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hao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的精髓和奥义必须以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系列重要论述为依托。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涉及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和幸福劳动的理论维度;明确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的价值取向;蕴藏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行为实践。其中,理论维度勾勒和擘画了理想劳动状态的图景;价值取向体现和反映了劳动主体从个人到社会的情感内化;行为实践彰显和实现了理论和认知的生成落地。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劳动精神
  中图分类号:D6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8-0015-03
  习近平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1]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涉及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和幸福劳动三重理论维度;明确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的价值取向;蕴藏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行为实践。习近平有關劳动精神的系列论述是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重要依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维度
  (一)科学劳动
  习近平提到:“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2]首先,从价值理性层面看,科学是反映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客观规律是由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高度的内在规律。客观规律能够进一步指导劳动实践,具有引导性和前瞻性。这一语义背景下的“科学劳动”要求人的劳动应该是规律的、理性的、有效率的,劳动主体应该利用客观规律制定合理的劳动目标,在劳动任务中持续高效地利用自身的精力、能力和时间。
  其次,从工具理性的层面看,科学总是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科学侧重于问题的探索发现,而技术则侧重于生产力的现实实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依托,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以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为立足点。同时,面对我国发展依然面临重大科技瓶颈的问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的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补齐关键技术方面的短板,理论丰富、专业过硬的科技人员所从事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够更快地推动社会的科学技术革新,推动时代变革。习近平对于科技人才队伍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3]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升对于我国激发人力资源端的创新活力以及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智力支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体面劳动
  习近平多次提到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他提出:“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4]这一论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理念,以科学的态度,阐述了劳动尊严的应有之义。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生存的需要,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总目标,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其理论品格和社会性质内在规定了劳动的积极评价,即实现体面劳动。
  劳动分工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独立化和专门化。为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各行各业的工作都需要有人来完成。但是由于个体之间、行业之间始终存在差异,各行各业的劳动报酬也各不相同。用物化逻辑和资本逻辑粗暴地剪除劳动的尊严,否认劳动尊严的客观存在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同时,习近平认为要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需要在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中间彻底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凝结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力量;需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劳动者;需要依法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处理好劳动关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劳动者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和条件,为劳动者拓展成长空间等。
  (三)幸福劳动
  马克思伦理学视域下的幸福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活条件在人的思想和情感中的反映。幸福劳动指的是人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获得的意识和精神上的一种满足。可见,幸福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劳动实践,劳动是获得幸福感的必要的物质手段。习近平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4]从这个意义上讲,幸福是劳动和实践的结果,只有先劳动,而后才能享受幸福。同时,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是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利用这一巨大合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其所能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最终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表述内含于共产主义的道德之中,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内生于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幸福观,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幸福观阐发于劳动人民的幸福观。因此,习近平有关劳动是幸福的源泉这一论述,必定和劳动人民的幸福观同频共振,也继承了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为人民谋福利,为人类求解放的共产主义道德。
  另外,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273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是通过劳动,这一自由自觉的活动展现出来的,人依靠劳动才可称之为人,人的本质是劳动。早期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是劳动的论述主要强调了人是能动的主体,需要用创造性的、自觉自由的劳动规定自己的本质,具有强烈的主体原则和价值理想。因此,幸福劳动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回归。此外,“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是实现幸福劳动的前提,因为劳动者必须将生产资料掌握在自己手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才不至于陷入被剥削条件下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之中。   二、价值取向
  (一)尊重勞动
  尊重劳动是劳动精神认知层面的最基本的要求,尊重劳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劳动平等的原则,正如习近平所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6]关于劳动平等的观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认为:“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5]364劳动的平等首先应该体现在生产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内在规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因此劳动者有使用共有生产资料的权利,人人可以参加劳动。
  此外,还需注意一点的是,劳动平等的背后也蕴含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即“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5]364受制于目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前尚不能够实现,必须承认的是由于教育背景、个人天赋、努力程度不同的原因,个体之间拥有较大的差异。社会分工的不同,劳动能力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必须按照劳动能力匹配劳动职能。因此,学会尊重劳动,不仅要承认劳动的权利,还要理解劳动能力的天然差别,找到劳动平等的心理平衡,尊重一切职业的劳动创造。
  (二)崇尚劳动
  就其道德层面而言,崇尚劳动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4]崇尚劳动的道德原则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一个劳动普遍化的社会,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劳动者,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之外,劳动也是一把衡量社会劳动者劳动能力、成就地位的标尺。崇尚劳动依然主张劳动之间的平等,要求建立起以劳动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崇尚劳动背后还蕴含着对于劳动主体地位的肯定和推崇,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的思想也是对劳动者尊严和价值的昭示。时代在变化,但是对劳动者的重视,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的尊崇,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树立的社会风尚。
