生需要的断裂。
  1. 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与学生实际需要之间的断裂。有的学校的安全教育,其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而在于应付上级检查,大搞形式主义,施展表面功夫。比如只满足于做纸上安全工作,安全制度、安全预案、日查制度、日报制度,一应俱全,但知情者清楚,这些无非是拼凑造假或(从网上)下载粘贴的产物。有的学校把安全教育等同于运动式的作秀,搞些宣传周、宣传月,形式上轰轰烈烈,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
  2. 阶段性的功利现实需要与学生成长需要之间的断裂。有些学校出于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生硬地理解安全教育宗旨,对学生作出种种粗暴简单的限制。比如严格控制闲暇生活、减少体育活动时间、否定孩子正常游戏玩耍的必要性。在所谓安全的口号下,使学校生活远离学生的精神家园,无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
  安全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只有真正进入未成年人的生活与世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才能充盈学生灵动的、健康的生命,而不是使生命受禁锢、压抑而显得呆板无力。因而学校安全教育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本身的需要。
  1. 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怀学生的安全需要。如:让他们学会勇敢,正确应对校园、社会暴力,给予学生积极正义力量的支持,让学生有安全感;关怀学生友爱归属的需要,鼓励学生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同伴交往,避免同伴危机;关怀学生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2.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安全教育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反对一刀切。我们可以通过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活动途径进行安全教育,使教育游戏化、活动化;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相声、小品剧的创作、表演,自娱自教;可以开展社会化模拟活动,如对违反安全纪律的学生举行处分听证会,开设处理交通事故的模拟法庭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使安全教育成为人性化教育、难忘教育。
  四、 学校努力与社会支持的统一
  校园安全教育,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安全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投入。特别在农村中小学,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与周边治安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如何实实在在地支持学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农村中小学的安全教育需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1.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尤其要解决危房(教学楼、寝室)问题、消防问题、体育活动场地问题,控制班级规模等。
  2. 各级公安部门应加大警务人员投入。考虑到农村一些地区复杂的治安和交通现状,公安部门应落实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逻工作;各地交警应重视校园周边道路的交通管理,特别在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要加强警力疏导交通。
  3.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投入。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村不仅处于经济发展的边缘化状态,而且也面临着文化的沙漠化。农村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卫生安全意识淡薄;社会组织呈现涣散趋势,农村治安环境不容乐观。扭转一些农村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严峻形势,加强校园治安工作,仅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它需要政府的积极投入。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民生的发展,高层住宅建设中,设计空中绿化景观,改善高层住宅视野及生态环境,应用绿植来提升高层住宅空气质量,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有助于提升高层住宅的宜居性。以下本篇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说:“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从课标的上述提法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教学评价是师生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指路明灯,对语文教学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的双重作用。它不仅关涉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