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史课堂不高效的原因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知识,而教师强行的把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让他们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反感。
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希望自己的历史课上得神采飞扬,娓娓道来,还有入情入理地精彩分析,希望自己的历史课有“震撼力”,去追求语言的华丽,材料的丰富,生动和流畅,多变和出奇,加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结果发现我们无论如何地怎样精心地构建,生动地讲述,丰富多彩的图片,都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换不来学生的精彩?哪里出了问题?传统的历史教育让学生不感兴趣,生活面相对狭窄的中学生只喜欢看历史电视剧。
二、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我们必须根据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科规律、教学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全新理念的改革,把教、学和做三者结合起来。不能机械的模仿,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
我们每上一节课,都要找出最恰当的切入口,选择最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直接感受,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深入思考,贴近学生的经验。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和培养探究意识,探究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因而我们应该学会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会提问,善于设疑
作为老师首先要学会提问,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关键。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如《戊戌变法》这篇课文,正面提问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回答以后,反问如果慈禧太后支持戊戌变法,它会成功吗?……提问要针对当时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具体历史环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刻而广泛地去思考,构思出可能出现的历史结局,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会思考,善于探讨
如何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探讨,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辨析有关历史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讲到辛亥革命时,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结局,探讨成功和失败。并把说成功或失败的学生各分成两组来争辩,说出各自的理由。教师最后提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谁才能完成这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这样给学生的学习留下一个悬念,鼓励他们超前学习,让他们去探讨到底是谁真正地完成了这场民主革命。这样不仅达到了预习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比如让学生探讨人类的起源问题,有的说是从猴子变来的,有的同学反驳不是从猴子而是从猿人变来的,有的同学则说是从外星来的,还有的说是外星人的后代……讨论完后,教师总结:就今天咱们人类的科技水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在没有充分的、新的科学证据前,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还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的形成,解决了困惑;同时因为给了同学们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所以激发了同学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同学们课后主动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使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三)学会联系,善于比较
联系比较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历史发展前后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当代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联系比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如叫学生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联系与比较,让学生得知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而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
(四)学会评价,善于交流
学会如何去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去评价历史人物。去理解当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如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李鸿章的一些内容,我告诉学生: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而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俾斯麦、东方的拿破仑,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这样引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兴趣,而学生的反应也着实让我惊讶,他们非常感兴趣,很难发言的学生们在评价李鸿章是不是一个卖国贼时,他们经常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展开争辩。为了弄清楚对一个人的结论为什么如此悬殊,学生们课后往往去翻阅其他资料,读很多相关的书,课后主动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使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以能力目标为主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知识,而教师强行的把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让他们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反感。
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希望自己的历史课上得神采飞扬,娓娓道来,还有入情入理地精彩分析,希望自己的历史课有“震撼力”,去追求语言的华丽,材料的丰富,生动和流畅,多变和出奇,加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结果发现我们无论如何地怎样精心地构建,生动地讲述,丰富多彩的图片,都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换不来学生的精彩?哪里出了问题?传统的历史教育让学生不感兴趣,生活面相对狭窄的中学生只喜欢看历史电视剧。
二、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我们必须根据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科规律、教学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全新理念的改革,把教、学和做三者结合起来。不能机械的模仿,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
我们每上一节课,都要找出最恰当的切入口,选择最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直接感受,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深入思考,贴近学生的经验。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和培养探究意识,探究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因而我们应该学会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会提问,善于设疑
作为老师首先要学会提问,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关键。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如《戊戌变法》这篇课文,正面提问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回答以后,反问如果慈禧太后支持戊戌变法,它会成功吗?……提问要针对当时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具体历史环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刻而广泛地去思考,构思出可能出现的历史结局,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会思考,善于探讨
如何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探讨,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辨析有关历史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讲到辛亥革命时,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结局,探讨成功和失败。并把说成功或失败的学生各分成两组来争辩,说出各自的理由。教师最后提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谁才能完成这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这样给学生的学习留下一个悬念,鼓励他们超前学习,让他们去探讨到底是谁真正地完成了这场民主革命。这样不仅达到了预习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比如让学生探讨人类的起源问题,有的说是从猴子变来的,有的同学反驳不是从猴子而是从猿人变来的,有的同学则说是从外星来的,还有的说是外星人的后代……讨论完后,教师总结:就今天咱们人类的科技水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在没有充分的、新的科学证据前,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还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的形成,解决了困惑;同时因为给了同学们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所以激发了同学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同学们课后主动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使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三)学会联系,善于比较
联系比较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历史发展前后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当代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联系比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如叫学生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联系与比较,让学生得知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而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
(四)学会评价,善于交流
学会如何去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去评价历史人物。去理解当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如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李鸿章的一些内容,我告诉学生: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而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俾斯麦、东方的拿破仑,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这样引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兴趣,而学生的反应也着实让我惊讶,他们非常感兴趣,很难发言的学生们在评价李鸿章是不是一个卖国贼时,他们经常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展开争辩。为了弄清楚对一个人的结论为什么如此悬殊,学生们课后往往去翻阅其他资料,读很多相关的书,课后主动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使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以能力目标为主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