  就其经济层面而言,崇尚劳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的历史需要劳动创造,人类的文明需要劳动推进。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7]劳动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推进离不开劳动。同时,习近平强调:“从2021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7]为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任务依旧繁重艰巨,因此,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劳动才能在“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7],才能破解我国发展中的难题。
  (三)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劳动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情感内化。人类通过劳动实践这一物质生产过程改造自然界,维持自己生命活动,并且与人类社会建立关系。同时,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劳动实践是客观性和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在通过劳动创造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通过劳动进一步地改造了自己,强化了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而在这其中发挥作用的就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活动的劳动实践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自觉性表明人类的劳动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计划性的活动;自主性表明人类的劳动会以自我为尺度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创造性表明人类会积极能动地制造或者改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甚至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身,以满足自己的生存、发展和需要。因此,对于劳动的热爱,实际上是人类的能动性在情感层面的最大发挥。
  但是,对于劳动的热爱并不是先天形成的,先进的思想不会自发地产生,需要通过教育这一外在的手段进行理念的灌输和实践的引导。对于青少年而言,热爱劳动理念的养成会为今后的劳动创造奠定情感基础和价值感召。习近平提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练意志、提高自己。”[7]青少年时期是一段重要的转变、改变的时期。对于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要从早抓起,要从小处抓起,每一个习惯和理念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和引导,全社会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不歧视和鄙夷劳动者,而要争做劳动者,做合格的劳动者,从内心深处认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形成情感的内化,养成自觉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成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7]
  三、行为实践
  (一)辛勤劳动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辛勤劳动是中华文化的文明基因,是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规律展示。习近平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1]辛勤劳动是财富涌流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得以赓续传承的重要法宝。劳动造就了中华民族往日的辉煌,同样,辛勤劳动的文明基因也会成就和创造中华民族光明的未来。因此,面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实现中国梦的任重道远的伟大理想,需要身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付出辛勤的劳动。
  对于广大人民而言,辛勤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层面践行落实的基础和依托。劳动是广大人民应有的权利,同时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又一体现,辛勤劳动也是广大人民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多次告诫广大劳动者,中国发展的伟大征程需要每一个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为广大劳动群众指明了未来、赋予了任务、提供了宝贵机遇。在涌动的时代大背景下,广大劳动群众要珍惜机遇、倍加努力。时代提供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习近平强调:“任何一名劳动者,要想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不进则退、不强则弱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就要孜孜不倦学习、勤勉奋发干事。”[1]劳动者不仅要学会抓住时代机遇,成就一番事业,更要掌握抓住机遇、成就事业的能力,形成一种危机感,紧迫感,将辛勤劳动变为自觉劳动、科学劳动,提升劳动和学习的效率,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二)诚实劳动
  诚实劳动是一种态度、信念和精神,诚实劳动生动体现在实干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强调实干精神,注重落实。习近平认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4]劳动的态度和劳动的结果始终是辩证统一的,而且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个人来讲,脚踏实地,必有回响。诚实劳动反对精神上的“脱实向虚”,它的基本底色是诚恳的劳动付出,它的现实表现是真切的劳动硕果,因此诚实劳动应该是劳动主体切实追求的价值境界。
  诚实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诚实劳动同时也蕴含着迎难而上,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勇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虽然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之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实现伟大目标的征程上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习近平强调:“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8]目前,我国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革、利益结构调整、社会思潮涌动等所带来的问题复杂多变,经济社会变革调整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危机事件孕育频发的敏感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面对改革开放纵深发展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采取避重就轻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必须依靠诚实劳动,扎实推进,必须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8]的政治勇气。
  (三)创造性劳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9]创造性是蕴含在人类劳动之中的本质特征。创造性劳动反对刻板训练,主张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够“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性劳动的对象应是未知世界和未知领域,创造性劳动的目的是利用創造性思维解开这些未解之谜。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决定了劳动的创造性。
  消除贫困是人类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提出反贫困的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随后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的扶贫工作提出了一些重要论述,对这一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新的贫困问题将会随之而来,并且会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针对这些新的贫困问题,我们需要在继承以往贫困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治理路径。
  利用创造性思维,科学家可以进行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变革;政治家可以进行理论阐发,打开新的局面;其他劳动者可以进行工具的创造、知识经验的积累,等等。
  创新是创造性劳动实践的客观标准和价值所在。习近平曾多次提到创新的价值和意义。从历史层面来看,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前进的动力所在,同时也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国家层面来看,创新是经济长远发展的源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国家才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和发展先发优势,发掘新的增长动力,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从个人层面来看,广大知识分子应该作为创新支撑,增强创新意识,善于把握事物的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追求原始创新、现实创新、战略创新,始终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作为出发点,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2] 新华社.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1).
