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员工,建立新和谐劳动关系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il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 用工”使得劳动形式和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互联网建立的初期,企业只是通过广告内容和信息的宣传进行推广,在之后发展为网络销售,而后演变成了与生产要素有关的一些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环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借助创新的思维改善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持续注入活力。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衡量和检验管理的唯一标准是绩效和成果,组织或团队的管理者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从实践的角度看,一个高绩效团队,必然是由员工“想干”(激励)—“能干”(执行)—“干好”(创新)三个环节构成,要实现这三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通过对团队赋能,激活个体。

以员工为导向调整组织架构


  由于传统金字塔型组织的特性,企业的领导者们似乎习惯了高高在上,可以管控所有员工的感觉。不过,如今的员工似乎不愿意乖乖就范,尤其是优秀人才,他们更期望能加入一家重视他们的企业,而不是在一家利用他们的企业耗费青春。
  因此,企业在调整组织架构时,要以员工为导向。人力资源配置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通过人岗之间的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生产力与创造力,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从实际的情况而言,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配置当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一方面,从企业资深员工的角度而言,这部分员工在岗位工作已久,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而企业也没有为这部分员工提供充分的岗位晋升、职业进修及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使得部分资深员工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工作效率较低,心态浮躁,活力不足;另一方面,从新晋员工的角度而言,企业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缺乏重视,没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职业发展规划,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没有为青年人才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新老员工之间的配合衔接不足,在人才结构上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企业在设计相关政策与项目时,一定要避免“想当然”的心态,幻想员工会积极参与到“想当然”的想法中。比如一些企业为了提升团队凝聚力,组织员工进行团队建设。领导们精心策划,选择野外露营,设置各种游戏,本以为员工会在团建中增强对组织的认同,可实际上,员工根本不想参加这种“无聊”的活动。因此,企业在制定与调整相关政策时,要注重“个性化”与“平均化”两个侧重点。在“个性化”上,可以将相关项目与政策进行“模块化”的处理,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搭配相关内容,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可以从岗位贡献、工作成果的收益以及对他人的积极影响等不同角度制定激励标准,“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员工普遍具有的心态。

强化执行力和创造力


  任正非说过“方向大致正确,关键在于执行效率”。坚定的执行力,就是把领导的一切决定,变成正确的决定。当年京东决定自建物流系统的时候,一位副总裁陈述各种理由,强烈反对。刘强东说了这样一段话:“请你来不是证明我的决策是错误的,我请你来是把我的决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如果有困难,你要想办法如何完成。”
  很多企业无法充分认识到员工执行力这一重要素养,其实长远看来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的。只能忙于应付日常的招聘、考勤、员工考核等工作,却无法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开展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流于形式,从整体上而言反而可能需要在后期通过大量的投入去弥补人才流失的情况,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知识社会,组织最重要的价值源于创造力。团队持续的创造力依赖于员工的创造力,对员工的要求已从胜任力转向持续的创造力。未来人有三类角色:价值创造者、价值整合者、价值放大者。不创新,不变革,不提升,再强的战车也会变成老爷车,再高的武功也会贬值。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上,卫冕德国队在小组赛中积分垫底,惨遭淘汰,究其本质,人员老化,打法传统,保守,不思进取是主因。组织到最后,真实的差距是人的差距,是一家人力资源组织与另外一家人力资源组织的差距。