  [3]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2).
  [4]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7]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2).
  [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8.
  作者简介:赵雅倩(1996—),女,汉族,甘肃武威人,单位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当代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易衡)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以问题为中心(PBL)、案例教学法(CBL)联合模拟角色在《风湿病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实习生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PBL-CBL-模拟角色的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教学评价。结果在教学效果方面,实验组优良率为86.66%,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CBL-模拟角色教学应用在《风湿病学》课程教学中效果明显,可提升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
针对路堑高边坡加固工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式对加固方案进行了设计优化和稳定性评估,结果表明:采用6级高边坡加固方案时,边坡在自然和降雨工况下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25和1.08,预应力锚索和锚杆未对边坡滑移带起到明显的加固作用,边坡在降雨工况时处于不稳定状态;将6级高边坡加固方案调整为7级高边坡加固方案后,边坡在自然和降雨工况下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43和1.21,预应力锚索和锚杆的锚固长度均穿过了潜在危险区,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表明优化设计后的路堑高边坡工程加固方案合理可行。
本文以某二级公路改扩建为依托,研究在一定剂量的水泥粉煤灰作用下,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与碎石进行掺配,设计5组配合比,分别进行原材料试验、击实试验与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不同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掺量在底基层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掺量的逐渐增多,原材的压碎值达到34.7%,混合料最大干密度降低,最佳含水率升高,7d无侧限抗压强度低至2.3MPa,因此不推荐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直接应用于底基层实际工程中。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与碎石进行一定比例的掺配可以达到实际工程的应用指标,且可以大大降低施工
目的探讨外科快速康复护理在胸外科手术后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该项研究纳入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医院外科收治的行胸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5岁)90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试验组所有患者实施外科快速康复护理,对照组所有患者实施胸外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术后第1天及
立德树人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尤其是在高校的教学发展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养,能够为我国的人才队伍培养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结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羽毛球课程,与思政元素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以及实践分析来强化学生的体育道德素养,将羽毛球课程作为载体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规划。这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方法。
期刊
高三一輪复习检测题(必修1、2,选修3-5)A卷
期刊
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数据安全,在数据对各领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同时,数据风险与数据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数据的保护与治理不仅关乎数据本身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开发利用与安全问题,而且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等休戚相关。因此,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制定一部数据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十分必要和迫切。
随着20世纪末女性主义思潮与以空间研究为代表的人文地理学结合起来,诸多学者提出附着于空间、地点和景观意义之上的身份认同及文化的流动性、多元性与跨文化交往等视角。拟借用女性地理学者苏珊·福利曼教授《图绘》一书中提出的新型的身份地理学、地缘政治思维和跨越差异的嬉戏策略,结合后现代相关理论,以华语女性电影人林青霞和姚晨获颁金桑树成就奖的相关仪式性事件和文化叙事为对象,探索女性在全球化空间格局中的身份认同“解”与“构”的多条新路径。
2021年6月10日,《数据安全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数据安全法》在保障我国数字主权,服务总体国家安全,推动要素化市场改革,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对数据安全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数据安全法》通过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根据数据的不同重要程度,实施不同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