提升员工的荣誉感


  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一些平时表现优秀的员工,都表示不想升职,而且这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总结几点:
  第一,一些管理岗位的收入低于一线工作者。多数企业的一线员工薪酬模式是“底薪 绩效”,而管理岗位底薪或许比一线员工高,但管理绩效微乎其微。许多年轻工作者,宁愿选择多赚钱,也不想要没有实际意义的职位。
  第二,工作力不从心。以销售经理为例,一位销售冠军被提拔为销售部经理后,首先是其他销售不听他的,因为过去大家是同事,平起平坐。现在你因为自己的业务能力,坐上了领导位置,确实可喜可贺,但是都是凭业绩吃饭,领导又怎样。作为业务骨干,往往会想着自己上,自己拼命干。结果进入一个死循环,自己扛起整个部门的业绩,累死自己,幸福他人。
  第三,激励不足。这是最重要的因素。薪水动力不足,荣誉更是没有。所谓的管理者,不过是出了问题,要你冲在前边解决。因此,提升员工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考量。
  企业应当借助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为员工队伍建设提供支持。首先,充分授权,为员工提供更加丰富的工作机会,鼓励员工在岗位工作中积极开展创新,提出优化建议,对优秀员工可以采取破格提拔的方式加以激励;其次,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制度,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结合员工的实际需求,通过进修、培训、表彰等方式提高员工的荣誉感与责任感,也可以借助带薪休假、旅游、补贴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再次,将员工激励与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评估,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确保奖惩分明,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才能够发挥激励员工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模块,对于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及企业劳动关系的构建至关重要。企业应当加强对人的重视,以员工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构建新型和諧的劳动关系,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 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
其他文献
精神障碍员工的管理,一直以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题。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黄悦勤教授团队曾对国内的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32552人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六大类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的加权12个月患病率为9.3%,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6%,比例还是相对较高的。  患有精神障碍疾病或者精神状况恶化的
期刊
化繁为简成为核心领导力之一  2021年5月,戴维·尤里奇及其团队发布了人力资源从业者胜任力模型调研的第八版调研成果,再次定义了当下业务和组织对HR能力的需求。这项调查已经持续了34年,其调研成果每发布一版,都引领着下一阶段人力资源热点的走向。与曾经被热议的第七版调研结果相比,第八版调研结果将九大胜任力模型简化为五大胜任力模型,其中的核心能力就是化繁为简。  这五项能力我们可以解读为:  ★化繁为
期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加速了整个人力资源数字化进程以及SaaS产业的发展。在这之前,企业购买SaaS产品还有一些犹豫,比如SaaS软件是不是必要,是不是安全等等。但疫情出现之后,这种犹豫越来越少。原本中国的SaaS市场教育和转化预计需要五年的时间,因为疫情的出现被压缩到一年,人力资源系统以及人力资源数字化理念开始被更多的企业接受。 HR系统的“割裂”危机  在SaaS软件的应用过程中,企业也
期刊
又是一年毕业季。作为高校毕业生,面对未知的职场,他们是陌生的甚至是恐惧的。有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几年后就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而有的学生毕业即失业,前路迷茫。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笔者认为,是因为在高校的学习实践中,没有得到专业的训练,没有做好清晰的职业规划。如果专业知识尚可通过课堂的学习获取,那么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就需要辅导员全程跟踪和辅助。这样才能培养出毕业即就业的人才。企业更倾向于校
期刊
补缴社保是否存在时效限制  众所周知,根据法律规定,员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15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可办理退休,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从员工的角度,退休年龄到来时办理退休手续并领取退休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企业的角度,若在用工期间存在未为员工缴纳社保或者未足额缴纳社保的情形,员工退休之时,补缴社保就会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对于补缴社保的时限,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存在1年、2年、无
期刊
前两天看到一个热门话题:“现在的工作让我很不开心,每天心里想着的都是辞职、辞职,可是又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办,难道只能这么一天一天混日子?”一个精辟的回答是,现在的不满意,基本都是源自多年前的选择。  7月毕业季,又将有909万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选择职业方向。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在职业发展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选择是战略问题,努力
期刊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背景下,国家跟企业都迫切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工匠精神对员工创新绩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工匠精神通过何种作用机制影响员工创新绩效这一问题值得探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的工作价值观,包含精益求精、个
期刊
有研究表明,只有55%的消费者会相信一家公司或一个品牌的营销内容。这意味着接近一半的消费者会对营销内容表示不信任或选择性忽略。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以最优性价比让自己的品牌被消费者关注和信任,是每一位营销人员都在思考的问题。企业也在思考,由谁来传递信息最有效呢?员工固然能通过微博、朋友圈、抖音等多种渠道为品牌代言,但没有谁能比CEO更好地代表品牌形象。遗憾的是,研究表明,目前只有40%的C
期刊
职场中有这样一类员工,他们害怕上班,只要踏进公司就感觉紧张、恐惧、焦虑,不敢见领导或是一接领导电话就烦,就排斥,但离开公司就症状全无。这是一种典型的上班恐惧症,即对上班、对工作产生恐惧。从恐惧类型上分析,可以分为对人的恐惧(对领导、特定同事等)、对特定环境所带来压力的恐惧(主要是工作压力)两类,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恐惧,因为没有一个环境是独立于人而单独存在的,也没有一个个体是独立于客体而自成关系的。
期刊
在研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要想实现企业基业长青,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创新,还取决于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程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许多中小民营企业逐渐成长为大型企业集团。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是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西方许多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落户中国企业,企业的领导者们在付出高昂的学费后,海归热、MBA热、管理咨询热等浪潮渐渐退去。在认真审视国际范儿的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